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提到陳香梅,人們總會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前綴——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遺孀。陳納德,一名美國退役飛行員,卻在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中建立了不朽業(yè)績;陳梅香,一個中國女子,卻在美國步入了上層政界,先后8位總統(tǒng)都對她委以重任。一段戰(zhàn)火中的姻緣,連接兩個國家的情緣。
(Anna Chan Chennault,1925-7018),世界著名華人華僑領(lǐng)袖、社會活動家、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出生于北京。早期在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工作,二戰(zhàn)后一直活躍于美國政壇。
胡同添香
1925年6月23日,陳香梅出生在北京,是陳家的第二個女兒。這一天是端午節(jié),佳節(jié)添新人,外祖父廖鳳舒從“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中摘取了“香梅”兩字作為她的名字。陳香梅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外祖父廖鳳舒家度過的。
廖鳳舒是革命家廖仲愷的胞兄,民國時期,他先后在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任職,是一位精明強干的外交官,出任過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陳香梅的祖父陳慶云年輕得志,30歲已榮任中國最大的洋務企業(yè)輪船招商局經(jīng)理,后來因投資失敗,跳樓身亡,時年36歲。早年,廖鳳舒與陳慶云結(jié)為莫逆之交,兩家指腹為婚。
陳香梅的父親陳應榮是英國牛津大學法學博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也是位外交官。母親廖香詞從小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曾赴法國、意大利學習音樂和繪畫。
東城區(qū)東總部胡同16號,曾是廖鳳舒的一處宅院。如今的16號早已非原來的模樣,但這座四合院給陳香梅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半個多世紀后,她在《香梅之路》一書中還充滿依戀之情地寫道:“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座房子:那是一座有四進院落的大宅,既有北京四合院的舒暢大氣,又有江南園林的玲瓏百態(tài),曲徑通幽,綠瓦房頂,卷曲的屋檐,明亮的漆門。院內(nèi)是古香古色,室內(nèi)卻是歐式風情:水晶枝形吊燈、路易十六家具、鋼琴、沙發(fā)。打蠟的地板,金紅色的壁柱,廳堂連著庭院,庭院套著庭院,迷宮式的院落可以讓孩子捉迷藏?!?/p>
雖然陳香梅生在名門望族,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也不得不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
留住祖國
1937年,“七七事變”,陳香梅離開北京,和姐妹們隨母親南下香港避難。此時的父親赴美擔任領(lǐng)事,母親只能靠變賣珠寶維持生計。不久母親患病去世,當時陳香梅14歲,長姐20歲,下邊還有四個未成年的妹妹。父親陳應榮一直未回來看望,并在廖香詞去世不久就在美國續(xù)弦。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占領(lǐng),陳香梅與姐妹們再度流亡。跋涉幾千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經(jīng)澳門、廣州……最后輾轉(zhuǎn)到了昆明。在美國的父親聯(lián)系上了她們,要姐妹六人都去美國學習,陳香梅果斷拒絕了。她說:“我不能在祖國受難時離開她。我要工作,要盡我對祖國的責任?!标愊忝废仁侨胱x嶺南大學,后因才學出眾,19歲就被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聘用,成為中央社的第一位戰(zhàn)地女記者。因為這份工作,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熾熱愛情
克萊爾·李·陳納德是美國退役飛行員,1937年,他應邀出任中國空軍總顧問,在湖南省的芷江創(chuàng)辦了空軍航校。1941年7月,受國民黨政府的委托,陳納德在美國組建了一支由120名美國飛行員組成的空軍志愿隊支援中國,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飛虎隊。后應國民政府的要求,該志愿隊改為中國十四航空隊,與中國空軍并肩作戰(zhàn),幫助中國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者,建立了舉世皆知的功勛。那些頭部畫著鯊魚頭的飛機,被中國人譽為空中的猛虎,陳納德也成了中國人眼中的保護神。
