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 王希東 姜海申
摘 要:由于鉆前地質模型的不確定性,在實鉆過程中,如何準確地實現(xiàn)斷塊油藏的鉆探目標,需要行之有效的錄井地質導向工作的指導。研究所選取的涇河油田17井區(qū)以單油層多斷塊為特征,斷層的識別和控制是導向工作成敗的關鍵。本文以錄井資料為主體,結合地震、測井和鉆井資料,從標志層、巖心和巖屑的特征,測井曲線、地震反射軸以及工程參數(shù)的變化來識別和控制斷層,在此基礎上,建立構造模型、分析導向過程,充分發(fā)揮了錄井對油氣勘探的導向功能。
關鍵詞:斷層 水平井 錄井 地質導向
0.引言
隨著油田勘探開發(fā)程度的不斷加深,復雜斷塊油藏的勘探和開發(fā)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開發(fā)井和調整井的鉆探,需要通過定向井或水平井的鉆探來提高油層的鉆遇率,以實現(xiàn)更經(jīng)濟高效的開發(fā)目標。斷層對油藏的控制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縱向多油層的分布,往往是沿斷層面呈“梳狀”排列[1],需要通過平行于斷層的定向井鉆探來實現(xiàn)目標;二是單油層多斷塊的油層分布,則需要通過水平井來穿越多個斷塊來完成。本文研究所選取的涇河油田17井區(qū)區(qū)內發(fā)育由四條正斷層組成的兩組地塹,以單油層多斷塊為特征。水平井儲集層有效鉆遇率的高低決定著水平井的實施效果[2],開展斷塊油藏錄井地質導向研究對水平井準確穿越目標斷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斷層識別
涇河油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即渭北隆起、伊陜斜坡和天環(huán)向斜交界處,區(qū)塊面積約3252.694km2??傮w構造面貌表現(xiàn)為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層傾角僅1~2°。17井區(qū)正斷層發(fā)育,斷塊復雜、地層多變。工區(qū)內除四條主要斷層外,還伴生有小斷層及裂縫。鉆遇的地層自上而下有第四系,白堊系志丹群,侏羅系安定組、直羅組、延安組,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其中,延長組長8段為主要含油層位,該時期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
1.1 錄井顯示特征
1.1.1 標志層的變化特征
涇河油田長7段底部廣泛發(fā)育一標志層,巖性為黑色油頁巖,厚度約20.00~30.00m
利用鉆遇標志層的海拔深度、結合鉆穿標志層的閉合距,可計算地層傾角,進而推斷相應位
置的斷距大小。導眼井A點海拔深度為-100.02m,水平井B點海拔深度為-98.02m,A、B兩點閉合距相差200m,則地層上傾趨勢為2m/200m。沿地層上傾方向作延長線,與C點鉛垂線的交點命名為C點,B、C兩點閉合距相差100m,則C點比B點海拔高100*(2/200)m,即C點海拔深度為-97.02m,而C點海拔深度為-75.02m,因此C、C兩點海拔相差22m,推測斷距為22m。
1.1.2 巖心和巖屑特征
斷層附近巖石的裂縫和節(jié)理較為發(fā)育,研究區(qū)巖心多見高角度切割巖層的穿層裂縫和平行分布于泥巖夾層中的水平裂縫,遠離斷層的裂縫和節(jié)理頻度逐漸降低。
若斷層前后鉆遇不同地層,巖相會發(fā)生突變?,F(xiàn)場可觀察到巖屑的顏色、成分、含油氣性等變化,與之對應的隨鉆伽瑪、氣測值會有相應變化。另外,斷層破碎帶的出現(xiàn),如斷層泥、斷層角礫巖,使得巖屑雜亂。
1.1.3 工程參數(shù)的變化
鉆遇斷層時會發(fā)生明顯的溜鉆、放空以及不同程度的鉆井液漏失,表現(xiàn)在瞬時性失去鉆壓、池總體積下降、出口流量降低。若鉆遇油層組內斷層,暫時性的漏失之后會出現(xiàn)全烴的快速上升,泥漿槽液面可能伴有油花、氣泡等返出,鉆井液密度下降、粘度變大等。
1.2 地震特征
