楊桂祥
[摘 要] 好的審美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職業(y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還可以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與技巧。
[關 鍵 詞]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247-01
在現(xiàn)代化的教育體系中,德、智、體、美是衡量學生是否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教學指標。審美教育更是四育中的關鍵,在職業(yè)學校的語文學習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在職業(yè)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加入豐富有趣、開闊視野的審美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改變知識結構,在審美教育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總而言之,審美教育是發(fā)展學生的必要途徑,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成長、成熟,成就自己的人生。
一、寓教于樂,在趣味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眾所周知,大部分選擇職業(yè)學校的學生都是因為成績不理想,并且很多報考到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只是想掌握一些技術,來謀求生存。職業(yè)學校不僅要為社會提供技術型人才,同時還要保證技術人員具有較好的素質,有紀律、有道德。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為社會提供更優(yōu)質的人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寓教于樂,讓學生以趣味為伴,教師為引,更高效地學習。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尤為重要。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為學生講解荷花在月光下的千姿百媚,亭亭玉立,荷葉層層疊疊,交相輝映,微風輕拂,荷花的淡香便彌漫在荷塘里,花瓣與荷葉微微聳動,像水波般向遠處傳遞去了。讓學生感悟荷塘月色的美;在《雨巷》中感受朦朧而又憂郁的丁香姑娘;在《再別康橋》中感受劍橋大學的夕陽美景與作者對留學時期的懷念之情;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中感受蔡先生的寬容與嚴厲、深明大義、臨危不懼等崇高人格魅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
二、夯實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課本中包含著許多優(yōu)秀的文章,有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有情意綿綿的離愁別恨、有氣勢磅礴的山川景色、有熱血激昂的慷慨陳詞,教師可以把握課本上的文章詩詞,以課本為講解示例,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講解。職業(yè)高中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可能較差,教師要想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語文,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技能,就應深入講解課本,以教材為根本,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學懂語文,讓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深刻感悟,從而在語文學習的感悟中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語文教學程中,要把握課堂,讓學生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都能學到語文基礎知識,并且能夠扎實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這就為學生感悟語文,在語文的感悟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奠定了基礎。例如,教師在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先讓學生朗誦課文,感受到秋天的橘子洲的美麗景色,那碧綠的江水,行進中的船只,都代表了作者對中國現(xiàn)狀的深深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情景交融,通過描繪大好河山,抒發(fā)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遠景與近景的對比、顏色的對比、仰視與俯視的空間對比,暗中點出當時中國的現(xiàn)狀。讓學生在《沁園春·長沙》的學習中掌握基礎知識,在作者巧妙的語言運用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教師引導,在情景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對學生起著巨大的引導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影響能力,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在深度閱讀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精神境界,情景交融,引起學生靈魂的共鳴,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在高中語文的課本中,許多的文章都描繪了十分美麗的情景,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適當?shù)匾龑W生貼近課本,讓學生走進文章中的意境,讓學生在意境中不斷感悟。
例如,教師在講解《赤壁賦》時,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文章的意思,蘇軾與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飲酒長歌,洞簫為奏,在清風明月這樣的場景下,朗誦有關明月的詩篇,有客吹奏洞簫,其聲悲愴,讓人聞之落淚,蘇軾與其交流討論,言談甚歡,醉酒至天明。讓學生在水天一色的景色與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中感悟美。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審美教育。從美學的角度為學生設計課程,按照美育的教學規(guī)律來設計教學活動,為社會培養(yǎng)高水平、高素質、高審美的勞動者。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適當引導,讓學生在情景交融中更好地感悟美、欣賞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