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北京八中少年班開考。 圖為學生們正在認真答題
我1983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我媽是化工專業(yè)的高校教師,我爸在大學后勤部門工作。據(jù)我媽講,我2歲時認識200多個漢字,這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有一天我媽背了一遍元素周期表,我覺得挺有意思,讓她再背一遍,也沒太在意,第二天醒來不知怎的就會了。后來我媽順勢教了我一下核外電子排布,在公共汽車上考我,引得旁人問我多大?!?歲半多了?!蔽覀儼嗟耐瑢W在上八中之前都有各自的“超常事跡”,有人跟小朋友鬧了矛盾,說“你都不懂歐姆定律,不配跟我打架”。當然,歐姆定律是他的工程師父親教的。
我爸對我上學的事特別上心,為了讓我早上半年學,帶著我跑了好幾所學校,最后剛剛落成的櫻花小學接收了我。后來我爸還帶我測過智商,先去了某個醫(yī)院測出來110多(讓我畫畫,我真不會畫),他不滿意,我們又去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測了一次。因為某項成績超出了量表,最后結(jié)果是160以上,這下他滿意了。
我小學一年級是班里第二,第一名穩(wěn)扎穩(wěn)打,我比不過他。不過他回憶說我那會兒常常捧著巨厚的書看,低調(diào)而霸氣。我記得那會兒晚上回家,常常跟爸爸媽媽一起學習,他們給我聽寫,給我出算數(shù)題,還跟我一起看地圖、查字典。到了二年級,我爸媽又讓我跳級。給我找來了三年級的數(shù)學、語文書,我就一邊看“一休哥”,一邊看看書。二年級第一學期結(jié)束時,我參加完自己班里的期末考試,又去三年級老師的辦公室里坐了一套他們的期末卷子,再開學就去三年級上第二學期了。
剛上三年級有點不適應,特別是語文,突然一下子拼音要按英文字母順序?qū)?,我沒學過,考試就得了80多分。這之后我就被打上了偏科的標簽,特別是作文不行。有一次我們班春游去馬甸的雙秀公園,回來要當堂寫作文。老師看我一下子寫了不少,開始不老實了,就把我的作文拿走在講臺上念。我寫了一些當天的趣事,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是老師覺得不好,給了我很低的分,總之讓我重寫。
為了重寫我又去了一次那個公園,最后抄了幾句作文選里的風景描寫交了上去,“一朵朵小花在陽光下綻放了笑臉”之類的。結(jié)果老師眼力過人,在所有作文選的句子下面都畫了波浪線表示贊賞,給了我九十幾分。這是我唯一一次作文上90分。小學的經(jīng)歷極大地削弱了我對寫作的信心,讓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會寫作文的人。好多年之后我才逐漸明白,那種推崇做作空洞“文采”的作文標準完全是錯的,引得同學們大笑的那篇才是好的寫作。
作者張湛(左)與同學尹希為少年班杜老師慶生
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社會,似乎有一種狂飆突進奮起直追的精神狀態(tài),追求又快又好。當時全國出現(xiàn)了不少中學和大學的超常實驗班,家長們也樂于把孩子送上快車道。
北京八中致力于超常兒童的甄別和培養(yǎng),通過智力與非智力的測試選拔,招收北京市內(nèi)智力超常的10歲學生。少年班的學生用4年時間(最近改為5年)完成8年學業(yè)。14歲高考進入大學,18歲大學畢業(yè)。少年班一開始兩年一屆,后來改為一年一屆。八中少年班從1985年開辦至今已招收超過20屆,畢業(yè)生超過了500人。少年班的學制只有4年,不過這4年的影響卻貫穿學生一生。社會上很多人對超常教育有各種誤解甚至污蔑,作為畢業(yè)生,我有義務來澄清一下。
我考過兩次少年班。我爸讓我四年級時就考了一次,初試都沒過,僅僅是一次預演。兩年后(1993年),也就是我10歲小學畢業(yè)那年,考上了八中少年班。初試有三科:語文、數(shù)學和思維。我記得思維科里有一些空間想象的題目,一個盒子6個面都寫了字,展平了之后什么樣子之類的。我完全沒有做過針對性的準備,奧數(shù)課是上過,不過“迎春杯”也只拿了三等獎。初試從1000多人里選出200多人參加復試。復試有作文,小學班主任給了我一篇班里明星學生的作文,我給背下來了。復試作文題目是“給校長的一封信”,我就寫:“校長啊,我給您講個故事……”復試過后選出大概60個學生在暑假住校試讀7天,考察智力以及非智力的能力。有一項測驗是在兩三個小時內(nèi)在操場跑圈,跑不動了走也可以,全程不許喝水。那天很熱,太陽很足,非常辛苦,有人走不動了悄悄去買汽水喝。一個1983年12月出生的小家伙走了最多圈,他叫尹希。后來我們11歲的時候還參加過一個中日青年21公里長走,尹希又是第一。
1993年9月,42名學生正式進入北京八中第五屆超常實驗班(簡稱“少五”)。雖說是4年完成8年學業(yè),其實我們根本不學小學五六年級的內(nèi)容,直接讀中學內(nèi)容。兩年初中,兩年高中,中間參加北京市中考,但是僅作為普通期末考試,并不影響去留。這個過程中,會根據(jù)成績把個別學生分流到普通班,也有因為個人原因(身體、家庭)中途離開的,還有一個讀了3年就參加高考去上中科大少年班了(對,你猜出來了,就是尹希,他當時12歲)。最后參加高考的有34人,1997年上大學的有21人,6人上北大,1人上協(xié)和,1人上清華,另有2人保送北航,4人保送浙大。第一年高考不理想的選擇復讀,1998年再考,又有2人上清華,1人上北大。簡單從高考結(jié)果來看,還是不錯的,但是少年班的教育絕不是高考成績不錯這么簡單。
