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英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明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卻實施到半路就夭折了。細細分析原因,除了教師個人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不當:或是忽視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起點,或是忽視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
5的乘法口訣教學片段
1.情境導入
師:請大家在白紙上描出自己的小手。
學生描手,教師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師: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多少根手指?
生1:5,10,15,20,25。
生2:用乘法數(shù)。
師(馬上打斷):我們還沒學過。
生3:10,20,25。
教師帶學生一起5個5個地數(shù),并板書:5→10→15→20→25。
師:這樣5個5個加太麻煩,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了新辦法。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5的乘法口訣。(揭題:5的乘法口訣)
案例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按照課前預設一步步展開教學活動。盡管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描一描自己的小手,但由于教師根本不了解學生對乘法口訣的掌握情況,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此時的活動也就失去了價值。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意味著數(shù)學教學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上組織及開展學習活動。如果我們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那么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只能是走過場,學生也不會有真正的收獲。那么,教師該如何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呢?
首先,找準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起點。學生學習的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教材中知識的邏輯起點。教師要找準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起點,一定要全面熟悉教材,了解學生在某個階段所學知識的全部內容,主要包括這一內容在各年級中的知識層次、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這一內容在這一冊中的位置等,為教學設計奠定基本方向。
例如,人教版數(shù)學教材六年級下冊負數(shù)這一內容的學習,本階段教材中所指的負數(shù),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一種數(shù)量。正、負數(shù)在生活中的原型是:進是正數(shù),出是負數(shù);買是正數(shù),賣是負數(shù);收是正數(shù),付是負數(shù);盈余是正數(shù),不足是負數(shù);強是正數(shù),弱是負數(shù),等等。學生到了中學才從數(shù)學運算的角度認識負數(shù)。因此,小學教學時,教師的重點應該是呈現(xiàn)豐富的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負數(shù),引導學生抽象出這些數(shù)量的共同特征,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借助數(shù)軸讓學生認數(shù)上。
其次,找準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上已具有的知識基礎。教師如果把握好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尋求最佳的學習起點,進行難度適宜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會更高效。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難一下子就清楚地確定,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
一是利用課前調查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很多教師往往只在備課時才備學生,這時候的備學生實際上只是教師的一種主觀臆測。而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千變萬化的,他們的真實水平也無法準確估計到。這就使得教師的主觀猜測和學生的客觀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教師需要進行課前調查,了解學生的相關知識經(jīng)驗。教師可以在課間或課前通過談話的形式,讓學生針對即將學習的內容說說自己知道些什么。這既可以讓學生向同學充分展示自己擁有的知識,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也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回顧和再思考。
例如,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關于周長,你知道些什么?關于圓的周長,你知道些什么?關于圓周率,你了解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圓周率的知識或故事嗎?”學生對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可以讓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學習圓的周長的知識儲備。
二是在課堂上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教師還應該學會在課堂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探底,以便及時對教學過程做出調整,實現(xiàn)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在認識乘法這一內容的學習中,當題目中出現(xiàn)4個5相加是多少時,有學生馬上就說出4×5=20,也有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乘法,對乘法的認識一片空白,還有的學生接觸過乘法,甚至會背乘法口訣表了。像這樣,由于接觸面的不同,學生產(chǎn)生了不同層次的現(xiàn)實起點,教師在課堂中就應該及時做出教學調整,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
(作者單位:衡南縣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