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晨
【摘 要】近年來,留守兒童正在成為群眾和政府密切關注的社會問題,而以留守兒童為題材的電影也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引起了創(chuàng)作人員的格外重視。本文擬結合我國兒童電影發(fā)展現(xiàn)狀,對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形象的類型和特征進行全面剖析,揭露影視藝術作品中對于留守兒童形象塑造存在的問題,為改進留守兒童形象的塑造提出新的見解,以促進我國兒童電影的發(fā)展,也能更好地幫助解決我國社會留守兒童難題。
【關鍵詞】兒童電影;留守兒童形象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5-0096-02
電影誕生早期,兒童電影也隨之應運而生。19世紀90年代,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的《嬰兒喝湯》是世界上第一部兒童電影。20世紀20年代,中國兒童電影迸發(fā)萌芽,從 1922 年的《頑童》開始,中國兒童電影用 95 年的時間記錄著銀幕上兒童形象的變遷。兒童電影在這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經(jīng)歷了萌芽、發(fā)展、停滯、復蘇、繁榮、探索,社會的變遷、政治環(huán)境及思想意識對這曲折的探索之路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樣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中,兒童電影題材也越來越多樣。其中,以留守兒童作為題材的電影在藝術界嶄露頭角。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勢不可擋,青年父母中越來越多的選擇走進城市、走向國外,被這些父母遺留在家里的孩子組成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是我國社會轉型中的獨特產(chǎn)物。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一特殊群體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電影藝術家們基于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基于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責任,開始以留守兒童為題材創(chuàng)作電影。這些影片聚焦于留守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力求通過向受眾展示這些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內(nèi)心情感,塑造一個個鮮活的留守兒童形象。
一、中國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形象類型
兒童電影中,兒童形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展現(xiàn)著兒童的獨特魅力,傳達著兒童內(nèi)心的聲音。以留守兒童為題材的影片,塑造的留守兒童形象令人記憶深刻,電影中的留守兒童都各自展示出獨特的個性,最打動人的莫過于那些獨立堅強的兒童形象。從我國兒童電影中人物塑造來看,電影中的留守兒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天真無邪好兒童;二是調(diào)皮搗蛋叛逆者;三是留守“失足者”。
天真無邪好兒童。電影中留守的孩子以自己的思想行為、言行舉止充分展示留守兒童堅守心靈的美好,甚至到了完美無瑕的地步?!赌顣暮⒆印防锏牧羰貎和烽_,撿流浪狗回家并視如親友;接爸爸的電話說盡令人寬慰的話語;見爺爺咳喘不止,主動幫爺爺做飯等,可以看得出路開是一位善良懂事的“小大人”?!恫幌腴L高的孩子》里,冬冬在放學的路上撿到一只小青蛙,他沒有把它當成玩物,而是展示出留守兒童應有的善良天性——為落單的小青蛙找媽媽,作為留守兒童的冬冬,本身就與父母聚少離多,所以在他看來,孩子與父母在一起是理所應當?shù)摹?/p>
調(diào)皮搗蛋叛逆者。電影中有些孩子在童年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并且無人管束,使得他們的心靈無限孤獨、落寞或膽怯。電影《媽媽的手套》里的華子,因為支教老師不小心踩到了媽媽的手套,產(chǎn)生報復心理,拔掉老師自行車氣門芯;看到有人欺負妹妹,不問原因就與人打架等。如果沒有正確的行為引導,未來有可能走向歪路。電影《憤怒的孩子》里,蕓蕓曾被父母拋棄,后來又被人販子拐走裝成小乞丐騙錢,小小年紀遭受如此之事,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樣的留守兒童有走向歧途的前兆。
在留守兒童題材電影中,還有許多作品展現(xiàn)了被稱為“失足者”的留守兒童形象。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很多人看來,留守孩子幾乎沒有閃光之處,他們不愛學習、逃學、說謊、打架、自卑、暴躁?!秼寢尩氖痔住防锱执蠛O蛐』锇閭冹乓职謴耐獾貛Щ貋淼耐勇?,欺騙小伙伴們,把普通巧克力說成“進口”的;陀螺比賽落敗后和贏了的小伙伴打架,等等。從中可以看得出胖大海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二、中國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形象特征
人的外貌特征不僅代表了表面形象,更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生成物,人的外貌也是我們認識生存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方式。兒童電影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留守兒童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同時也寄托了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人物外貌包括身體特征與衣著表現(xiàn)。電影中的留守兒童,身體特征根據(jù)家庭境況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家境窘迫的留守兒童,身材瘦小、灰頭土臉,如《念書的孩子》里的路開、《媽媽的手套》里的華子和秀秀、《不想長高的孩子》里的冬冬、蕓蕓和石頭;二是家境殷實的留守兒童,身體健康、面色紅潤,如《憤怒的小孩》里的孫小傲等。
