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華
[摘 要] 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影響教學的品質(zhì)。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抽象空間、激活危機意識和注重演繹過程等途徑,幫助學生辨析思維誤區(qū),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益。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思維誤區(qū);教學效益
思維是一種特殊的腦力活動,是人們對事物信息進行內(nèi)化再認知的一個過程。思維方式的不同,會使得學生對同一信息做出不同的反應與行為。同時,思維方式的差異也會影響教學的品質(zhì)。因此,教師應該認真辨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誤區(qū),并幫助學生加以改正。
以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教師通常首先設定一個情景、一則故事亦或是一段材料,然后拋出問題,最后通過讓學生思考問題引出所學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很容易讓學生理解知識點,但也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反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力。
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的“團隊精神”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下“女排精神”四個大字后,學生對我的這一行為很是疑惑,拋出了學生思考已久的問題:“女排精神”是什么?學生在我講課的時候已經(jīng)做了深刻的思考,所以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出了“團結(jié)”?!皥F隊精神”讓學生得到了無窮的動力,因此我的教學效率有了極大的提升。
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抽象思維的空間;又應該注重辨析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放眼當下,許多中學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的改變,許多教師仍舊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具體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常常受到老師思維的牽制,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惰性思維,缺乏主觀判斷,課堂上更加消極被動。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激活學生的危機意識,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講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探問生命”時,我向我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猜猜看一個人一生有多少天?”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說一百萬天,有的是二百萬天。待學生安靜下來后,我給他們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個人可以活到七十五歲,一年以三百六十五天計,那么他就可以活75×365=27375天。一個人的一生只有將近三萬天的壽命,這個數(shù)字給了學生極大的震撼,完全打破了他們“十萬”“百萬”的幻想??吹綄W生眼中的震驚之色,我對他們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容我們荒廢,我們必須抓緊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千萬別讓時光從我們的身邊溜走?!睂W生聽到我的忠告,那一節(jié)課聽得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學生長久的學習主動性,我把這個式子列在黑板的最高處,讓學生每天都能看到他們“短暫的生命”,以此來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通過改變教學方法,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思維的主導者。應充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益。
演繹思維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一種思維過程,它是運用普遍原則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當下的教育形式中,教師過多地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多的把關注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思維和能力上,忽略了學生擴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實際教學時,我們應該培養(yǎng)注重學生的演繹思維,拓展學生的擴散性思維。
例如,在講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綻放生命之花”時,我向?qū)W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由于壓力大而自殺的行為,越來越多為什么變得?”最近幾年,青少年因為壓力大而跳樓自殺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學生在聽到我的問題后議論紛紛,有的說是因為家長給的壓力太大了,有的說是他們自己的承受范圍太小了。最后我讓學生停止了學生爭吵,說道:“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易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七尺長軀活出精彩,自殺的人是懦弱的,除了帶給親人痛苦,什么也留不下,我們必須珍愛生命?!蔽业囊环拡远藢W生心中的信念,同時也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讓學生深入教師的生活,關注周圍的社會現(xiàn)象,去演繹身邊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結(jié)束等過程,從而拓展學生的擴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通過準確辨析學生的思維誤區(qū),給學生提供抽象思維空間、激活學生的危機意識以及提高學生的演繹能力等教學方法,充分促進了學生各項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2).
[2]修雪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思維的培養(yǎng)[J].黑河教育,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