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金璐
本設計依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要求,著眼于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立足于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和體驗詩詞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這也符合高考考綱在古詩文閱讀方面對學生鑒賞評價能力的要求。
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姜夔的《揚州慢》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詩歌部分第二單元的推薦作品。本單元在第一單元知人論世,整體把握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這首詞表現(xiàn)了作者感時傷世的凄傷之情,詞意理解難度不大,字音詞義通過導學案解決即可,重點在于誦讀、鑒賞,使學生借助想象,通過煉字、品詞、賞句,在今昔對比中品味詞的意境,從而深入體會作者抒發(fā)的“黍離之悲”及對戰(zhàn)爭的痛恨。
2.學情分析。在學習了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第一單元后,學生對詩詞鑒賞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對鑒賞的基本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不過詩歌鑒賞一直以來都是學生難啃的“骨頭”,教師難解的病癥。學生的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不能準確理解詩詞中的部分字詞;缺乏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誤判詩歌表現(xiàn)手法,等等。本節(jié)課我面對的是賓縣一所普通高中的文科班學生,上述問題在學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學生對詩詞的認知水平和欣賞水平有待提高。
3.教學目標。①通過學習,學生能理解并掌握詩詞中用典、對比、虛實結合等寫作手法及作用;②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③通過體會詞人的“黍離之悲”,學生能深刻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及帶給人民的傷害,由此產生強烈的愛國之情。
4.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有感情地誦讀本詞;②通過煉字、品詞、賞句等一系列活動,學生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對比揚州的今昔變化,學生能夠深刻體會“黍離之悲”。
教學實錄
1.導入。
師:揚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商賈云集,繁華富庶,曾引得無數(shù)文人騷客魂牽夢縈。在相隔三百余年的時光里,晚唐的杜牧和南宋的姜夔先后踏上這座城,為之流連,為之嘆惋。這節(jié)課讓我們追隨這兩位多情的詩人,走進揚州城。(板書課題。)
2.朗讀指導。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讀一遍課文,請其他同學做好點評的準備。
生:讀音準確,速度有點快,缺少節(jié)奏感。
師:詞句的形式不像律詩絕句那樣整齊,長短句的錯落增加了朗誦的難度,我們劃分詞句節(jié)奏時要兼顧意義和音節(jié)兩個方面。(師生共同劃分節(jié)奏。)
生:讀得流暢,但情感不夠豐富,得帶有悲傷的情感,感覺這首詞的基調是悲傷的。
師:說得好!我們讀詩詞的時候,要把握好輕重緩急,讓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詞句當中,語速過快,缺少抑揚頓挫,情感難以表達。你來試試,給大家范讀一下?。▽W生有一定的朗讀功力,贏得掌聲。)
師:感謝這位同學的范讀,你讓我們覺得悲從心起!從標題我們知道,這是一首慢詞,所以要讀得慢一些,停頓長一些,節(jié)奏舒緩一些。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遍。(生讀)
3.品讀鑒賞。
師:揚州在姜夔眼中、杜牧筆下分別是什么樣子的?從原文各選取一個詞回答。
生:姜夔眼中是“空城”,杜牧筆下為“名都”。
(1)姜夔眼中的“空城”。
師:讓我們先跟隨姜夔,在冬雪初霽的夜晚,走進這座空空的揚州城。請大家找出詞中能體現(xiàn)“空”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生:我覺得“盡薺麥青青”可以表現(xiàn)出揚州城的“空”?!氨M”是“都、全”的意思,“青青”形容草木繁盛的樣子,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野生的麥子,繁盛茂密,這越發(fā)反襯出揚州城如今的空蕩、荒涼。
師:滿眼都是茂盛的野麥,這從視覺上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們學過的哪首詩有類似的意境?
生: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只見草木不見人,城破人亡。
生:我認為“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也體現(xiàn)了“空城”的特點,池臺是廢毀的,古樹是殘存的,戰(zhàn)爭過后,一片廢墟。
師:“猶厭言兵”的“猶”字怎么理解?
生:“猶”是“尚且、還”的意思,這句話用了擬人的手法。池臺和喬木作為那段苦難歷史的受害者和見證者,即使戰(zhàn)爭已經過去很久,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還在,它們還依舊害怕提起打仗。
師:是啊,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我們可以想見這場戰(zhàn)爭的殘酷,人們對戰(zhàn)爭的極端厭惡。這句話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效果。
生:我認為“漸黃昏,清角吹寒”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如果不是空城,響徹揚州城的應該是十里長街鼎沸的人聲,管弦歌吹,而不是號角聲。這句話給人一種凄清的感覺。
師:“凄清”這個詞說得好。這句話中的哪些詞能傳達出這種感覺?
