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翔鷗
【摘 要】劉殿爵的《道德經(jīng)》英譯本以帛書《老子》為原文本,相較于西方譯者譯本更重視對原文形式的忠實,且在思想表達上也更加符合權(quán)威解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一句的譯解為例,可見劉殿爵英譯文的思想包容性較高,展示出劉殿爵英譯《道德經(jīng)》所實現(xiàn)的較高程度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劉殿爵; 道德經(jīng)英譯; 原文解讀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237-01
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已故華裔漢學(xué)家劉殿爵(D.C.Lau,1921-2010)不僅研究中國哲學(xué),還翻譯中國哲學(xué)典籍。他英譯的《道德經(jīng)》、《論語》和《孟子》均由世界知名的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翻譯質(zhì)量在西方漢學(xué)界得到普遍肯定?!兜赖陆?jīng)》的英譯者不勝枚舉。西方譯者的譯本大多文美義豐,但普遍自由度較高,忠實度欠佳。劉殿爵以帛書本《老子》為原本,其《道德經(jīng)》英譯本長期保持影響力的原因在于忠實度較高,同時一定程度兼顧譯文流暢度與易讀性,對于希望了解老子思想的西方讀者來說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譯本。
劉殿爵的英譯以語義較精準(zhǔn)著稱,雖文采不顯,卻很適合翻譯哲學(xué)作品。帛書《老子》第二章起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的英譯是劉殿爵的翻譯長于思想表達的佳例。傳世本中此句增一“斯”字,作“斯惡已”。第二章第二句與第一句有排比關(guān)系,因此,在眾多譯本中,第二句的翻譯均以第一句的翻譯為基調(diào),在分析中可以省略。但需要指出的是,帛書本第二句為“皆知善,斯不善矣”,而傳世本或許是為了增強排比效果,與第一句文字基本一致,為“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中國大眾讀者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多為,美和善之所以是美和善,是因為有丑和惡。這樣的理解與西方大多數(shù)譯者的英譯接近,卻不同于劉殿爵的英譯。劉殿爵將第一句英譯為“The whole world recognizes the beautiful as the beautiful, yet this is only the ugly”[1],谷歌翻譯回譯為“全世界都把美麗視為美麗,但這只是丑陋的”。這一譯解顯然貼近帛書本的字句。帛書本既然省略了“之為善”,可見“善”與“善之為善”并無顯著語意差別。由此可推,將“美之為美”理解為“美為何是美的”顯然沒有充分根據(jù)。
劉殿爵對此句的英譯與大多數(shù)西方譯者的英譯文有明顯語意差異,體現(xiàn)出他與西方譯者對原文的解讀差異。西方譯者此句英譯的語言形式或許不同,但基本意思大同小異,特舉二例說明。英國漢學(xué)家阿瑟·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的英譯文為“It is because every one under Heaven recognizes beauty as beauty,that the idea of ugliness exists”[2],回譯為“因為天下的每一個人都把美看作是美,所以丑的想法就存在了”。魏理譯文表達的意思是,沒有美的觀念,就無所謂丑的觀念,暗示了反之亦然。美國漢學(xué)家梅維恒(Victor H. Mair,1943-)的英譯文為“When all under heaven know beauty as beauty, already there is ugliness”[3], 回譯為“當(dāng)天下所有人都知道美為美,已經(jīng)有丑陋了”。盡管梅維恒同樣以帛書本為原文本,但他的解讀與魏理并無明顯區(qū)別。梅維恒的譯文字面上雖未出現(xiàn)“idea(想法、概念)”,但同樣將丑的存在建立于“天下知美”的條件上,意思和魏理相似,均表達了美和丑是兩個相互依存的觀念。其他西方譯者對此句的英譯也幾乎都圍繞著類似的思想,在此不一一列舉。
西方譯者普遍認(rèn)為原文表達的是“美丑之分是觀念之分”的思想,這并沒有本質(zhì)的錯誤,但仍然主要將美和丑視為不同的兩個類別,即便不是不同實體,也是不同觀念。因為不同,美和丑才可以通過對比凸顯對方的存在。這樣的解讀一般會被視為對丑存在的必要性的辯護。劉殿爵英譯文不去追究美和善存在的原因,其中心思想強調(diào)的是對“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批判,暗示的是美未必不是丑。盡管這兩種解讀之間并沒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但因側(cè)重不同,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讀者解讀傾向。西方譯者的英譯文多側(cè)重表達美與丑相依相存的關(guān)系,劉殿爵的英譯文則側(cè)重表達美與丑矛盾統(tǒng)一體的轉(zhuǎn)化。香港中文大學(xué)劉笑敢教授認(rèn)為帛書本和竹簡本此處文字雖有差異,但思想內(nèi)容都是在說“‘美向‘丑(惡)、‘善向‘不善轉(zhuǎn)化”[4]。這與劉殿爵的譯解相符。就思想內(nèi)涵的包容性而言,美、丑之間雙向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可將美與丑相互依賴的關(guān)系包含其內(nèi),但美、丑之間雙向的依賴關(guān)系卻不必然包括轉(zhuǎn)化。劉殿爵的英譯文不僅內(nèi)涵更豐富,感情色彩也更為強烈,對世人的固定認(rèn)識表達了明顯的不贊同。作為第二章起首句,這樣的譯解顯然可以引導(dǎo)讀者去打破自身的固定認(rèn)識,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下文“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和“先后”的相互轉(zhuǎn)化。
《道德經(jīng)》可以說是最經(jīng)常被不斷重譯的中華典籍。老子博大的智慧在不同時代中、不同文化語境下和不同讀者的解讀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這真可謂是道生萬物在翻譯現(xiàn)象中的體現(xiàn)?!啊兜赖陆?jīng)》以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點吸引著古今中外一代代學(xué)者的闡釋和翻譯?!盵5]劉殿爵的英譯在思想譯解上具有包容性強的優(yōu)點,對英譯本讀者提出了較高的閱讀挑戰(zhàn),鼓勵讀者通過自己的思考求得對《道德經(jīng)》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Lau,D.C.Lao Tzu,Tao TeChing[M].London:Penguin Books,1963:6.
[2]Waley, Arthur.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M].New York:Grove Weidenfeld,1958:143.
[3]Mair, Victor H. Tao Te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M].New York: Bantam Books,1990:60.
[4]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版)上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6:103.
[5]辛紅娟.《道德經(jīng)》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象[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