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也是我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為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提升公眾防震避險意識和能力,太原市小店區(qū)防震減災局以“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為主題,組織開展了防震減災宣導系列公益活動。小編通過活動內(nèi)容把一些防震減災的知識整理如下,希望對農(nóng)民朋友有所幫助。
地震的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在大地震前,由于地球內(nèi)部發(fā)生劇烈運動,引起地面的微小傾斜,地下電流、地磁場、地應力、地溫、地下水等發(fā)生相應變化,動物有異常反應,出現(xiàn)地光、地聲、天氣異常等現(xiàn)象。但是,有些現(xiàn)象并不一定都是地震的前兆,需要進行認真地科學分析。
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
騾馬受驚不進圈,
老鼠搬家到處跑。
豬不進圈往外逃,
蛇兒冬眠早出洞。
家禽驚叫飛上樹,
大震之前狗狂叫。
避震要點
戶外避震: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隨便返回室內(nèi),避開人多的地方;要避開高大建筑物,如樓房、高大煙囪、水塔等;避開高聳危險物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避開危險場所,如狹窄街道、危舊房屋、危墻、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有毒有害場所等;不要停留在過街天橋、立交橋的上方或下方;行駛的汽車和火車遇到地震要尋機盡快停車,震后再謹慎前行;在城外要避開山腳、陡崖、陡坡、河岸和高壓線等地方;在海邊,要盡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避免地震可能產(chǎn)生的海嘯襲擊。
室內(nèi)避震: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該選擇室內(nèi)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
身體應采取的姿勢:地震時要盡快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好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在各場所避震方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公共場所避震時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上,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搬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中(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nèi)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玻璃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wěn)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nèi):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后再下車。
在家中: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nèi)避震更具有現(xiàn)實性,而室內(nèi)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稱為避震空間。室內(nèi)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有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內(nèi)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在學校里: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防震減災宣傳歌謠
避震知識是良方,遇到地震莫倉皇;
震時行動要果斷,猶豫不決最遭殃;
平房速跑出門口,樓房避險有文章;
切忌跳樓乘電梯,不靠窗邊和外墻;
可往衛(wèi)生間里躲,可向堅固桌下藏;
雙手護頭莫直立,須避落物防砸傷;
公共場合聽指揮,避免擁擠別慌張;
一旦埋壓要冷靜,先保呼吸得通暢;
尋找硬物作支撐,以防余震造新傷;
等待救援有耐心,保存體力留希望;
學會技能多演練,受用一生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