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在《演員的誕生》節(jié)目中,章子怡看完一段關于重組家庭兄弟情的表演后,突然哽咽地說:
“我的大女兒,她不是我親生的,但是我要把我所有的愛都給她,也許會勝過我的親生女兒?!?/p>
這一番話,讓很多人對她鼓掌稱贊。但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我,心中泛起一絲隱憂。
正如她所說,把所有的愛給繼子女,甚至超過自己親生的孩子,她心中是否有委屈?親生子女的感受如何?這種犧牲是否一定能換來所期待的重組家庭的幸福美滿?這些都值得深思。
事實上,像章子怡這樣的繼女和親女并存的再婚家庭,復雜的家庭關系時刻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和心理。
中國好繼母:舍掉親子也換不來繼子的心
陳怡帶著5歲大的女兒小萌再婚了。丈夫家里也有個女兒,叫晶晶,今年7歲。
兩個破碎的家庭走在一起是多么的不容易。
陳怡更是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她始終忘不了和丈夫一起去奶奶家接晶晶時,新婆婆一臉的不放心,以及悄悄對著晶晶反復叮嚀:“不開心就回來找奶奶?!?/p>
因此,為了融入新的家庭,陳怡決定對晶晶要比對小萌更好。
有時候小姐倆拌嘴了,她也總是批評小萌,然后去哄晶晶。
她覺得只要自己委曲求全,多對晶晶和夫家的人好,婚姻總能夠平穩(wěn)延續(xù)下去的。
就這樣,陳怡不僅自己委屈,也拉著女兒小萌一起低聲下氣。
然而事與愿違,這樣的付出并沒有收到回報,晶晶突然收拾東西回奶奶家了。
多年后,陳怡才從丈夫的口中得知,當時晶晶跑回奶奶家哭著說:“她們聯(lián)合起來趕我走。她和她女兒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面孔,從來不真心對我,表面對我好,其實把我當客人一樣,啥也不讓我碰,也不讓我做,也不說真話,孤立我。我不想再跟她們一起住了,我要回自己家!”
小萌在上高中時,放棄家門口的學校,固執(zhí)地選擇了一所需要住宿的學校,她再也不想在那個喘不過氣來的家庭里生活了。
陳怡的忍讓最終傷了兩個孩子。
每個孩子需要的都是“真愛”,所謂“真愛”并不是“溺愛”,而是包含了期待、碰撞、真情交流的充滿力量和彈性的深層關系。
陳怡單方面無原則甚至委屈付出式的“愛”,最終被孩子解讀為“疏遠”和“虛假”。
“你永遠是個外人,你對我越好,我越覺得討厭”
張蕓在37歲時走進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段婚姻,丈夫也是二婚,同時家里有個10歲的兒子小飛。
成為繼母,張蕓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忐忑,自己能做好嗎?
小男孩十分靦腆,在家時通常都在自己房間,問他喜歡吃什么、喝什么,都一概回答“隨便”。
表面看似平靜,卻讓張蕓深深感到一種遙遠的距離,不平靜很快就到來了。
那是他們結婚的第一個新年,張蕓費了一番心思做年夜飯,顧不得擦一下滿頭的大汗,就招呼大家上桌。丈夫一坐下來就贊不絕口,特別是一道紅燒魚,也許是新年的氣氛讓人放松,丈夫不假思索地說:“這個魚好,以前麗芬做魚總是有股土腥味兒?!丙惙揖褪切★w的生母。
小飛一聽,默默放下筷子,吃力地端起大魚盤,靜悄悄地把整條魚都倒進了垃圾桶,這遠比哭鬧喊叫更令張蕓毛骨悚然。
雖然第二天丈夫就把小飛送回了外婆家,但張蕓還是有種緩不過神兒來的感覺。
之后,這樣讓張蕓尷尬的事兒越來越多。張蕓給小飛買的新衣服,小飛從來不穿。家長會如果爸爸沒時間,小飛就編個假時間騙張蕓。每次給奶奶打電話,小飛都會說自己挺好的,爸爸也挺好的,家里的小烏龜也挺好的,唯獨不提她。
事實上,張蕓很想努力做好,然而,她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做。
張蕓的心里總是想,如果小飛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那肯定打也打得、罵也罵得,說什么都不需要考慮太多,偏偏這是個繼子,她又能怎么樣?
