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保羅·伍德拉夫,是一位古典主義者,哲學教授,他在《尊崇》這本書中引用《論語》《孟子》中圣人之言,結(jié)合了大量古希臘的詩歌、戲劇,討論尊崇、敬畏這些具有古典意味的美德。
我們先來看一下在哲學家的理論中,何為美德?美德是一種擁有特定情感的能力,通過歷練和熏陶,這種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并且可以促使那些有這種能力的人去做正確的事情。而在這一定義中所提到的情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盡管人們普遍認為我們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但事實上情感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我們的行為和決定,而美德,正是能夠幫我們駕馭情感的東西。尊崇是一種美德,而美德則會幫助我們駕馭自己的情感,使我們在情感的引導下做出正確的決定,讓情感的力量對我們的生活起到助益。那么作為美德的尊崇,是能讓我們擁有何種情感的能力呢?
作者認為,尊崇起源于對人類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于一切我們認為不在自身控制范圍內(nèi)的事物體驗到敬畏之情的能力,例如對上帝、對真理、對公正、對自然,乃至對死亡的敬畏。簡單地說,尊崇就是那種防止人類企圖充當神靈的美德。這是對尊崇的簡單概述,但卻算不上是一個完整的定義。由于心懷尊崇,作者坦言,自己并不具有超凡的智慧給“尊崇”一個確切的定義,所能給出的作者將其稱為定義綱要,即:尊崇是一種健全發(fā)展的情感體驗能力,在適當?shù)臅r候產(chǎn)生敬畏、尊重和羞愧之類的情感。
我們來看一個缺失尊崇的例子:城中的一棟房子里住著一家四口,一對夫妻帶著一兒一女,看上去幸福美滿的一家人卻缺失了某種東西。在這間房子里,飯菜終究會擺上桌子,卻不會有兩個人同時吃飯。父親在下班后有著應酬不完的飯局,母親在接女兒回家后還要趕回公司加班,兒子晚上還有補習班,只能在外面買點快餐充饑,小女兒回到家后一個人一邊吃著薯片一邊做功課。當然,她沒有忘記給狗喂食,狗現(xiàn)在還不餓,如果餓的話,它自己會去吃東西的。這就是這家人的日常生活,我們看到,這家人不會一起吃飯,也不會在吃飯時談論當天各自的生活,表達彼此的情感,孩子無法在餐桌上得到父母的關(guān)愛,父母也不能在進餐時了解孩子的生活。事實上,當他們想吃東西的時候,他們就會各自去吃,就像他們家的狗一樣。這不是一個家庭,只是一起住在一間房子里的四個合伙人。
這家人身上缺失的正是尊崇,因為對于他們來講,家人一同進餐這項儀式毫無意義,而由于尊崇的缺失,進餐時間變成了進食時間;家變成了狗窩。作者在書中提到:“所有的社會都必須擁有一定的尊崇,否則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彼J為,尊崇是社會正常運轉(zhuǎn)所不可或缺的一種美德,因為尊崇讓人們感受到友誼的可貴,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馨,尊崇可以提升領(lǐng)導能力,也可以促進教育進步。柏拉圖之前的希臘人把尊崇看作維護社會的堡壘之一,孔子的追隨者們也有著相同的看法。而如果沒有尊崇,一切就會陷入混亂,人們就會不知道如何去尊重自己以及互相尊重。如果沒有尊崇,我們就不能解釋我們?yōu)楹螒次纷匀?,為何不能將生長了200多年的大榕樹砍伐掉。如果沒有尊崇,人們在違反了道德規(guī)范后就不會為此感到羞恥,更不用說對錯誤行為加以改正。然而,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一種被遺忘的美德”,恐怕真是這樣。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F(xiàn)今的生活中,我們不太像孔子所稱的“君子”,倒容易成為孔子所說的“小人”。我們輕慢那些位高權(quán)重的大人,對圣人的言論也不太在意。這種輕慢,現(xiàn)在幾乎成為一種主流的文化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