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玉
【摘要】多年來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老師能夠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靈活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了,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作文素材了;讓學生的嘴巴張開了,知道探討作文的素材如何選擇了;讓學生的腦筋開動了,開始思考如何選材了;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了,能夠在原有的素材基礎上學會加工、聯想了,那么,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是扎根于現實生活,充滿了真情實感,極富哲理的優(yōu)秀文章。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 “活動”教學法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尋找作文素材
1、設置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
任何脫離生活的文字都是空洞的文字。只有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生活,才能醞釀其真情實感,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老師應該想盡各種辦法,從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小事著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有目的的用觀察的眼睛重新去體驗和感悟,從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第一手鮮活的作文素材。
2、過濾細節(jié),讓學生細致觀察
大多數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都很粗糙,所以只要是同一體裁的作文,老師讀到的也會是千篇一律的調調,學生往往寫不出什么新意來。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感悟人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積累及時記錄下與眾不同的感受,哪怕是瞬間的閃光點。
隨著體驗生活活動、細致觀察記錄的開展,學生們今天記錄一些寫作素材,明天寫一些人生感悟;今天圍繞老師布置的主題活動去體驗,去觀察,明天又自己舉一反三去體驗去觀察,慢慢地,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作文課也就沒有畏懼之心了。
二、引導學生交流對話。篩選素材
1、讓嘴巴動起來,材料疊加成理想素材
初中生雖然年齡尚小,還很不成熟,但是,他們看問題也有自己的視角,具有其特有的感受。他們也和成年人一樣,哪怕是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千差萬別的看法。因此,老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開展多角度討論活動。使學生在討論中學會判斷、識別材料的價值,從中選取最具創(chuàng)造性、最具表現力的材料,捕捉并整理出理想的作文素材形成文字,從而充分地表達出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
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討論時有話說,能提出有深度的見解,通常提前一周到一個月便把需要討論的內容通告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做準備。然后在課堂上廣開言論,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溝通、交流。比如,相同素材是可以提煉出不同的主題的,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判斷,誰提煉的主題更新一些,更深刻一些。比如,同一個主題作文,我們也同樣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后總結判斷,哪些素材更新一些,更能比較深刻地反映主題。在每一次討論之前,筆者都會要求學生簡要記錄下那些對自己有啟發(fā)的觀點和看法,記錄下精彩的語句,供自己寫作文時參考。
因為學生比較多,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又是千差萬別,所以對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問題非常有利,而且在彼此見解的溝通交流中,又可以彼此啟發(fā),使問題的討論更加深入,逐漸由表及里,使問題的分析越來越透徹。
通過討論活動,使學生在在闡述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分析、反思并補充自己的見解的思維過程中,突破了思維的原有定勢,使自己的思想越來越成熟,使自己的見解越來越能站住腳,甚至可以達到推陳出新、更上層樓的目的。因此,通過這樣的討論后,學生無論是在提煉主題方面,還是在素材選擇方面,都會因為有了討論時對問題看法的疊加整理,使材料更加厚重。
這類的活動,老師一定要注意把握時機,及時鼓勵學生沖破束縛,拋開膽怯心理,走出大眾化的思維定勢,把與眾不同的想法通過暢談展示出來。鼓勵學生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去思考。
事實證明,只要有足夠的空間,我們的學生都可以寫出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文,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研究出系統(tǒng)的策略和措施,幫助學生打開作文與生活的通道。
2、讓頭腦活起來,在交流中獲取素材
生活畢竟是龐雜的,學生以自己的視角觀察著自己和社會,也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和感受。這些真實的生活感言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就需要老師給予指導、啟發(fā),學生才能將這些來源于生活的材料,通過精心整理成為理想的作文素材。
筆者在對學生進行主題作文指導或是進行作文點評時,首先會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讓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同時,也能充分聽取他們的不同見解,然后老師根據學生們的討論情況,總結一下哪些材料可以用哪些材料不能用,哪些言論的意義不大或無意義,哪些是極具價值,是作文的好素材。學生們在這些充分的展示中,通過對材料的比較和甄別,在老師的點撥下都會有自己的正確取舍。
在作文講評課時,老師也可以采取這類的方法。老師把問題列出來,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老師不要急于直接去評價學生的作文優(yōu)劣,否則會影響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樂趣。把比較典型的作文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比較、點評,讓學生廣泛參與其中,那么這些不同的見解就會對作者及其參與討論的人都起到促進的作用。他們會通過自己開動腦筋,在比較中發(fā)現哪位同學的材料選擇得更好,哪些材料是最具有表現力的,哪些材料是無法提起讀者興趣的。在這樣的討論點評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做到了取長補短。
3、讓思維飛起來,學會添加補充
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往往通過觀察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其見解和感悟也很新,很深,但是,提起筆來,往往是縱有千言萬語卻“欲語還休”。學生的作文選材很理想,可是,寫出來的文章卻平淡得很,索然無味,不知道如何修飾渲染才能使文章變得有血有肉。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通常的做法是通過選擇一篇學生的作文,師生一起討論如何去添加和補充,進而使文章更加豐滿。先一句一句地修改,將沒有修飾語的句子,逐漸加上形容詞,副詞,加上成語,把平鋪直敘的文字,換成用修辭方法的句子,然后再看修改后的文章。
經過這類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應該如何正確地加上修飾詞語,正確地使用合理的修辭方法,合理地使用幽默式的文字表達,讓原本比較枯燥的文字變得靈動起來。
多年來,筆者有意識設置“讓作文靚起來”課堂活動,通過使用詼諧幽默、借用名言的方式添入自己的文字、借用詩詞的格律添加自己的文字等多種方式,讓文章變得生動。
總之,老師在組織作文“活動”教學時,一定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們把討論的內容進行下去,經過適當的點撥,把學生的幼稚的見解、膚淺的認識,引向成熟,引向深入。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慢慢地學會如何觀察生活,如何選擇材料,如何提煉主題,如何讓自己的文章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