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彬
2017年12月2—9日,我參加了廣東省中小學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赴香港培訓活動。在港期間,我們聆聽了12個專題講座,參觀了5所中學,觀摩了1節(jié)課。既有理論研修,又有實地考察,還進行了交流反思,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讓我們窺探到香港教育的多元化、國際化和個性化。
在此期間,有一現(xiàn)象引起我的關注: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教育者們均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個術語——同理心。
香港職業(yè)訓練局教學中心教育發(fā)展主任阮子然為我們舉行《DesignThinking(設計思維)創(chuàng)新模式的理論及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專題講座,組織我們進行一個“設計錢包”的游戲,讓我們兩兩結對,互為對方設計一個錢包。不一會兒,一個個風格迥異的“錢包”陸續(xù)擺上臺。然而,游戲的結局卻出乎意料:不少看起來漂亮新穎的“錢包”,并沒有獲得伙伴的接受和青睞,反而是一些不起眼的“錢包”獲得了對方的喜愛和贊賞??吹酱蠹依Щ蟛灰训纳袂?,阮子然微微一笑,揭開了謎底。原來,成功者曾獲得阮子然面授機宜:在設計錢包前,請訪問你的伙伴以下的問題:(1)你的錢包需要什么功能和特色?(2)你會在什么時間和地方(場合)使用這個錢包?(3)請你分享一個使用錢包的個人獨特經(jīng)驗或故事。
于是,“錦囊”在手的教師,依照伙伴的口味設計出投其所好的“錢包”,自然頗合伙伴心意,獲得好評。阮子然指出,設計之前,可透過參與及觀察,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阮子然通過游戲提醒我們,在教育創(chuàng)新設計五個步驟中,“同理心”是第一個步驟。教育設計要“由用戶的角度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而不是由我們的角度出發(fā)”。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理心的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普遍用來指理解他人觀點和感受他人情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感同身受。古代先賢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的一種體現(xiàn)。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匯合的地方,同理心也是歷經(jīng)長久中西文化融合孕育而來的產物。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學校占地面積普遍非常有限。然而,我們考察的幾所學校,哪怕校園用地再緊張,除了常規(guī)場室,非整體覆蓋面的興趣類功能場室大多也是一應俱全。校方管理者介紹說,以場地限制這個客觀難題來說,學校本是可以不建設這些場室的。但當你換個角度,以同理心去考慮學生需要哪些平臺來發(fā)展自身時,你就會想方設法建設這些場室,從而“充分發(fā)展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的學習潛能”。
香港福建中學的STEM教育校本課程,教師給出課題范圍和適當?shù)闹С?,學生自主選擇,自行設計實驗及撰寫實驗報告。其中有一個課題項目是由學生收集教室溫度數(shù)據(jù),由此研發(fā)出“課室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以此來控制調節(jié)教室的空調,不僅提高學生的舒適度,還節(jié)省了能源。這個研究成果獲得香港青少年天才展覽比賽的金獎。
香港圣士提反書院是香港占地面積最大的百年老校,擁有不少經(jīng)香港權威機構評定的歷史建筑和文物。校方充分利用其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開設了校園文物講解課程,推行文物徑導賞服務計劃。這個課程的設置目的,是增強學生對這座擁有百余年歷史的名校的歸屬感、關注文物的使命感、心系學校的責任感,是在對學生形成同理心之后的回應。
香港真光中學的翻轉課堂,由教師提前或當場錄制知識專題視頻,由學生在課堂或課后點擊學習,滿足了學生打破時空限制的學習需求。
身之所歷,目之所見,耳之所聽,都引起我對“同理心”的思考。
1. 以同理心進行教育設計
在教育設計中,學生才是真正的用戶,是教育活動的持份者。因此,學生在教育設計的話語權中,應該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回顧我們平時進行教育設計時,考慮得更多的是教材呈現(xiàn)什么內容,哪個知識點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等等。我們設計教育活動,基本都是從教育內容出發(fā),或是從自我出發(fā),常常忘記從學生的需求角度出發(fā)。作為一名教師,如果連學生需要什么都弄不清楚,還教得不亦樂乎,這會不會是賣力揮鞭的南轅北轍呢?
首先,學生作為一個人,自然不可避免地有著各種基本的需求,這是共性需求;其次,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在學習方面也有著本領域的需求,這是角色需求;再次,學生作為一個個體,在自身發(fā)展有著與眾不同的需求,這是個性需求。教育者既要了解學生的這些需求分別有哪些,又要了解這些需求的輕重緩急。如何完成這個任務呢?最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同理心,設身處地地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覺知與把握。
2. 以同理心貫穿教育過程
運用同理心來了解學生的需求,要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緊密聯(lián)系。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六方面組成。每一個學生在這六方面的發(fā)展程度都不是同步的。教師如果能運用同理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就能了解學生需要發(fā)展哪一種核心素養(yǎng)了。
3. 以同理心評價教育行為
當個體在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異乎尋常的行為,作為教育執(zhí)行者的教師,如果能以同理心來評價這些教育行為,則可避免教育個體和教育執(zhí)行者分處于毫無交集的兩條平行線,促使兩者靠攏于同一軌道同一頻率,形成有效的教育生成。
我曾運用同理心順利解決一個聯(lián)系家長的棘手問題。有四個學生偷偷躲在廁所里吸煙,我要求這幾個學生通知家長下午到學校協(xié)助教育,但四位家長居然都沒有到學校。我根據(jù)掌握到的信息,再運用同理心,換位思考。小A的家長是工廠老板,在本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知名人物,一聽說孩子違反紀律,認為到校見老師是一件丟臉的事,所以不愿來。小B的家長因為孩子此前經(jīng)常違反紀律,多次到學校協(xié)助教育,如今已喪失信心,自覺沒臉到校,不敢來。小C的家長則是在一氣之下,假裝不來,以嚇唬孩子。小D的家長工作忙,請不了假。于是,我改約他們晚上來校。由于調整為非上學時段,家長們的顧慮也消除了,都爽快地來學校,全力配合我教育孩子。
同理心,實際上是教育心理學的應用。運用得當,則可讓核心素養(yǎng)在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有效生成,進而為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李雪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