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婭
針對此前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江蘇省出臺了研究生導師“十不準”,劃定了研究生導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紅線”,包括不準安排研究生承擔屬于私人領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務,或強行安排研究生在與自己有利益關聯(lián)的單位從事與學業(yè)無關的勞動等內(nèi)容。(11月21日 《中國青年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高校里的導師成了學生口中的“老板”,除了上臺授課,有的導師還擁有科研項目主持人、企業(yè)合伙人、商業(yè)開發(fā)人等多重身份,他們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市場經(jīng)濟之中,也將學生裹挾其中,用老師的權威綁架學生為其效力,實現(xiàn)“名利雙收”。
既然是老板,自然有說一不二的權力。從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中我們不難窺見,不少研究生已經(jīng)淪為導師的員工、馬仔:既要為導師的企業(yè)、項目“打工”,又要為導師的家人服務,甚至有研究生義務當起了導師孩子的家教……
對導師言聽計從并非出自敬仰和崇拜,事實上,導師給學生的壓力比現(xiàn)實中的老板還要大,受不了老板的剝削大不了辭職走人,但身為學生,能否掌握本領、能否順利畢業(yè)、能否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導師的支持與推薦。導師這個大“老板”,學生真的得罪不起。
師生不同的利益訴求,使得原本純粹的師生關系變了味,一聲“老板”叫出口之后,師生之間不會再有傾囊相授的坦誠,只會有算計和利用;不會再有為了追求真理發(fā)生的爭執(zhí),只會有妥協(xié)和退讓。導師當“老板”,壞了教育的初心,亦壞了師生情誼。
正因為此,我們亟需新聞中提到的“十不準”,為學生賦權,讓他們有勇氣對沉溺于“老板”身份的導師說“不”;同時,用制度幫助“師者”守住師德的紅線,遠離銅臭的腐蝕、擺脫私心的束縛,回歸讓人敬仰的師生關系,更回歸教育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