有一次,只有她和小飛在家,本想和小飛嘗試說點兒親近的話,不想這孩子一直冷眼旁觀,最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徹底冷了張蕓的心,他說:“和我媽媽比起來,你永遠是個外人。你對我越好,我越覺得討厭?!?/p>
這正是所有繼母都會遇到的“坑”,你對繼子女的好,并不一定會在孩子的內心生發(fā)出同樣的好。
在孩子的心里,親母永遠是最好的,因此,任何繼母超越親母的努力都會被理解為“威脅”:
你要取代我的媽媽嗎?
你要我承認你比我的媽媽更好嗎?
你要讓我爸爸喜歡你然后討厭我的媽媽嗎?
再婚家庭:角色對位才能構建“真愛”
再婚家庭真的這么難以經(jīng)營嗎?也并不是。關鍵是每個再婚家庭都必須做對兩件關鍵的事兒。
第一,不取代。
繼母不要嘗試取代親母,在孩子的心里永遠給予親母一個不可撼動的位置和空間,孩子可以給予親母來自親子的愛,同時也可以給予繼母來自繼子的愛,這是不矛盾的。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沒有人能夠“背叛”父母。這種愛上繼父母、切斷與親父母關系,或避而不談親父母關系的做法,會讓孩子陷入強烈的心理沖突中。
只有繼位者充分尊重前任,允許孩子與親父母保持親密和穩(wěn)固的聯(lián)系,孩子才愿意與繼父母建立新的家庭關系。
第二,不比較。
不要因為對方是繼子女,就不敢表達真我,不敢引發(fā)沖突,忍氣吞聲換不來順暢的人際關系。
好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雙方“真我暴露”基礎上的,說真心話最有力量,同時是“低傷害”。
不要以為,自己只有做得比親父母好,才能與繼子女建立好關系,這種隱藏在言行之下的比較,往往更容易傷害繼子女的心。
反而不如直面問題,坦率承認自己永遠無法和親父母相比,但會盡力提供自己作為繼父母能夠做到的。
這樣孩子也會放下“苛求”、放下“敵視”,給予彼此一個真正建立關系的機會。
第三,不割讓。
在再婚家庭中,往往人們容易降低期待、割讓利益,以期換取“和平”。然而這種割讓通常結局都是“損己不利人”的。
曾經(jīng)有繼父把財產(chǎn)早早過繼給繼子,繼子卻感到受辱憤怒,認為繼父想要用錢買通自己“投敵叛國”。
相反,另一位企業(yè)家繼母卻在再婚前做了財產(chǎn)公證,雙方的財產(chǎn)由各自的兒子繼承,但兩個孩子出國費用,由她每年提供50萬元。
繼子女可以隨時與親母聯(lián)系,并選擇他認為合適的方式稱呼繼母,繼母坦然真誠地把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跟孩子做了申明,從此,在孩子面前不越雷池一步,最終贏得了孩子的真心和尊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困擾著再婚家庭,身為繼母該如何平衡親子女和繼子女的關系呢?
其實不要把這個問題想復雜了,孩子自然有孩子的天性,兩個孩子見面之初本來就是陌生人,家長不要期待孩子們上來就如何親密,先調整好自己的預期,本身就會降低繼母的焦慮和擔憂。而且孩子們在熟悉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沖突、矛盾也會被看作是正常的。
調整預期之后,繼母就要守住界限,大人過多地介入孩子們本身就是添亂。
孩子們能夠自己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處理,鬧到繼母這里了,千萬不要當法官或者裁判,而要成為知心姐姐擔當傾聽和引導的角色。這樣就不會在親子女和繼子女之間左右為難了。
事件處理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處理過程中繼母展現(xiàn)的接納、傾聽、包容、愛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