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娥
關注課堂文化、發(fā)展課堂文化,是落實學科課程標準理念、取得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舉措。語文教學要煥發(fā)生命活力,就要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文化,就要提升語文教學的教育境界。
文本是情感的載體,沉寂的文字背后是一幅幅燦爛的文化篇章。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篇章,無論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寫景散文還是沁人心田的歷史故事,無論是千古傳頌的詩歌還是高山流水樣的記敘文,都充滿著濃濃的文化氣息。這些文章不僅規(guī)范、優(yōu)美,能為學生培養(yǎng)寫作表達能力提供具體的參考范例,而且具有濃厚鮮明的人文色彩,對啟迪學生的思想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等有著顯著的影響。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就要求我們融入其中,細細地琢磨、品味:讓我們銘記歷史屈辱的《圓明園的毀滅》,描寫機智勇敢、聰明能干、見識豐富、活潑可愛少年的《少年閏土》,講述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標志著中國歷史新紀元的《開國大典》,令人樂而忘返的《黃山奇石》,都會引起學生的情感,或是感動、激動,或是向往、反思。語文課,是詩意的課、是激情的課、是聯(lián)想的課:既有高山流水樣的奔涌,也有一馬平川式的傾訴,既有午夜黎明式的靜寂,也有狂飆突進式的嘯傲……
語文教師,既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指導者,也是小學生認識語文過程、掌握語文方法的引導者,更是小學生激發(fā)語文情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誘導者?!兑国L的歌聲》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文本中“小夜鶯”在危險中勇敢鎮(zhèn)定,緊急中智慧機警,一個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脫脫地出現在讀者面前,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為了能夠讓學生真切體驗、感受出課文所描寫的動人情景,教師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采用“情景——體驗”的課堂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出特定的情境,以此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師甘為人梯,時時處處做學生成長路上的鋪路人,并不斷地增加學生成長之路的寬度、長度和厚度,從而提升了學生文化品味。
語文課本來是一門“情感味”很濃的課,學生的語文學習應該在與“人的真情”對話中進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語言這個最重要的媒介,通過師生情感的交流,使學生和教師在對話中共同建設平等的課堂文化,變單向灌輸為雙向、多向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教學《尊嚴》一課時,可采用激情導入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風無情地逼迫著路上那一群衣衫襤褸的逃難人,他們一個個面呈菜色、忍著饑餓,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艱難地行進著……同學們,此時此刻,這群逃難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師的語言描述與動畫同步,聲情并茂、令人心酸,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渲染了課堂氣氛,結果學生小手如林,想一吐為快,學習愿望與學習體驗達到了有機統(tǒng)一,建立了共感共情的課堂文化,提升了學生文化素養(yǎng)。
教師既是施教者,也是學習者,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施教者。要改變“教師教——學生聽”的單向教學傳播模式,教師就要主動地、有意識地放下“架子”,“委屈”自己,與學生在亦師亦友、平等對話的環(huán)境中共同建設平等的課堂文化。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角色轉換,體現了現代教學的要求。教師故意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讓學生對教師更加信任,從而產生更為積極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鳥的天堂》時,教師就將自己定位為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合作者:教師和學生一起說繞口令,和學生一起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拉近自己與學生的教學距離,從而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也使得自己輕松自如地教。
“潤物細無聲”,教師扣人心弦的導語、聲情并茂的朗讀、繪聲繪色的演講、多媒體的恰當運用、課本劇的表演指導以及學生課堂游戲的精心組織等,都是課堂文化培養(yǎng)的有效方式。
語文課堂就是“語”和“文”的結合體,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工程,教師既要明白語文就是教學生好好讀書、好好寫字、好好說話和好好寫作,又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實物情景、活動情景、多媒體情景等,從文化的層面去創(chuàng)設富有詩情畫意和文化底蘊的教學情景,從而引發(fā)學生深度的情感體驗,寓教于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學園、樂園、家園。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