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曼
摘? ? 要: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育是塑造馬克思主義信仰之需,為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提高起到顯著的榜樣和引領作用。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育,需要創(chuàng)新聯(lián)動式三促進的培育機制,主要包括建立“共頻共振”的育人主導機制、“選、退、補”的選人機制和資源優(yōu)化整合機制。有了良好地機制保障,還需要探索立體化的培育路徑,通過把搭建育人平臺、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開展實踐以及重視紅色文化結合起來,才能夠優(yōu)勢互補、形成合力,以增強培育的整體效應。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價值;機制;路徑;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D64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5-0152-06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養(yǎng)。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強調:“實施卓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yǎng)計劃,加強學生理論骨干培養(yǎng)?!彼枷胝卫碚撜n是培育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重要渠道。近些年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改革、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取得了成效。但是,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更多強調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缺乏對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理論素養(yǎng)不高,同時,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覆蓋面極低,參加實踐教學的學生缺乏針對性,取得的成效不顯著。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育,為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提高起到顯著的榜樣和引領作用。
一、建構價值:塑造馬克思主義信仰之需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源于人類對人的存在、生命意義和終極理想狀態(tài)的追求和探索?!盵1]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會同其客觀環(huán)境產生認知,隨著人類知識和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認知水平也逐漸上升,人的理性、價值、理想、信念等都會投射到其精神世界中,可以說,信仰就是人在精神世界中的最高追求。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出現(xiàn)是對人類信仰的一次重大突破。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堅定地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相信和信奉。以《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為標志,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已經(jīng)170年了,同時代或者其后也出現(xiàn)過很多的社會思潮和學說派別,但是大多都在歷史的長河中轉瞬即逝。唯有馬克思主義,在歷經(jīng)歲月打磨之后,反而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成為影響深遠的科學理論體系。世紀之交,英國廣播公司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通過民意投票的方式進行“千年思想家”的評選,馬克思榮登榜首。同時,英國路透社邀請了西方國家的34位專家名流,投票評選“千年風云人物”,馬克思僅以一票之差落后于愛因斯坦,位居第二,可見,西方也承認馬克思在人類思想史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過程中,有很多人標榜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實際上卻是為了突出馬克思個人以反對馬克思主義,他們生搬硬套、斷章取義馬克思的一些話,來樹立自己的所謂“形象”。比如,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法國的“馬克思派”等。針對這類人,恩格斯曾經(jīng)在給馬克思的女婿、法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だǜ竦囊环庑胖袑懙溃骸八羞@些先生們都在搞馬克思主義,然而他們屬于10年前你在法國就很熟悉的那一種馬克思主義者,關于這種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盵2]顯而易見,馬克思本人其實并不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提法,“他只是把自己稱作‘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共產主義者,把自己的學說稱為‘新唯物主義‘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而不愿意突出個人”。[3]最早開始以褒義的名義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是在馬克思去世以后,一些國家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者為了紀念馬克思的偉大理論貢獻而提出來的?!皟蓚€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guī)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4]。
塑造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這個任務更為艱巨。高職院校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學生理論功底相對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較欠缺,易受外界的干擾。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很多學生覺得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大部分學生學習思政理論課興趣不足甚至缺失,尤其是對理科生來說,這種現(xiàn)象更加普遍。沒有興趣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思政理論課時不積極、不主動,學生的這一行為又導致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不理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在學習行為方面,高出勤率的行為并不能對應課堂的高效率。有些學生來到教室,也不會認真聽課,甚至不聽課,他們來教室只是為了應付考勤。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更關注的是與職業(yè)發(fā)展有關的課程和內容。要想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這樣的狀況,是不現(xiàn)實的。目前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思政理論的學生骨干,提高學生骨干的理論水平,以理論指導自己在實踐中的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目前,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覆蓋面極低,在選拔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時更多是選拔班干部,但班干部并不一定是熱愛思政理論的學生,因此,參加實踐教學的學生缺乏針對性,這需要探索合理的機制和路徑,把真正熱愛思政理論的學生組織起來。
二、建構機制:聯(lián)動式三促進
構建聯(lián)動式三促進的機制,是培育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重要保障。聯(lián)動式三促進是指通過教師與學生聯(lián)動、校內與校外聯(lián)動,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以活動促交流、以交流促學習、以學習促發(fā)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立“共頻共振”的育人主導機制
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以各系部為支持,以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導師,以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為主體,實現(xiàn)“共頻共振”的機制,這是一種主導的育人機制。學校黨委領導是培育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關鍵。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理論骨干的培養(yǎng),必然會涉及到多部門和人。但是,長期以來,在一些高校卻存在著黨委領導弱化、協(xié)調不周、各職能部門各自獨立的問題,因此,加強學校黨委的領導,注重協(xié)調各系部的工作,積極配合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學校黨委和各系部的“共頻共振”。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導師是保證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正確政治方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在高職院校也存在一些教師對于除了專業(yè)課以外漠不關心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在公開場合提出要減少思政理論課的課時,以增加到專業(yè)課上,甚至一些教師的錯誤言論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都產生了影響。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是主體力量,他們要成為其他同學的榜樣,對他們培養(yǎng)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種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鋒,一些錯誤思潮也會影響著大學生。只有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夠撥開迷霧看清方向,認清錯誤思潮的本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以,以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導師,以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為主體,能夠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共頻共振”。