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日將盡,“黃昏”是一個讓人感傷的意象,“寒”字既表明了天寒,也表現(xiàn)了吹起的清角聲讓人覺得冰冷,讓人覺得心中涌起陣陣寒意。
師:天寒、聲寒、心寒,層層推進,可見作者對揚州荒涼冷落、變成空城的痛心?!扒褰谴岛北臼锹犛X感受,作者卻通過觸覺傳達。本詞中還有一句和它有異曲同工之效,請同學們找一找。
生:“冷月無聲”。望月本是一種視覺感受,可作者卻感受到了觸覺之“冷”。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進了對月色的描寫之中。
師: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袄湓聼o聲”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出詞人怎樣的情感?
生:蕭條、冷清、寂寞的意境,表達出詞人為揚州城殘破衰落而抒發(fā)的悲哀之情。
師:月亮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具有豐富的意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亮見證了揚州城的繁華富庶,也正凝望著它的蕭條破敗,作者向往揚州城的繁華富庶,卻正目睹著它的蕭條破敗,月冷人更冷,月無聲人更失魂落魄。
生:我覺得“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也能表現(xiàn)揚州的“空”。揚州以產芍藥出名,作者看到芍藥花雖然開得很漂亮,但戰(zhàn)后城里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也沒有觀賞的心情,所以作者說它不知為誰盛開。
師:借助注釋進行解讀,這是鑒賞詩歌的一大法寶。揚州空寂,芍藥怒放,反而又增添了幾分感傷,這種情景很像杜甫描繪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對于他的陳述,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看法?
生:我覺得芍藥花不是作者親眼看見的。因為小序說作者在冬至這一天來到的揚州。
師:我們閱讀詩歌,就要有這種“瞻前顧后”并且不放過一字的嚴謹精神。冬至并不是芍藥花開的時節(jié),但作者想象縱使冬去春回,芍藥花開,也無人觀賞,表達了作者的感時傷亂之情。這幅畫面變成了虛景后,在表情達意上就更深入了一層,傷痛之情溢于言表,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2)杜牧筆下的“名都”。
師:南宋的姜夔到來時,揚州已是一座“空城”。但是揚州城并非自古如此,晚唐大詩人杜牧曾經在這里居住了十年。那么杜牧眼中的揚州是什么樣的呢?
生:當年的揚州在杜牧眼里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是“春風十里揚州路”,是“二十四橋明月夜”。
師:這些景象詩人有沒有具體呈現(xiàn)出來?
生:沒有,只是通過杜牧的詩看到。
師:好,那么我們就試著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
生:十里長街上不知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不知有多少佳人姝麗,十分繁華。傳說有二十四位歌女,花容月貌,在橋上弄笛吹簫,迎來送往,游人如織,非常熱鬧。
師:杜牧筆下的揚州真是令人神往,“十里長街市井連”,“春風滿城郭,滿耳是笙歌”,杜牧對揚州情深夢好,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繁華富庶,走到哪里都能賦詩一首,更是向往“人生只合揚州死”。
(3)體會“黍離之悲”。
師:若流連“名都”的杜牧來到了此刻姜夔所處的“空城”,會是什么感覺呢?
生:驚。
師: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生:因“空”而驚。“春風十里”已長滿“青青薺麥”,“二十四橋”只剩下“冷月無聲”,昔日繁華不在,揚州已是空城一座,昔盛今衰,滄海桑田。
師:是啊,縱“杜郎俊賞”,也“難賦深情”。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說?
生:詞人以此從側面襯托揚州城的荒涼破敗。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師:同樣一座城為什么變化如此之大?請大家從原文尋找答案。
生:“胡馬窺江”導致的。
幻燈片出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建康、臨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斷地發(fā)動對南宋的進攻。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皺M尸二十里”,揚州再次遭到極其慘重的破壞,變成一座空城。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金兵大舉進犯淮南地區(qū),揚州再次受到影響。
師:1176年冬至,作者路過揚州時,映入眼簾的還是劫后的一片荒蕪,“薺麥彌望”“寒水自碧”“戍角悲吟”“四顧蕭條”,叫人如何不“愴然”,怎能不“感慨”,這種情感我們也可以用序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生:“黍離之悲”。
師:《黍離》這首詩主要寫周朝的大夫來到舊都,看到昔日的宗廟宮室之地長滿了莊稼,當年的繁盛奢華不見了,不勝感慨,哀婉悲傷地表達了故國之思。
幻燈片出示《黍離》:
彼黍離離①,彼稷②之苗。行邁靡靡③,中心搖搖④。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①黍:谷物。離離:成排成行的樣子。
②稷:谷物名。
③行邁:前行。靡靡:步行緩慢的樣子。
④中心:心中。搖搖:心中不安的樣子。
⑤噎:憂悶已極而氣塞,無法喘息。
師:結合全詞思考,姜夔的“黍離之悲”具體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
生:對昔日繁華的追憶和懷念,對今日山河殘破的哀思,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4)明確手法。
師:本詞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xiàn)“黍離之悲”?
