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姜瑾 李偉華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胃結腸息肉指的是胃及結腸的局部黏膜組織出現(xiàn)隆起且朝內突出的病變,發(fā)病是因上皮細胞表達過度致使黏膜外表層向內部擴展而引起的,腹瀉、腹痛、便血、便秘均為臨床表現(xiàn)[1]。近幾年,內鏡手術在消化道疾病治療中廣為流行,且取得顯著效果。為此,本院以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8例胃結腸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胃腸鏡電凝切除術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治療的98例胃結腸息肉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經(jīng)B超、CT及胃鏡檢查證實是胃或結腸息肉,符合手術指征,自愿簽訂手術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疾病、麻醉禁忌、肝腎功能障礙、資料不全等患者。按術式不同分2組,觀察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齡31~62歲,平均(45.23±10.26)歲,息肉徑長0.4~3.0cm,平均(2.14±0.14)cm;對照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30~65歲,平均(46.23±11.03)歲,息肉徑長0.3~3.1cm,平均(2.31±0.21)cm;兩組基礎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差異(P>0.05)。
兩組術前8~12h均禁食,清潔腸道。對照組施以傳統(tǒng)開腹切除術:指導平臥位,硬膜外麻醉,B超定位腹部切口、大小,逐層切開,露出腹腔,從息肉處將胃腸壁切開;若伴發(fā)蒂息肉,結扎后切除;若伴發(fā)惡性息肉,全切胃結腸,再逐層縫合。觀察組施以胃腸鏡電凝切除術:按息肉的大小、形態(tài)擬定合理電切除方案。無蒂且不規(guī)則息肉者,行氬離子凝固術,開啟氬氣鋼瓶,氬氣流量控制1~4L/min,熱凝深度2~3min,功率設定40~60W,按息肉情況經(jīng)活檢孔置入氬離子探頭,距離病灶4cm處電凝,當病灶色變清除后則術畢。蒂息肉者行高頻電凝切除,經(jīng)內鏡活檢孔置入高頻電金屬圈套器,套定息肉后,予鈦夾夾定蒂根部,待息肉變?yōu)樽仙?,通電切除。若?chuàng)面明顯出血,噴曬甲腎上腺素冰鹽水;若息肉較大,分次切除。
觀察手術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比較生活質量。參照療效標準評估,治愈:腹痛、便血等癥狀消退,息肉徹底清除,未殘留,切口愈合;顯效:腹痛、便血等癥狀顯著好轉,息肉徹底清除,未殘留,切口良好愈合;有效:腹痛、便血等癥狀輕微好轉,息肉切未完全切除,少量殘留,切口延遲愈合;無效:上述癥狀均未好轉??傆行?(治愈+顯效)/總數(shù)×100%。參照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shù)(GLQI)評估生活質量,共36個項目,總分144分,分數(shù)越高,生存質量越高。
采用SPSS21.0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正態(tài)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統(tǒng)計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85.71%,67.35%,P<0.05),見表1。
經(jīng)術后1個月隨訪,觀察組GLQI總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8.16%,20.41%,P<0.05),復發(fā)率比對照組低(6.12%,22.45%,P<0.05)。
表1.臨床療效(n=49,n/%)
表2.生存質量評估(n=49,±s,分)
表2.生存質量評估(n=49,±s,分)
注:組間對比,aP<0.05。
組別 主觀癥狀 生理功能 心理情緒 社會活動 GLQI總分觀察組 61.02±4.39a 13.42±4.76a 15.02±1.98a 11.62±2.03a 105.26±8.96a
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胃結腸息肉屬于多發(fā)性、常見性病癥,對于其發(fā)病的原因、機制,目前暫無具體明確,部分醫(yī)學者認為其發(fā)病與飲食、遺傳、慢性刺激等因素有關。另有研究表示,感染、炎癥亦可引起胃、結腸發(fā)生增生性、炎癥性息肉,例如,患者感染Hp后,Hp定植于胃黏膜,其含有的細菌毒素、空泡菌素、菌體等均具抗原性,能產(chǎn)生大量抗原,誘發(fā)全身免疫反應,損害胃腸黏膜,致息肉生成[4]。本次研究,本院針對收治的胃結腸息肉患者展開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5.71%比對照組67.35%高;同時,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16%、復發(fā)率6.12%均比對照組20.41%、22.45%低;提示胃結腸息肉在胃腸鏡下行電凝切除的療效確切,能徹底清除息肉,預防息肉復發(fā),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原因分析如下:在實施手術前,醫(yī)護人員先對患息肉的大小、形態(tài)予以觀察后,再確定具體內鏡手術方案。針對蒂息肉者,術中采取了高頻電凝下的圈套切除術、灼除術、活檢鉗,其中高頻電凝灼除術屬于非接觸式手術,在未觸及組織液下展開手術,可預防感染,增加手術安全性;而在高頻電凝下實施圈套切除術,套圈器無需更換,只需控制電療設備,術中電流隨套圈器的增大而增大,通過控制收縮速度,可避免因電凝不足所引起的出血[5]。另外,電凝切除利用電灼熱效應,增高局部溫度,促使組織內水分汽化、蒸發(fā),使得蛋白凝固而變性被切除,能達到微創(chuàng)、疼痛輕的效果[6]。針對無蒂且不規(guī)則息肉者,則施以氬氣凝固術,這屬于接觸式電凝術,操作可控,氬氣內離子化能量經(jīng)特殊裝置傳至息肉組織,可達到止血及防治息肉組織癌變的效果;同時,氬氣凝固術能控制電場、氣流的穩(wěn)定,以此把控電力穿透力度,防治胃穿孔;另外,探頭距離息肉組織約0.3~0.5cm,可防止探頭粘連,縮短手術時間。同時,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1個月的GLQI總分比對照組高;提示胃腸鏡下電凝切除對患者預后具促進意義,顯著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考慮為手術徹底清除了患者胃、結腸部息肉,且極大的降低息肉復發(fā)率,加之術后并發(fā)癥少,對癥處理后均痊愈,未對患者機體恢復造成嚴重影響,故而有效提升術后生活質量。
總結上文,胃結腸息肉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且患者生活質量提升。
[1]欒興龍,郭慶爭.內鏡下不同電切療法治療胃結腸息肉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5):112-113.
[2]樊紅偉.胃結腸息肉患者應用胃腸鏡下等離子射頻儀的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6):53-54.
[3]陳金暉,陳青青,楊鵬,等.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分析[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5,20(6):1124-1126.
[4]李旭穎,孫濤.胃息肉合并結腸息肉發(fā)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9):803-805.
[5]劉艷,郭鋒,戴一青,等.150例胃腸息肉患者應用內鏡治療的效果觀察及安全性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22):3700-3701.
[6]李華,黃海輝.內鏡下氬氣凝固術與高頻電刀聯(lián)合治療胃腸息肉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9):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