在建立“共頻共振”的育人主導機制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要加強學校黨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領導,做好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協(xié)調好其他系部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中的同心作用;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要在思政理論上不斷地學習,也還要學習其他相關理論知識,與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在對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育上才能夠更加科學和有效;再次,要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對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經(jīng)費支持、場地保障等。而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更應該利用好有利條件,加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甚至能夠主動提出問題;做好自我管理,自律自強,發(fā)揮榜樣力量,帶動學生群體共同發(fā)展。
(二)建立“選、退、補”的選人機制
建立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選人機制,是保證培育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如何選拔人?選拔什么樣的人?這就需要建立選人、退出和增補的有效機制。高職院校的學生理論功底相對較弱,學生想成為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動機參差不齊,要特別關注。少數(shù)學生并不是出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而想成為學生思政理論骨干,而是抱著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還有的學生認為,成為思政理論骨干以后在評先評優(yōu)時能夠加分,具有較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甚至有極個別同學認為,成為思政理論骨干就可以由教師帶著免費出去游玩,這些思想都會影響學生思政理論骨干這支隊伍的純潔性和凝聚力。因此,在選拔人才時,要注意學生的加入動機。
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選人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堅持理性認同原則。學生思政理論骨干不同于一般的學生社團成員,對他們的培育必須要以塑造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為首要任務。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性認同是指對馬克思主義所散發(fā)出來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光芒給予的相信或認同。在選人時,需要了解學生是否對于馬克思主義存在著理性認同,當然,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不一定能夠具有充分的內源性理性認同,但是至少他們在意識上能夠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二是堅持學生的需要與自愿原則。任何一種理論和事件,只有在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之后,才能夠產生自發(fā)的靠近和學習的意愿。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選拔必須堅持需要與自愿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培育價值。對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選拔,應該放在大一下學期,因為只有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夠明白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也才能夠更清楚自己是否有成為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意愿。三是堅持規(guī)??煽卦瓌t。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養(yǎng),與資金、教師和成員等各種要素都有緊密聯(lián)系。根據(jù)《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號)要求,高職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標準提取專項經(jīng)費,但是實際上還有一些學校沒有落實好這項經(jīng)費。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是由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導師,如果規(guī)模過大,就會大大分散教師的精力,在社會實踐中也不利于學生的安全保障。對于學生思政理論骨干來說,如果人數(shù)太多,就難以實現(xiàn)深入交流和研討。因此,要保證培養(yǎng)的效果,就必須使規(guī)模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
(三)建立資源優(yōu)化整合機制
資源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參與、思考和踐行的規(guī)定要素,沒有資源的支撐,學習討論和社會實踐將無法開展。資源包含了校內外可用于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要素。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資源要素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要素推動了資源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因此,建立資源優(yōu)化整合機制,是推動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培育的必然要求。
建立資源優(yōu)化整合機制,需要做到以下二個方面:一是整合和完善可利用的資源。資源按照其性質來分,主要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包含了一切的物質資源和自然的生產過程。人文資源是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以人的知識、精神和行為為主要內容的非實物形態(tài),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它包括知識、觀念、信息、文化等。資源豐富,但是要能夠有效運用于高職院校思政理論骨干的培育中,還需要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完善。如何有效地整合資源,是對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組織能力的考驗。在資源內容的選擇上,必須要緊扣思政理論骨干培育價值來進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重點;在資源系統(tǒng)的運作上,可以通過建立學生思政理論實踐基地、與各級黨校合作等方式來進行,把社會資源引入培育體系中,從而形成社會關注、效果良好、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活躍的良好局面。二是優(yōu)化整合資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要求更高。隨著時代發(fā)展需要,高校里的青年教師也日益增多,他們年輕有為、思維活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鮮活的力量。然而,作為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管理工作、社會參與等方面涉足不深,因此,要能夠優(yōu)化整合資源,需要更強的能力。一方面,需要他們能夠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的關鍵詞,在優(yōu)化整合資源時,要結合新時代的特征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激發(fā)出資源中的活力因子;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在新時代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活動意識,以理論創(chuàng)新帶動實踐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需要他們勤奮努力、勇于擔當?shù)墓ぷ鲬B(tài)度。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學會提早思考、主動謀劃。然而,對于一些青年教師來說,他們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等、靠”領導的工作安排成為他們的常態(tài),沒有主動承擔起作為導師的責任,這種工作態(tài)度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學生思政理論骨干,也不利于青年教師自身的發(fā)展。
三、建構路徑:立體化
