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云蓓
摘 要 幼兒如同一張白紙,我們要怎樣引導,讓他們在其人生畫卷上涂畫的每一筆都恰到好處呢?當前,全面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已深入人心,知、情、意三個方面協(xié)同發(fā)展的理念也為家庭、學校等認可接受。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一件事情足夠重視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就能做到并取滿意的效果,找對方法是關鍵。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2~7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對所有事物的認知都來自于自己的直接經驗。照此規(guī)律,教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后果法不失為好方法。后果教育法指的就是利用兒童行為可能已經產生的后果對兒童進行教育。在生活中采用后果法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選擇能力,通感移情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三種能力的養(yǎng)成將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財富,意義深遠。
關鍵詞 兒童 后果教育法 意義
0引言
后果教育法指的就是利用兒童行為已經或可能產生的后果對兒童進行教育。這一概念最早由盧梭提出,他提倡對兒童的教育最好使用自然后果法。他對于自然后果法的定義就是:通過兒童自己行為已經產生的后果來教育兒童。例如:兒童打破玻璃怎么辦?在盧梭看來,對打破玻璃的兒童的教育方法不是單純的說教或者嚴厲的體罰,而是讓自然做主,通過兒童打破玻璃的后果來教育兒童。具體實施辦法就是,讓兒童呆在他打破玻璃的房間里,讓他自己去感受沒有玻璃會有多冷,甚至患上感冒。自此,兒童吃了自己行為的苦果,深刻明白不可以打破窗戶。通過以上的闡述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后果教育法有其試用的范圍,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適合或者說都能夠采用后果教育法。比如說,告訴孩子爬到窗戶邊很危險會墜落摔死摔傷,再比如說將盆子打翻弄了一地的水走路會滑倒等等危險的情況就不適合采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孩子。
所以,在此使用的是后果法,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讓孩子承擔合理的行為后果,以此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后果就可以,而這樣的后果可以是父母創(chuàng)設的。也就是說在使用后果法的時候,我們是擁有主動權的,父母可以靈活的把握這個后果的度,在保證孩子身心安全的情況下實施!另外還要說明的是,后果法并不止是壞的結果,也包括正面的引導。孩子的行為產生了好的結果,我們也需要承認這樣的結果,讓孩子知道這是對的,下次也需要這樣做。
對于自然后果法的心理學淵源介紹如下: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在胎兒第5個月就開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時神經細胞數(shù)已與成人相同。神經細胞和突觸的生理發(fā)展為兒童適應新環(huán)境、感知周邊環(huán)境及學習新經驗提供了可能。皮亞杰的幼兒思維發(fā)展研究提出2~7歲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的思維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并具有直觀階段思維特征,也就是說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都是源于切身直觀經驗。自然后果法通過自己所做行為產生的后果直接作用于兒童本身,從而讓兒童獲得直觀的經驗,學習知識及獲得經驗。它是一種基于兒童實際發(fā)展水平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說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先做再想,而不是想清楚了再去做,他們憑借自己的直接經驗指導行為,停留在通過試錯來積累經驗的階段。
1后果法教育的意義
1.1培養(yǎng)兒童獨立性選擇能力
大多數(shù)孩子在幼年及其以后的一生當中,都會受到童年的成長財富所影響這是被普遍承認的事實。我們來看一些功成名就的人物的童年,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學會了如何選擇,并且很自信自己的決定正確,然后專注的去實施自己的想法??梢哉f這是或大或小的成功都必須經歷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然而,一般的孩子則會質疑自己的決定,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就退縮。因為不確定自己的最終的目標會實現(xiàn),所以難于堅持,不能一直探索!這就談到獨立選擇的能力了,我將其理解為選擇的智慧。我認為的智慧就是看得見因與果,清晰明了之后的一種篤定,這種智慧的狀態(tài)將外化為我們通常所熟知的自信、堅韌、專注等等。而智慧是可以不斷增長的,也是可以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訓練形成的。特別是在幼兒時期,訓練兒童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是最關鍵的時期,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暢銷書作家雪漠在《一個人的西部》里說到自己對孩子的培養(yǎng),他說兒子非常優(yōu)秀,非常成熟,也很自信。因為我沒有侵犯過他的尊嚴,給了他充分選擇的權利,我只會告訴他行為與后果之間的關系。
成年人以為孩子還小,我們就能理所當然地決定孩子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所以出現(xiàn)了這樣的段子: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很冷!這樣做其實對于孩子的成長很不利,慢慢孩子根本不了解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么,他們失去對自己需要的關注,更加不會關注外界。長大后無論什么問題的回答都是:隨便,都可以。他們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什么,更加不會去思考如何讓生活過得精彩。后果教育法則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選擇能力。家長提供幫助和指導,引導孩子了解和關注每一件事情,告訴他們可以的選擇和將要產生的后果,然后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讓他自己拿主意進行選擇和判斷,事后進行總結引導孩子關注真?zhèn)€事情的因與果。教育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強調木已成舟不能任由孩子變來變去,要讓他明白撒潑任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知道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直接的經驗是他們獲得智慧的最有效或者說唯一途徑。我們認為的最簡單的經驗,比如冷和暖,疼痛與安全等等,都只有經歷過才知道。所以不要剝奪孩子獲得智慧的權利,采用后果教育法更為合理。