1944年10月,陳香梅與陳納德第一次相遇,陳香梅19歲,而陳納德已經(jīng)51歲了。這個時候陳納德是大名鼎鼎的飛虎隊指揮官,而陳香梅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女記者,無論年紀還是地位都相距甚遠,但兩人卻一見如故。
陳香梅是那天出席記者會唯一的女記者。當陳納德走進會議室,“他具有驚人的毅力和無畏的勇氣與超人的智慧。”這是陳香梅對陳納德的第一印象。當天陳香梅沒有來得及向陳納德提問,未免有點遺憾。就在她轉(zhuǎn)身要離開的時候,陳納德卻主動叫住了她。原來情報官剛剛把陳香梅的名字和身份告訴了將軍,陳香梅的姐姐陳靜宜正在十四航空隊當飛行護理,而父親陳應榮與陳納德將軍是故交,飛虎隊員到中國的簽證都是他協(xié)助辦理的。
此后,陳香梅成了中央通訊社專門負責采訪陳納德的女記者,他們開始了頻繁的接觸。按照規(guī)定,陳香梅每次采訪不能超過10分鐘,但由于陳納德每次都談得忘乎所以,常常超過了這個時間。后來他們漸漸心有靈犀,每當陳香梅覺得將軍談話要結(jié)束的時候便提出離開,她總是能恰到好處地把握這個節(jié)點。陳香梅說:“這是我們心靈相融、默契的開始,這種默契一直延續(xù)到他生命的結(jié)束?!?/p>
1947年12月21日,54歲的陳納德和22歲的陳香梅步入婚姻殿堂。結(jié)婚前,陳香梅的父親曾問她:“你們年齡相差那么大,如果陳納德過世了你還很年輕,怎么辦?”陳香梅說:“沒有關(guān)系,我只要跟他在一起,五年、十年我都愿意,我寧可要轟轟烈烈而短暫的熾熱愛情,也不愿意一輩子過平平淡淡沒有漣漪的生活”。
1949年,陳香梅隨陳納德遷居臺灣。然而,這段婚姻漢持續(xù)了十年。1958年,陳納德因病在美國去世,留下了33歲的陳香梅和兩個還未滿10歲的女兒。陳納德的墓碑正面鐫刻著他生前獲得的各種勛章,背面用中文寫著“陳納德將軍之墓”,這是阿林頓公墓中唯一的中文文字。后來陳香梅在傳記中借勃朗寧夫人的詩句表達丈夫逝后自己的感情:如果上帝容我選擇,我會在死后更加愛你!
小相信眼淚
陳香梅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于1960年移居美國華盛頓。就是這一年,開始了她艱苦而又輝煌的另一段人生歷程。
陳納德去世后,遺產(chǎn)被他前妻的兒女們拿走。最初幾年,陳香梅靠積蓄節(jié)儉度日。后來在喬治城大學找到一份翻譯的工作,晚上則教學生中文,這樣維持生計。沒有西式教育背景的陳香梅,開始苦學演講和辯論,并以個人經(jīng)歷和中國問題為題,在全美巡回演講。
這段生活讓陳香梅時時懷念與陳納德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她用英文把自己與陳納德的婚戀史寫下來,起名《一千個春天》。出版后一個月,就成為紐約時報推薦的十大暢銷書之一。讓美國人認識了二戰(zhàn)英雄的遺孀——安娜·陳納德(陳香梅的英文名字)。
1960年的一天,陳香梅認識了馬里蘭州共和黨婦女聯(lián)邦主席西爾維亞·赫爾曼。此時,正是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年,赫爾曼正在為尼克松競選總統(tǒng)搭班子,她正需要像陳香梅這樣有才干、有見地的婦女為她工作,爭取少數(shù)族裔的選票。
這一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陳香梅參與選區(qū)工作以及各基層組織的政治活動,為尼克松吶喊助成。雖然尼克松最終落敗,但她在美國政界的處子秀卻相當成功,讓更多的美國人特別是政界精英認識了她。
中美友誼的使者
1963年,陳香梅受肯尼迪總統(tǒng)之邀到白宮工作,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裔女姓,這是她政治生涯的全新開端。1972年,她被選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從肯尼迪到克林頓,先后8位總統(tǒng)都對她委以重任。陳香梅也不負厚望,在他們的競選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陳香梅是美國政府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也是中美關(guān)系的橋梁之一。
1979年初,中美兩國正式建交。1980年12月,陳香梅欣喜地接到鄧小平希望她訪問北京的邀請。當時的里根總統(tǒng)知道后,委派她作為第一任特使訪問中國。與陳香梅一起訪華的還有位參議員叫特德·史蒂文斯,他是當年陳納德將軍率領(lǐng)的援華“飛虎隊成員之一。
1981年元旦,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歡迎宴會,讓陳香梅坐在第一貴賓位置上,讓參議員史蒂文斯坐在次席。鄧小平說:“陳香梅坐第一,參議員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因為參議員在美國有100來個,而陳香梅嘛,不要說美國,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個?!?981年1月2日,美國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主要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了鄧小平和陳香梅握手的照片。
2018年3月30日,陳香梅在華盛頓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4歲。傳奇落幕,梅花凋零。然而,后陳納德時代的“陳香梅傳奇”依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