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殷 黃超
【摘 要】當代紋身作為一種極具展示個性的潮流表現(xiàn)方式受到廣泛關注,以身體做媒材,以針與墨彩結(jié)合的形式留下永久的記憶。從原始藝術中汲取靈感,轉(zhuǎn)變?yōu)楫敶囆g的抽象化圖案的變化過程悠久而漫長,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海南黎族傳統(tǒng)紋身為例,探究其質(zhì)樸線條中傳遞的情感,對紋身圖案的進一步研究會相應促進這種與人類文化發(fā)展緊密相連的藝術個性表現(xiàn)形式的進步。
【關鍵詞】紋身藝術;線條;黎族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138-02
當代紋身作為一種極具展示個性的潮流表現(xiàn)方式受到廣泛關注,以身體做媒材,以針與墨彩結(jié)合的形式留下永久的記憶,也許“永久”這個詞值得琢磨,因為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有種種方法可以不完全去除其色彩,因此作為可能存在的永久伴生圖像,在當代全球范圍內(nèi)的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融合發(fā)展的背景差異下,擴展速度之快,風格樣式之異同,成為藝術與人類生活緊密結(jié)合表達的重要方式。
紋身的歷史悠久而廣闊,從北美印第安的一些部落里開始,圖騰代表的意義用作表達實際生活的需求紋于身體之上,代表身份、地位、職責以及表達特殊紀錄功能等。在中國上古時代,生活在東南沿海和南方廣大地區(qū)的百越族群,普遍喜愛紋身,《莊子·逍遙游》記載:“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fā)文身?!币灿小痘茨献印ぴ烙枴费裕骸熬裴谥?,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人民披發(fā)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鼻貪h之后的中古時代,海南黎族的祖先作為百越的西甌和駱越的并存支系,延續(xù)了紋身方式并賦予其新變化與內(nèi)涵,如:圖騰崇拜、神鬼思想、成年標記、財富地位、審美意識等,使其具備更加完善深刻的意義。類似的記載十余篇,地域及時間上保持了一定的連續(xù)性,成為研究藝術文化、風俗習慣的重要依據(jù),也足以表明紋身的歷史在中國之淵源。另外像當代紋身藝術發(fā)展風格最完善的國家之一日本,紋身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的紋身傳統(tǒng),當時的族群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魚群,以滿足生活物質(zhì)資料的需要。及至今日,日本紋身以其遍布全身的精美的繪畫、鮮艷的色彩而獨樹一幟。同樣是臨海而居的塔希提島與波里尼西亞先祖?zhèn)儯y身也是表明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以上歷史表明,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特點的文明,文明之間包含的民族性差異是巨大的,但是展示文明的手段卻頗為類似,從紋身圖案風格的變化發(fā)展可窺其貌。從原始紋身與圖騰的結(jié)合來看,與世界繪畫藝術發(fā)展歷史脈絡何其相似,喜愛運用單純的線條表現(xiàn)突出某種特定的或閉合、或開放式的圖案,更有甚者以海南黎族紋身為例賞析來看,一般使用青黑單色線條,不施色,加以粗細區(qū)分,使圖案外觀的形狀美感達到剛?cè)岵?。按其線條的特點大致可分為兩種,分別是骨架線條與肌肉線條。骨架型線條以線條排列變形組合為主,這類線條一般像素描繪畫中的線段,立直筆運筆,兩端線條有鈍點,在紋身中當針入肉時,形成的線條具有深度一致,設色均勻的特點。一般用于描線打稿起型。當然在打稿起型時也要注意交叉使用肌肉型線條,進而才能夠使線條銜接得當。那么什么是肌肉型線條呢?肌肉型線條以彎曲線、波浪線等具有筆勢的線條交互排列為主,這類線條一般像素描繪畫中的放平筆以弧度運筆排線的方式,兩端線條尖細而銳利,在紋身中當針入肉時,具有由淺入深的緩沖距離,形成的線條柔軟,有深淺變化。一般在紋身中多用于敷色。
骨架型線條硬朗有力量,強調(diào)的是圖形圖案形式表達主體中的軀干輪廓,線條要盡量精煉、準確。海南黎族的紋身紋飾中,可見種類繁多的幾何紋樣,如:雙線、單線、“田”字、閃電紋、曲折紋(Zig-Zag)等,這些紋飾多以長短不等的直線條組成,直線歷來在審美分析中被賦予硬朗大方、簡潔有力量等修飾詞匯的特點,給人的視覺感受也是如此。從審美上來講,符合原始藝術的美學特點,最早的洞窟壁畫里面的牛、馬、鹿形象,其由線條展示的速度感、力量感,深深震撼人心,或開或合,即能夠看出古代人類對于線條的態(tài)度,隨意且生動,這是由觀察到創(chuàng)作的實際距離,是抽象表現(xiàn)到具象寫實在實際生活中的連結(jié)方式。再者比如在文字的更替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加入,使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過渡到草漢隸書,直至近代的繁簡字體的變化。當然,這是在不考慮外部因素,比如制度、環(huán)境等變化的前提下,單純從美學角度出發(fā),明顯紋身圖樣的提煉不同于后者的抽象化概括,更像前者是一種無意識的表現(xiàn),從其象征性來看,如手臂上的銅錢文圖,意為“財富”,“田”字型紋、谷粒點紋等意為“福氣上身多多”,雙線、單線、幾何線紋圖案為“?;辍⒈F桨?、護身等寓意”,這些紋飾多在身體的四肢軀干、頭部甚至于五官之上刻畫,由此著重顯示出骨架型線條強調(diào)的力量感,因為載體的不同,而使人的視覺形象的感官極度擴大化,這也是紋身的作用之一。
肌肉型線條柔軟而富于動感,感受上一般充滿活潑的趣味性。這類線條多以多邊敷色為主,海南黎族婦女先時有紋面的習慣,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蠻》一書中對黎族婦女喜愛紋面之俗的記載較具體:“婦女繡面高髻……繡面及其吉禮,女年將及笄,置酒令親屬,女伴自施針筆,涅為極細蟲蛾花卉,而以淡紋遍及余也,謂之繡面女?!焙茈y想像在白凈瑩華的面部,使用青色呈黑灰的色彩繪制出來的圖案是怎樣的效果,海南黎族的先祖?zhèn)兘o了答案。不同于直線條的硬朗,當點狀紋圍成新的形狀于皮膚上呈現(xiàn)的時候,或集中或擴散,具有柔和美感的新圖案。這純粹的來源于內(nèi)心的認同度,代表了血緣、家族,能力、尊卑,因此最終形成一種區(qū)域特有的文化。結(jié)合皮膚肌肉的彈性,不同角度的運動變化,簡單的圖案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變化,有趣且生動,仿佛暗涌在皮膚之下一般,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在紋身文化的發(fā)展中,除了本身能夠代表靈魂等更深層次的東西,在外部表現(xiàn)上就直觀的體現(xiàn)出了這一點,通過連續(xù)敷色,直至達到效果。