生:杜牧筆下的“名都”與姜夔眼中的“空城”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達出作者的“黍離之悲”。
生:作者引用杜牧的詩句,屬于用典,可以省卻自己許多筆墨,還能讓讀者產生美好的回憶。兩人一城,一虛一實,虛實結合,豐富了畫面,強化了“黍離之悲”的情感。
(5)再次誦讀。
師:讓我們化身姜夔,心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再次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詞。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
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想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就意味著給孩子一種什么樣的審美體驗。
一、給學生一個充滿新鮮感的課堂
人生是一場盛大的遇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同樣,課堂也是一場教師與學生的美好遇見,我們能否也讓學生充滿了期待,永遠不知道下一節(jié)語文老師會怎么講。然而事實卻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語文課,學生慢慢熟悉了老師的“套路”,先讀課文、然后正字音、講背景,之后析段意、尋主題,最后找手法,漸漸地,學生期待的目光呆滯了,筆直的腰桿彎曲了,集中的精神分散了。
給學生充滿新鮮感的語文課堂,并不是說教師要一味追求“講什么”的新鮮,而是“怎么講”的創(chuàng)新,將學生熟悉的“套路”以陌生化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即“新瓶裝舊酒”。
在決定講授《揚州慢》時,我一度為如何新鮮的切入而苦惱。腦海中不斷出現(xiàn)姜夔、自度、空城、杜牧、名都、揚州這幾個詞,我曾想過以音樂與城市的關系切入,雖然也不老舊,但達不到統(tǒng)領全詞的效果,我把關鍵詞的范圍再次縮小,姜夔、杜牧、揚州,終于“兩個人的一座城”這句話在腦海中閃現(xiàn)出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思路可以將景、情、手法一以貫之。當我以“兩個人的一座城”導入時,學生的眼睛亮了,當我以“兩個人的一座城”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黍離之悲”時,備課時寢食難安的擔憂——學生可能無法深入體會只留于字面感受——根本不存在,學生的理解準確深刻,一切水到渠成。新鮮課堂本天成,深思熟慮方得之。
二、給學生一個飽含情感的課堂
體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基點就在于情感。這種“情感”是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文本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熱愛語文教學,才能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熱愛文本,才能對教材橫向聯(lián)系,縱深挖掘;熱愛學生,才能尊重他們的想法,保護他們的自尊。
在賞句時,一位學生把“念橋邊紅藥”一句理解成了作者看到的實景,我先對他的其他解讀加以肯定,再詢問班級同學的不同意見。若想讓學生具有解讀文本的能力,并使之最終產生有價值的個性化解讀,保護學生的表達欲,表現(xiàn)欲是必要條件之一。我的學生曾這樣解讀《藥》中“康”這個姓氏——廣大奴隸中的一員,至今,我仍然感謝他帶給我的驚喜和感悟。
三、給學生一個表達交流的課堂
課堂的交流體現(xiàn)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實現(xiàn)師生對話,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想法,進行適時的點撥引導,從而為學生撥開迷霧,更可以教學可相長;實現(xiàn)生生對話,學生們才能碰撞出火花,產生改變的內在動力,這才是最強勁、最持久的力量;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才能走近,直至走進它們,把文本的價值內化為自己的素養(yǎng)。
我不斷提醒自己,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但是這節(jié)課,我還是沒有給足學生交流表達的空間。我擔心不能把這節(jié)課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就壓縮了學生的思考時間,致使學生還是沒有深入地走近文本;學生表達不夠準確的時候,我更多的是直接糾正而不是引導,并且說得過多;在問題的設置上,缺少讓生生碰撞的提問;整節(jié)課學生單獨表達的機會有20次左右,有幾個同學是重復發(fā)言,把課堂盡可能交給學生的這一意識仍需要加強。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實踐的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體驗、探究和感悟。語文課堂的體驗和感悟似乎不好呈現(xiàn),也難以確定學生是否真正獲得了體驗和感悟,但我認為語文教師也要前行不止,聚沙終會成塔,集腋也能成裘。
在《揚州慢》的鑒賞環(huán)節(jié),學生發(fā)揮出了主觀能動性,沉浸在文本中,感受詞情,但是我對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的引導不夠,落實了對字詞句的理解,卻忽視了對畫面的描述,在調動學生將整個心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這一點上還顯不足。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無止境,重在探索!教學之路修且遠,我將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