1.2培養(yǎng)兒童通感移情能力
心理學上的通感,指的是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感官相互影響的現(xiàn)象,比如看到顏色卻能感覺到對應的聲音,或者聽到不同音調會產生對應的味覺反應。移情又名同理心、換位思考,多指在社交行為中,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體會他人的情緒、立場。培養(yǎng)幼兒的通感移情能力只要是要讓孩子知道,出了自己之外還有別人。一方面,這樣的教育有助于讓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因為孩子在幼兒階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通過引導能讓孩子關注到外界,了解自己與外在的關系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位置。另一方面,這也是孩子獲得或大或小的成就的基本要求。沒有誰不是在團體環(huán)境中生存,我們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的影響。如何成為環(huán)境中和諧的一員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是我們每個人要思考的問題。現(xiàn)在一般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在團隊中受歡迎的情況關注的很少,或者更多的情況是只關注孩子有沒有受所謂的傷害,因為怕而阻止孩子正常的交流交往。我認為與人交流過程非常重要,來自同伴的信息對于孩子來說是極其敏感的,而且這是培養(yǎng)孩子心理抗壓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在在這個時期不把握機會進行教育,孩子可能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造成認知的缺陷;或者將來孩子只能通過更激烈的試錯經驗得到改變,我相信這是有風險的,如果心理比較脆弱,那么很可能不能實現(xiàn)我們想要的目標。
對于幼兒通感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后果法同樣適用。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外國媽媽如何教訓自己的對同伴不友愛的兒子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孩子掀翻吊床摔了別的小朋友,就讓他也嘗嘗這樣做的滋味;孩子自私不與別人分享,就讓孩子也得不到別人的分享;孩子抱怨別人就讓孩子聽見別人對自己的不滿……孩子更多的時候并不是真的很壞,他們是無意識的,通常也是在這種無意識當中學壞的。只有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的后果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體會到什么是好什么是惡。孩子的行為會有把自己的快樂加在別的孩童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時也能體會到這種痛苦,相信孩子的心靈之中會樹立起這樣一種觀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研究成功學的人也越來越多,通過這樣的研究,大家得到一個共識: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我認為實現(xiàn)自我管理就是能夠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集中身心的完成要做的事。只有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好時間,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幼兒時期是兒童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自我管理的基本方面。做事有條理,能夠靈活自如的應對各種任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現(xiàn)在很多人都受到一些習慣的限制,很多大學生都患有嚴重的拖延癥,老是把任務都累積到截止日期,最后每一個任務都因沒有精力而草草應對。形成這樣的情形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小的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任務是好的,另一方面,小的時候沒有養(yǎng)成這樣好的習慣。這些前車之鑒在現(xiàn)在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同樣得后果教育法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不懂得收拾自己的財物就讓孩子體會到東西亂放的后果,孩子從接觸到自己的小團體開始就會表現(xiàn)出自尊心,對于孩子的教育也要利用好這一點,孩子早上賴床,在提醒過后孩子沒有執(zhí)行就得讓他親自體驗和承擔到遲到的后果。
2結論
通過上面的闡述,我認為后果教育法是幼兒教育過程中最合適的方法,適于用幼兒的知情意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的一些能力的養(yǎng)成,對于孩子整個人生發(fā)展歷程都有重要意義。當然還是同樣的觀點,知道并不一定就能做做到,在具體實施后果教育的過程中還有很多要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優(yōu)秀也表明父母比較厲害,因為教育需要智慧,每一件小事的解決度要求一個度的把握,這對父母的要求極其高,實施后果教育同樣如此。
(指導老師:曾誠 )
參考文獻
[1] 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 陳伙平.“自然后果法”探微[J].學前教育研究,1997.
[3] 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崔光成等.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5] 裴靜.試論幼兒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教育方法[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
[6] 趙忠心.正確運用“自然的后果懲罰”教育法[J].中華家教,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