斷層在地震剖面上一般表現(xiàn)為反射波同相軸的變化:數(shù)目突然增加、減少或消失以及波阻間隔突然變化;形狀突變,如分叉、合并和扭曲等。這是由于斷層錯動引起的兩盤地層產狀突變,或是由斷層面的屏蔽作用以及對射線的畸變造成的。
1.3 測井曲線特征
一般張性斷層破碎帶巖性疏松,受壓力小,表現(xiàn)為聲波時差異常大。此時,若聲波時差明顯增大或有周波跳躍,且地質上排除含氣時可判斷為裂縫發(fā)育。選取電阻率和自然伽馬曲線,通過建立巖—電關系較易識別因巖性突變而導致的斷層兩盤電性特征的急劇變化。在利用測井曲線進行地層對比時,標志層在電性上的重復或厚度突變特征是斷層存在的重要依據(jù)。
2.地質導向的實例分析
2.1 構造模型的建立
建立構造模型是研究區(qū)地質導向的核心。根據(jù)本區(qū)導眼井軌跡在地塹內鉆穿標志層,水平井軌跡則在地塹外鉆穿標志層這一鉆井特征,確定了兩組地塹內以導眼井鉆穿標志層的海拔深度作構造等值線,地塹外則以水平井鉆穿標志層的海拔深度作構造等值線的繪圖原則。通過分別統(tǒng)計涇河油田17井區(qū)導眼井和水平井長7底海拔深度,最終建立構造模型,繪制研究區(qū)長7底構造等值線圖,以便于地層的識別與歸位,利于水平井目的層跟蹤。
2.2 導向過程
水平井地質導向包括兩項關鍵技術:一是進入目的層前的地層對比和預測技術;二是進入目的層后的地質解釋與導向技術[3]。本文從A靶點著陸預測和水平段地質導向兩個方面進行實例分析。
2.2.1 A靶點著陸預測
JH17X井是涇河油田17井區(qū)復雜斷塊上的一口水平井,目的層為長812油層組,要求進入目的層砂體垂深5m著陸。JH17X井實際鉆遇長7底海拔深度為-101.93m,比設計以JH17Z井導眼井為參考的長7底海拔提前15.11m,與預測結果大致吻合。又因地塹內JH17Z井長7底海拔為-113.15m,兩口井海拔相差11.22m,結合地層傾角,推測斷距為15m。
根據(jù)本井長7底海拔深度為-101.93m,兩口鄰井長7底距目的層長812砂頂?shù)暮穸冉?3m,砂厚9.8m,假設本井在地塹外鉆穿目的層,則鉆穿長812海拔為-124.73m,小于地塹內JH17Z井長812砂頂海拔-128.35m,可確定目的井在地塹外鉆穿目的層后進入地塹內的目的層進行著陸。按照設計要求進入目的層砂體垂深5m著陸,預測A靶點著陸海拔為-134.59m。
本井于井深1825.00m、垂深1475.48m、海拔-133.62m處,發(fā)生井漏,巖屑未返出,現(xiàn)場工程參數(shù)異常,可確定本井鉆遇斷層。進入地塹后鉆遇灰色油跡細砂巖,確定為目的層長812砂體。由于和預測吻合,故按照設計入砂5m進行A靶點著陸,A靶點實鉆海拔為-134.90m。
2.2.2 水平段地質導向
水平段鉆至井深2149.59m、垂深1475.13m、閉合距884.65m處,巖性由淺灰色熒光細砂巖突變?yōu)樯罨疑鄮r,且工程參數(shù)異常表現(xiàn)為井漏特征,現(xiàn)場提示鉆遇斷層,可確定水平段已鉆穿地塹內油層,遂建議水平軌跡快速上調,使后續(xù)水平軌跡盡快進入地塹外油層。
軌跡垂深上調5.2m后,于井深2362.00m、垂深1469.93m處巖屑由灰色泥質粉砂巖變?yōu)闇\灰色熒光細砂巖,現(xiàn)場氣測值升高,巖屑粒徑明顯變粗,確定水平井重新進入目的層砂體。本井設計水平段長750.00m,實鉆水平段長750.00m,鉆遇砂巖段長702.00m,砂巖鉆遇率93.60%,順利完鉆。
3.結論
本文對斷塊油藏的錄井地質導向研究主要以斷層的識別和控制為主要內容。綜合錄井、鉆井、測井和地震資料建立了17井區(qū)構造模型,繼而對目標井進行斷層位置及斷距判斷,實現(xiàn)了A靶點準確著陸和水平段地質導向功能,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斷塊油藏錄井地質導向的基本流程和具體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一超,王志戰(zhàn),秦黎明,徐洪澤.水平井地質導向錄井關鍵技術[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2: 6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