影視作品中人物的著裝應該以服務電影藝術為根本。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的衣著和其本身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父母在的時候,兒童們穿著光鮮亮麗,整潔干凈;父母遠走時,留守兒童衣著從一而終,破舊不堪,臟爛不堪。例如《念書的孩子》里的路開,和父母在一起時的衣著與自己獨自一人生活的衣著特征形成了鮮明對比。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的衣著特征與其本身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電影中農(nóng)村留守兒童穿著普普通通,甚至臟破不堪;城市留守兒童身著名牌,整潔干凈、潮流時尚。例如《媽媽的手套》里的華子,終日穿著一套破舊的深色冬衣,從穿著特征可以看出其來自農(nóng)村家庭?!稇嵟男『ⅰ防锏膶O小傲身穿名牌服裝,腳穿名牌鞋。從衣著打扮可以看出,這是一位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富二代”。
典型的性格形成來源于典型的環(huán)境。由于電影中的留守兒童大多數(shù)由爺爺奶奶照顧,少部分兒童自己單獨生活,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不夠稱職,對這些特殊人物的心靈健康造成了損害。而且“隔代教育”是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無法避免而又最為突出的問題。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相似的性格特征,第一,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且自卑懦弱。例如《媽媽的手套》里的秀秀,每次哥哥和他人起正面沖突時,總是躲在哥哥身后哭,可以看出秀秀怯弱的性格特點。第二,有強烈的孤獨感且內(nèi)心封閉,例如《空巢里的孩子》里的青島,不與人交流,整天坐在大樹上眺望著遠方,吹著父母郵寄回來的海螺,這是一個內(nèi)向、自我封閉的留守兒童。第三,有強烈的叛逆心理。例如《憤怒的孩子》里的孫小傲,騙過保姆并躲過小區(qū)監(jiān)控,順利逃離家庭,開始闖蕩世界,與壞人斗智斗勇,可以看出他古靈精怪、勇敢獨立的性格特征。
兒童電影中大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塑造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善美的好兒童形象;另一種是性格或內(nèi)向孤僻或叛逆暴躁,最后經(jīng)過他人的感化成為擁有正能量的留守兒童形象。
社會行為方式,是指一定的社會角色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程序化、規(guī)范化、模式化的活動。留守兒童在規(guī)定的電影情境中,性格決定行為方式,絕大多數(shù)行為方式受到人物性格的約束,但行為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物關系不同而變化,在事件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中變化。[1]
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的社會行為特征有兩種。一是由于缺乏親人的關愛和行為規(guī)范,導致一部分留守兒童生活行為習慣比較差,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容易產(chǎn)生相關心理疾病和個人行為失控,甚至有犯罪傾向?!秼寢尩氖痔住分械娜A子上課畫畫、不寫作業(yè)。《憤怒的小孩》里的蘭蘭在饑餓難耐時,靠說謊博取同情換來食物……二是這一部分留守兒童社會生存能力比正常家庭的小孩強,能獨立面對生活。《念書的孩子》里的路開收養(yǎng)流浪狗,將心事說給小狗聽;在緊急情況下?lián)?20救爺爺;不愿把小狗留在農(nóng)村……從這些行為可以看出,留守兒童過早成熟懂事,寧愿忍受父母遠離自己的痛楚,也不愿讓不懂人情的小狗像自己一樣孤獨地活著,他深知陪伴的重要性?!恫幌腴L高的孩子》里的石頭為了見到媽媽,獨自一個人去火車站考察火車票價、乘車路線等,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聰明、勇敢且獨立。
三、中國兒童電影中留守兒童形象塑造不足與建議
電影人物塑造的精彩與否,直接反映了藝術作品的整體水準。進入新世紀以來,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電影漸漸成為兒童電影中的一個創(chuàng)作熱點,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留守兒童形象的塑造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
第一,影片中構造的留守兒童人物形象模式化。如電影《念書的孩子》里的路開、《空巢里的孩子》里的北京等都是父母外出打工,與爺爺或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形象建構表面化,對于留守兒童青島的形象設置僅僅趨于表面——一個坐在村口大樹上眺望遠方的安靜的孩子。沒有大量利用近景或者特寫,反映留守兒童心理;沒有與其他電影人物有過多交流。
第二,留守兒童形象真假難辨。電影《憤怒的小孩》里的孫小傲是城市中的留守兒童,但是從人物的外貌、性格、社會行為等方面看不出這是一位留守兒童,孫小傲在留守兒童形象設置上欠缺真實性。
鑒于此,筆者建議塑造留守兒童形象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者應該重視電影人物塑造的獨特性與真實性。其次,創(chuàng)作者應立足“兒童本位”創(chuàng)作電影人物。第三,創(chuàng)作者應該從留守兒童的心理層面設置人物形象。最后,希望創(chuàng)作者們借鑒國外優(yōu)秀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以此發(fā)展壯大我國的兒童電影事業(yè)。
四、結語
目前,中國留守兒童數(shù)量仍然有上升的趨勢,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電影作品中留守兒童形象的呈現(xiàn)可以讓我們關注到這一群體的生存環(huán)境和心理渴望,正視父母與留守兒童的親情與距離。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帶著這樣的責任和使命,塑造更多契合留守兒童本性又具正確導向的形象。
參考文獻:
[1]鄭錫龍.論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與行為方式的關系[D].重慶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