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鑫
【摘 要】鋼琴是樂器中的百器之王,鋼琴踏板則被眾多鋼琴大師譽為鋼琴的靈魂,在演奏中直接影響著鋼琴作品的聲效和風格,使每一個曲目的旋律與混音巧妙融合在一起。
【關(guān)鍵詞】鋼琴;演奏;踏板;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5-0071-01
在鋼琴演奏中,踏板的運用是一門學問,更是鋼琴彈奏方法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眾所周知,鋼琴有左、中、右三個踏板,是能夠改變鋼琴音量和音色的裝置,又被稱為柔音踏板、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在鋼琴演奏中,加入踏板,可使鋼琴音樂的整體演奏效果增強,進而使鋼琴的表現(xiàn)力增加。踏板的正確運用,不單單能夠轉(zhuǎn)變鋼琴音樂的音色,還能進一步優(yōu)化作品的旋律。主要是因為鋼琴演奏的個性極其鮮明,所以正確使用踏板,成為研究人員和音樂愛好者共同探尋的課題。
一、踏板在演奏中的作用
在踏板的發(fā)展史上,先是有了用手控制的移開琴弦上止音器的裝置,后來改變?yōu)橛孟ゲ靠刂啤?783年,英國人布倫德伍德發(fā)明了用腳控制止音器的裝置,后來樂器制造家們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
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的踏板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的是它們最右邊的踏板是延音踏板,即當腳踩下踏板之后,止音器將保持離開琴弦的狀態(tài),使鋼琴發(fā)出的聲音得到充分振動,從而獲得延長的效果。即便手離開琴鍵,延音踏板也能保證聲音的持續(xù)。而在沒有踩延音踏板時,止音器只在彈下某個音的時候才臨時離開琴弦,當琴鍵松開后,相應的止音器就重新停留到琴弦上,止住了聲音的振動。所以有了延音踏板之后,對鋼琴聲音的延長,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
左踏板往往被稱為弱音踏板,顧名思義,它改變聲音的質(zhì)地,使聲音更輕更柔和。雖然都是使聲音變?nèi)酰捎诹⑹戒撉俸腿卿撉俚臉?gòu)造不同,所以它們的弱音踏板發(fā)聲原理也不同。立式鋼琴采用縮小琴槌與琴弦距離的方式,使聲音變?nèi)?;三角鋼琴則通過移位,減少相應的琴槌擊弦數(shù),以此減弱音量,同時改變聲音的質(zhì)感。樂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una corda(“一根弦”之意,即踩下弱音踏板)和tre corda(“三根弦”的意思,即放開弱音踏板)標志,就是來源于三角鋼琴的演奏原理。
對于中間的踏板,兩者的區(qū)別就更加明顯了。因為立式鋼琴更多適用于家庭使用,出于不影響其他人的考慮,中踏板踩下時,會有一道屏障似的氈子隔在琴槌與琴弦之間,使鋼琴的聲音減弱許多:這使練琴者在午休、夜晚或其他不便練琴的他人休息時間,也可以踩下踏板繼續(xù)彈琴,不會太影響到別人。三角鋼琴一般用于演奏會,所以它的中踏板用作他途,可以用來延長選定的特殊的音,而其他彈奏的音不受影響。
由此可見,鋼琴上的踏板各有各的用途,最常用到的是延音踏板,其次是弱音踏板。因為踏板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好地達到某種音樂效果,所以常常受到學琴者的青睞,有時也常被過度使用。比如,看見pp(很弱)的標志,就踩弱音踏板;遇到需要連奏的地方,就踩延音踏板……這一方面是對音樂表情記號的誤讀,一方面也是對踏板的誤解。
二、踏板根據(jù)對音樂作品理解的相應踩法
如前所述,弱音踏板不完全是讓聲音變?nèi)?,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聲音的質(zhì)地。如果樂曲需要的僅僅是減弱,或很弱的音響,并不要改變聲音的性質(zhì),那么加上左踏板未必合適;如果想要達到改變聲音質(zhì)感的目的,那么也可以通過踩弱音踏板來嘗試。意大利鋼琴家羅貝爾多,普羅賽達就曾談到對弱音踏板的運用:“我用弱音踏板,有時并不是為了要輕,而是要造成特殊的音響效果。比如:我彈肖邦《第二奏鳴曲》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時,踩了弱音踏板,有時手上卻用ff〔極強)來彈,就會造成特殊的效果。"
延音踏板可以幫助延長聲音,但替代不了手指自身的連貫。如果手指自身缺少控制能力,沒有連貫的本領,只是一味依賴踏板來連貫,那么即便踩了踏板,效果也往往并不理想?!?/p>
在鋼琴的踏板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延音踏板,但即使需要延長聲音,延音踏板也不能一直踩下去,否則聲音混在一起會很嘈雜。所以在適當?shù)臅r候踩踏板與換踏板,至關(guān)重要:關(guān)于延音踏板的踩法,一般認為應當根據(jù)和聲來踩。也就是說,當和聲發(fā)生變化的時候,踏板應隨著更換。將不同和聲的音樂踩在了一起,會產(chǎn)生較為混亂的音響。這個原則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適用的,但也依然要根據(jù)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而做出不同的調(diào)整。
涅高茲曾以貝多芬鋼琴作品為例,說明踏板的踩法不可以教條,而要靈活處理,需充分考慮到作品的具體特點。他說:“貝多芬的主題往往建立在三和弦的音上,這有時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個錯誤的想法,認為既然'沒有雜音',就可以在彈主題時用一個踏板,以求得'聲音和諧'的效果。我想象不出有什么錯誤比這更嚴重。旋律變成了和聲?!?/p>
他特意舉了著名鋼琴家李赫特爾演奏貝多芬《F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熱情”》第一樂章的一處音樂處理為例,說:“李赫特爾對這一類問題是非常敏感的,因此甚至連《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中的下面這一段……他幾乎都不用踏板,但是這里照理最好是用踏板,因為這一經(jīng)過句要求聲音有最強的力度”
可見,踏板要根據(jù)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來選擇相應的踩法。為了凸顯音樂的進行形態(tài),踏板要節(jié)約使用,以免和聲的濃烈音響掩蓋了具體的音樂棱角。為了增加某種特定氣氛時,踏板可以多用一些,如面對印象派的鋼琴作品。根據(jù)需要,踏板可以踩全踏板,也可以踩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可以跟著和聲換,也可以只添加在音頭一點;可以一音一踏板,也可以踩得較長或使用碎踏板等。重要的是對鋼琴作品有合理的解讀,演奏者才能踩出符合音樂風格和個人審美特點的踏板。
參考文獻:
[1]李君.鋼琴演奏中的踏板的運用[J].嘉應學院學報,2005(04).
[1]方岳民.鋼琴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方向[J].零陵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