立體化的培育路徑強調運用多種手段、平臺、方式等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培育的有效性。搭建育人平臺、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開展實踐以及重視紅色文化都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培育的有效路徑,只有把這幾者結合起來,才能夠優(yōu)勢互補、形成合力,以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培育的整體效應。
(一)搭建育人平臺
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培育的平臺承載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具有明確的價值目標并成為育人要素的物質或理念的展示,其功能在于充分發(fā)揮育人要素的獨特魅力。
1.“思政沙龍”的建設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強調:“實施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自主學習行動計劃,充分發(fā)揮學生理論學習的主體作用。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舉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沙龍。”“思政沙龍”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為目標的學生活動團體。這個團體是以思政理論課教師為導師、以學生為主體、主題明確的學生組織。
“思政沙龍”必須要有嚴格的選拔和管理制度。首先,自愿報名。熱愛思政理論在校學生均可向思政理論課任課教師直接報名,教師會對報名的學生進行面試。成員規(guī)模要結合學校的實際,不宜過大。第二,嚴格管理?!八颊除垺背蓡T畢業(yè)離校,自動退出沙龍。在校期間,如本人提出書面退出申請,經(jīng)同意亦可退出沙龍。嚴重影響、損害“思政沙龍”名譽行為的成員,不服從“思政沙龍”安排、無故缺席“思政沙龍”活動的成員,經(jīng)研究可取消“思政沙龍”資格;有違法、違紀者,經(jīng)研究可取消“思政沙龍”資格。
2.加強與地方黨校的合作
黨校姓黨,始終堅持姓“馬”姓“共”。地方黨校主要是以增強黨性、開拓視野和提升能力為目標。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是我黨的長期任務,黨校在這方面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地方黨校的優(yōu)勢,實際上也正是我們在培育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時所需要的,因此,加強與地方黨校的合作,可以加速提升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修養(yǎng)。
加強與地方黨校的合作,要注意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實踐活動的安排上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說,地方黨校主要是以黨員干部為對象,所開設的課程和安排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基于黨員干部的基本素質來設定的。但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并不一定能夠適應。因此,思政課理論課教師必須要加強和黨校的溝通聯(lián)系,告知對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課程的設計。
3.運用網(wǎng)絡媒介來增強吸引力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QQ、微博、微信、電子書報等深刻地影響著青年人,他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接收到不同的文化信息,導致他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變化??梢哉f,網(wǎng)絡媒介是新時代增強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吸引力的重要載體。
在運用網(wǎng)絡媒介的過程中,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F(xiàn)在,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每天都呈海量式的增長,不少負面信息對學生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必須要積極弘揚主旋律,讓正能量對學生產生更多的影響。同時,還要加強校園網(wǎng)絡文化的建設,讓網(wǎng)絡話題更具吸引力,網(wǎng)絡語言更具感染力,網(wǎng)絡視覺更具沖擊力,加強網(wǎng)絡文化的吸引力。
(二)堅持問題導向
“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盵5]問題是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問題意識,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本質要求,也是激發(fā)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內在要求。
思政理論課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教師科學地提出問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者實地調研方式,引起學生的關注,再加上教師對問題豐富地闡釋,有助于學生擴展思維。教師設置問題要把握三個度,一是適度,二是熱度,三是關聯(lián)度。適度就是在設置題目的時候,要考慮題目的難易程度,能夠讓學生有研討的空間,才能既有思想性又有理論性。熱度就是要強調研討的題目和當今社會的熱點相結合,才能調動學生研討的積極性。關聯(lián)度是指研學討論題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相當?shù)年P聯(lián)性,才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
(三)深入開展實踐
實踐能夠擴展和深化認識,也是培育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基本途徑之一?!吧a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號)中明確要求,要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注重實踐教學效果。實踐育人,可以激發(fā)學生主體的內生動力,也能夠調動學校、社會等外生動力,實現(xiàn)內外統(tǒng)一,形成推動學生發(fā)展的同向力。
深入開展實踐,要能夠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學生思政理論骨干是實踐的主體,發(fā)揮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可以使學生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同時,還要注重實踐形式的豐富多樣性。精心策劃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黨性教育學習班”,到具有教育意義的地方進行實地參觀學習,鼓勵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自覺地、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此外,要組織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參與社會調研、開展志愿活動等,使他們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從更廣層面來說,能夠更好地擔當民族復興的重任。
(四)重視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斗爭中所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養(yǎng)必須重視紅色文化,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魅力,激發(fā)紅色文化的活力,使之成為育人的重要資源。
紅色文化具有滿足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在屬性。紅色文化能夠使學生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與實際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因此,必須要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xiàn)紅色文化運用于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培育過程中。首先,要發(fā)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掘紅色文化資源,尤其是具有當?shù)靥厣募t色文化資源,帶領學生走進革命老區(qū)、史料館,走訪歷史遺跡和革命先輩,組織學生開展服務老區(qū)等志愿活動等,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感受當時的歷史溫度,體會革命時期的艱苦歲月,鍛煉品格,磨煉意志。其次,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要積極宣揚紅色文化。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理論骨干在經(jīng)過自我學習和提升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實際,進入課堂給其他同學進行宣講,通過朋輩群體的效應,可以極大提高宣講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又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思政理論骨干的理論水平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杰.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本問題[J].理論與改革,2014(1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3] 石云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4]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5]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責任編輯? ? 曉? ?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