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闡述了賞識教育的學理,并且提出了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實施賞識教育的策略,旨在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樹立自信心,建立和諧課堂,加強班級管理工作,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賞識教育;學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14
作者簡介:梁方明(1967—),女,廣西金秀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鳳集小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一、賞識教育的學理
1.賞識教育的具體內涵
賞識教育是根據班級管理工作需要、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人的“三觀”養(yǎng)成需要,由教師自發(fā)對學生們開展愛的教育。賞識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們的行為特征,對班級學生給予及時并且合理的表揚和鼓勵。賞識教育雖說是對學生們給予支持或認可,但并不是表面形式,而是要求教師從心底里喜歡、認可自己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生進行公正科學的評價,引導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開展賞識教育,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激發(fā)其自身的內在潛力,促進其綜合發(fā)展,從而優(yōu)化班級管理。
2.賞識教育學理分析
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開展賞識教育,首先要與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相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的,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都在逐漸完善,其心理變化也隨著這些方面的改變而改變,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對他人以及自己做出評價。因此,小學班主任要充分了解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心理活動,根據其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做賞識教育工作,為其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開展賞識教育的策略
1.正確認識賞識教育工作,樹立賞識觀念
班主任要正確認識賞識教育對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賞識觀念,在尊重小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礎上合理開展賞識工作。班主任有義務了解班級內每位學生的心理活動,特別是部分小學生由于性格問題或者是其他原因不敢表露自己的心際,因此,班主任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班級學生,根據個體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鼓勵和引導。另外,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對有問題的學生要加以正確的引導,比如,對于班級內上課不認真、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如果對其責罰或者是請家長管理,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部分小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正確分析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特點,放大其閃光點,多多鼓勵和支持,讓其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認可,增強其責任感和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2.創(chuàng)建班干部隊伍,增強班級凝聚力
班主任想要充分地了解自己所在的班集體,首先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班干部作為老師的左右手,作為學生的小伙伴,能夠比較好地完成班主任與班里學生的銜接,能夠及時地向老師反映班級學生的異常之處,方便班主任及時進行指導。除了教師對學生們的認可和支持,同學之間的賞識對班干部來說也是非常有推動意義的。班干部應根據老師的指導與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和鼓勵。一支優(yōu)秀的班干部隊伍能夠帶動班級朝著正確的方向積極發(fā)展。
3.抓住機會,及時“賞識”
班主任在開展賞識教育工作時要注意把握賞識的度和機遇,賞識并不是一味地贊美。一位稱職的班主任會清楚地了解班級內每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且能在合適的時機進行賞識教育。通常最佳的賞識時機是在學生表現之后,班主任要及時抓住這種契機進行賞識。比如當學生們在早讀讀單詞時,班主任就可以讓發(fā)音準確的學生帶領大家讀單詞,并且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這位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
4.聯系各科教師,營造賞識氛圍
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班主任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班主任要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聯系,讓任課教師在其授課時間內也要抓住機會對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進行表揚。實踐調查表明,一位學生因為某事受到老師的表揚后,該學生日后在這位老師的課上會積極地表現自己。那么,班主任需要聯合各科教師共同給學生營造賞識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表現,幫助其樹立自信心,用健康的心理發(fā)展自己的學習以及生活。
三、結語
賞識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班主任要為小學生的發(fā)展營造一種充滿愛與鼓勵的健康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們的特長,挖掘其內外潛能,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但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正確認識賞識教育的作用,意識到賞識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關鍵需要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賞識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S1):27-29.
[2]袁國興.賞識教育與班主任幸福指數的關系[J].文學教育(中旬刊),201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