作為單純的圖騰崇拜來講,簡單富有裝飾性的線條一般包含在這種劃分序列內(nèi),或者介于二者結(jié)合之間,但是對于新時代的紋身發(fā)展來講,這種概括是遠遠不夠的。符合審美發(fā)展的階段,可以詳細地劃分出多種風格的變體及流派。在此不過多贅述,近代消費社會時代的到來,大眾文化興起,紋身超越了地域、跨越了時間,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流行趣味和藝術形式。如何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去生活,紋身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那么在紋身的風格圖案構(gòu)建中,就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用圖案在有限的身體皮膚之上表現(xiàn)出美感呢?這是每個紋身師及紋身愛好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推動紋身能夠被大眾認可接受的關鍵,研究圖案的線條美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對于骨架型線條、肌肉型線條的區(qū)分把握,在圖案的設計過程中把握好這兩種線條的交叉使用,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紋身后圖案的效果,使之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性。
早期的紋身使用的針多以天然動植物針刺為主,直接沾取染料刺入皮膚,手工一針針上色,時間過程緩慢、而且疼痛并充滿變數(shù),所以多見不完整圖案,以幾何型符號居多。1891年后,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紋身裝置發(fā)生變化,紋身機出現(xiàn)了。機器的出現(xiàn)提高了效率,節(jié)省了時間,減少了疼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型紋身風格的出現(xiàn)。這時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經(jīng)濟政治融合也達到了一個高峰,作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體現(xiàn),紋身圖案最鮮明的表現(xiàn)在了代表東方風格的日本與西方風格的歐美國家的結(jié)合上,影響直至今日不消。這時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有史以來從未在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與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上,看到過跨越時間、空間、地域的結(jié)合。最具代表性的集中體現(xiàn)在最常見的是電視中的名人們,細細觀察下來,不論是影視明星還是體育明星,往往有這樣的特點,紋身作為流行文化體現(xiàn)個性的重要方式,西方的面孔搭配身體上的東方文字或圖案,或表示激勵或表示紀念之意;再有東方面孔搭配身體上的西方文字,可能是西班牙文或者古拉丁文,也多有英文等,表示詩歌、圣經(jīng)或是哪位先哲的思想,方方面面無不體現(xiàn)出全球化下的實用紋身藝術的交融,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渴望,這種以身體紀錄的方式也成為最直觀深刻的表達,強烈地體現(xiàn)出一種未知文化即神秘的意思。不論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正確與否,是否具有個性藝術發(fā)展的可能性,總之符合了人類認知發(fā)展的方向是一定的,也成為研究紋身圖案跨地區(qū)性的流行方向探索的重要依據(jù)。
紋身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與熱愛自我表現(xiàn)的群體不可分離,這類人群不分國籍、年齡,不受任何地域空間的限制,但是在選擇紋身圖案圖樣上,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卻又有明確的劃分。抽象在具象之上,往往具有更加深刻的內(nèi)涵,外部輪廓線條一般簡約、清晰,從紋身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關注抽象圖案的應用與變化將成為更高層次的人群的選擇。對比現(xiàn)今紋身圖案設計與發(fā)展方向來看,注重線條與風格的研究將會為紋身藝術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可能性,擴大受眾群體。
參考文獻:
[1]林琳.論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的紋身藝術[J].廣西民族研究,2005(4):141-149.
[2]劉咸.海南島黎人紋身之研究[J].民族學研究集刊.
[3]史蒂夫·吉爾伯特編介,歐陽昱譯.文身的歷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姚天沖,齊英如.日本紋身:從黑道標志到文化潮流[J].日本研究,2013(1):102-108.
[5]叢艾琳,宋南.淺談紋身文化在微電影中的運用[J].數(shù)碼世界,2017(07):290.
[6]姚天沖,齊英如.日本紋身:從黑道標志到文化潮流[J].日本研究,2013,(01):102-108.
[7]孫少佩,蔣秀云.黎族審美文化的簡單主義傾向——從線條及其顏色談起[J].大眾文藝,2013,(1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