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摘 要】當代藝術在當今社會已成為一個流行詞匯,但什么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是如何在中國發(fā)展的?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的現狀如何?當代藝術在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商業(yè)化是利還是弊?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遇到了許多問題,本文即對這些現狀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當代藝術;民族性;市場經濟;商業(yè)化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147-02
一、淺談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對中國來說已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可什么是當代藝術,對當代藝術有很多含糊不清的解釋,但總的來說,是由一個特定時間節(jié)點的意義擴充到了一個內在形態(tài)的表述,在西方落腳到了人內心的體驗,落腳到了自由的生命狀態(tài)。
要追溯當代藝術,我們要從杜尚談起。丹托曾指出:“杜尚是形成這個藝術世界的思想者。”當他的一幅作品《下樓的裸女》被巴黎1912年的“獨立沙龍”展覽評審委員會退了回來時,他便幡然悔悟到“藝術”這個東西已經開始變成限制人內心自由的東西了。于是,他便開始對藝術批判,對藝術羞辱,他將生活中最平凡無趣的東西拿來當做藝術作品,當他將小便池搬上藝術舞臺時,可以說是推翻了藝術的傳統(tǒng)概念,當代藝術才真正意義上地產生。
二、中國的當代藝術
在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三十年后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抄襲西方模式沒有扎根本土創(chuàng)作,市場化后作品價值已用金錢衡量。本篇文章就從這兩點著手進行闡述和分析。
關于抄襲西方模式,我們先從改革開放開始看,80年代的改革開放,使得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在中國面前呈現,而當西方的當代藝術呈現在中國的藝術家面前時,大多數人表現得十分彷徨與手足無措,更多人是一種盲從狀態(tài),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多年來根深蒂固對西方的憧憬崇拜與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屈服,當中國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時,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西方當代藝術進行抄襲或模仿。這種抄襲和模仿是由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并沒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進程。批評家黃專曾這樣說過:“一種無視本國真實的社會問題、公共處境和民間疾苦且不具備批判意識的當代藝術在今天中國就沒有存在的充分理由。”的確,若當一種藝術的形式與內容與本土與當下沒有任何關系,沒有立足于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那這種藝術在中國就是一種故弄玄虛的存在。而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與審美趣味,都在極力地去附和西方當代藝術的標準與審美,大多的中國藝術家都想得到西方的認可,從而能夠屹立在西方藝術這個在全球化后成為國際化藝術的叢林之中,但那些具有西方文化意味和文化符號的作品并不完全適合當代的中國,因為中國的現當代藝術完全獨立于中國幾千年積淀的傳統(tǒng)藝術和美學體系,只有能夠將本土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東西滲透其中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藝術。如果我們想要與西方當代藝術體系進行平等對話,中國就必須有一套扎根本土的,與中國現狀息息相關的當代藝術審評標準。我們必須擺脫對西方當代藝術的過度依賴,才能夠對自身進行審視并結合中國獨有的傳統(tǒng)進行感受和表達。
我們回顧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當代美術發(fā)展的經過,需要進行反省和追問,當代藝術在中國究竟是為了什么?首先先問藝術究竟是為了什么?根據批評家策展人査常平所說,“藝術、形而上和宗教三種精神樣式是和每個人的存在方式與精神相關聯的?!蹦钱敶囆g呢?無論是杜尚的小便池還是安迪沃霍爾的罐頭盒子,他們的目的絕不是去讓人從藝術品中去感受美,而是去觸動人心和改善人心。
此時我想引用批評家朱其的觀察:“上海青年美展多是學院畢業(yè)生之作,但奇怪的是作品大多是一些老氣橫秋、莫名其妙或怪誕的視覺,其大部分屬于既不關心中國的社會現實,但又沒有能力進行語言探索的作品。這反映了當代藝術正處于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tài)?!?/p>
中國當代藝術想要更好地發(fā)展,就需要藝術家有一些承擔的勇氣和責任感,有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新性,與社會現實保持聯系且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這關乎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
關于在市場化后,市場價格成為了藝術品價值的衡量標準,這個問題在當今世界是有目共睹的,當代藝術已經變得非常商業(yè)化了,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中國,西方也是如此。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英國的弗里茲藝術博覽會等來自全球的收藏家的大博覽會現場中,他們購買當代藝術品的行為與華爾街上股票交易員搶購股票無大差異。
在中國,當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羅伯特·斯托在談論北京798時,認為北京的798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就是“金錢成了主導的力量。這里藝術家考慮更多的是商業(yè)問題而不是藝術本身。真正的藝術家應該首先關心自己的藝術是否能直指人心,而不是過多地考慮物質上的回報”。(《中國文化報》2006年8月26日)
90年代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使中國變成了一個較為開放的商業(yè)社會,中國的當代藝術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商業(yè)文化時期,這是一把雙刃劍。
21世紀初,藝術家的價值與影響力與他作品的價格成正比,似乎價格最高的藝術家就是最好的藝術家。這使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努力應變時代的潮流,追求價格并希望具有市場吸引力而忽略了很多例如風格內涵形式等的重要因素,耐得住做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藝術家都面臨著巨大的現實生計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例如卡拉瓦喬背后有羅馬教皇的支撐,很多著名畫家背后都有財團或贊助人。
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藝術專業(yè),正是因為藝術的商業(yè)化使很多藝術家財富聲譽雙收,這使得藝術一直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也同樣意味著中國藝術的多元化和水平提升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例如每年都有大量沒有思想的藝術家出現在社會上,同時出現了越來越多乏味的藝術作品。雖然很多藝術畢業(yè)生有碩士或者博士的學歷,但卻作品平平,缺少獨立意識和內涵,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使得藝術走向墮落的可能性日益增長。
三、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現狀
當今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十分雜亂沒有規(guī)則,大多數收藏家與藝術作品并沒有多大的聯系,他們收藏與購買的目的只是為了有利可圖,當下拍賣行購買藝術品的狀態(tài)與購買股票差不多,人們在這種狀況下看到的并不是藝術作品本身,而是金錢,這是藝術作品的一種悲哀。
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大多數批評家過度放大了藝術市場的力量,并且大多數批評家和藝術家達成了某種聯系,批評被利益所左右,使得大多數批評家的文章沒有思想且沒有公正性可言,藝術批評變成了藝術表揚,這成了謀求利益的一種途徑,這使得人們無法正確地去看待和了解當代藝術。越來越多的記者在相關藝術媒體報道時的詞匯解釋如出一轍,看不到新鮮的想法和見解,更看不到獨特的批評或評論。
從商業(yè)性來看,當代藝術很有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商業(yè)文化,如今,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商業(yè)市場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無論是作品形態(tài)還是藝術語言作品價格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得不說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商業(yè)性取得的一大進步。當代藝術的市場化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交流與商業(yè)互惠的行為,當代藝術成為經濟杠桿下的一個部分,這同樣也是當今社會商業(yè)性的一個方面。
現如今中國已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文化的進步和經濟的增長為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但中國的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現如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它的發(fā)展必然是一條漫漫而又修遠兮的道路,我們只有理清問題正視問題,不斷地進行藝術批判和自我批判,通過我們這代人和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懷著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繼續(xù)走下去。
參考文獻:
[1]王瑞蕓.西方當代藝術審美性十六講[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浦捷.為什么是當代藝術[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
[3]高氏兄弟.藝術生態(tài)報告[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4]高氏兄弟.中國前衛(wèi)藝術狀況-關于中國前衛(wèi)藝術的訪談[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