是否能夠發(fā)現(xiàn)樂趣直接關系到孩子到底能走多遠
少年班的學生基本都讀理科,但我想談談我們的體育課、英語課和語文課。
對少年班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我們每周除了兩節(jié)操場上的體育課之外,每周五的整個下午是“自然體育課”時間。我們春天去玉淵潭劃船,夏天去海軍館游泳(和跳水),秋天去香山登高,冬天去什剎?;?。我們的體育老師杜家良那時60歲上下,在體育課的隊列前給我們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著意鍛煉我們的意志。我們?nèi)ス珗@從來不走好路,哪兒難走走哪兒。我們從香山下來好像從來沒有走過水泥路。有時我們會坐地鐵去八寶山,一個下午走10公里回到復興門,中間不許喝水。此外,每年暑假還有大旅游,一年級去密云黑龍?zhí)?,二年級午夜登泰山,三年級騎車過山海關。整個4年下來,大家不僅身體好,而且養(yǎng)成了對體育和運動的興趣和習慣。
現(xiàn)在回想一下,這真是一筆極為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F(xiàn)在我們班里有好幾個跑馬拉松的,完成鐵人三項的,還有登雪山的。尹希參加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賽成績在3小時以內(nèi)。女生單盈,2016年12月4日在臺灣東吳大學24小時超級馬拉松賽中以241.334公里奪冠,男子組冠軍成績?yōu)?36.990公里(這個項目目前的女子世界紀錄是258.339公里)。前幾年,我們?nèi)嘤妹咳诉\動的照片做了個影集,作為80大壽的賀禮送給杜老師。我跟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尹希教授(2015年9月晉升為正教授,大家可以算算他那時候幾歲)也借此機會在波士頓的攀巖館里合了個影。想來杜老師會很高興吧!自然體育是少年班引以為豪的一大特色,而且并沒有隨著杜老師的退休而中斷,我們的師弟師妹們也都是受益者。前幾天我去一個“少七”的師妹家里,墻上掛著一大把馬拉松完賽獎牌……我想僅這一條,就足夠讓那些說少年班都是考試機器的人免開尊口了吧。
我們的英語課從abc教起,按部就班地學,國際音標、《新概念》、語法、背課文。很傳統(tǒng),很扎實,似乎平淡無奇。但我最近跟一些“90后”聊天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中學里不教音標,有不少學生單詞都瞎念,沒聽說過開音節(jié)、閉音節(jié),甚至來美國上大學時還不能準確說出過去時-ed、復數(shù)-s/-es的發(fā)音規(guī)律,更別提虛擬語氣、先行詞、歷史現(xiàn)在時之類深一些的語法點了。我們當年出超綱題,考我們不定式在句子里做什么成分,比如:It takes me 40 minutes to get to school中的不定式是什么成分?這種關注語法分析的思考方式為我之后學習其他(20多種)語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英語課并不全是這么嚴肅的內(nèi)容。在老師的布置下,我們常常三五個人一組把課文改成戲劇演出來。老師就犧牲午休的時間看每一組的表演。大家都很投入,老師也樂于看我們?nèi)绾伟颜n文改得面目全非。比如有個鱷魚背猴子過河的故事,被改得反轉(zhuǎn)了好幾次,不看到最后絕想不到是誰贏了。后來高中階段還演過《皇帝的新衣》、《麥琪的禮物》、《項鏈》(我演妻子)等等。這樣一來,每個人都用英語創(chuàng)作、表演,每個人都敢于張口。雖然高考沒有口語考試,啞巴英語在我們這兒是不存在的。
我第四年(相當于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英語拿了全班倒數(shù)第二名,99.5分(滿分150分),但我一點也不著急。因為我覺得教英語的李汝宜老師特喜歡我,這次只是意外沒考好而已,我有信心!后來我一打聽,似乎人人都覺得英語老師偏向自己。我高考的英語成績?yōu)?39分,作文滿分,全班第一,我從來沒考過那么高。到了北大,英語分級考試我被分到了最高的三級,完全不輸給其他人。再后來學梵語,考GRE,出國后用英語上課、讀書、寫論文,做演講,做翻譯,都得益于中學時打下的堅實基礎。
語文老師徐祖淳給我們留的假期作業(yè)總是包括“讀三部長篇小說”,古今中外不限。我11歲就讀了《復活》,根本不明白誘奸是什么意思。當然了,我現(xiàn)在也不明白。讀長篇小說并沒有因為假期結(jié)束而停止,班里還掀起了一股風氣,大家都在看大部頭書。那會兒剛剛出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似乎有24本,每本五六百頁,好多人都去圖書館借。我看的第一本是《云中奇案》,第二本是《東方快車謀殺案》。前幾年去了土耳其才知道什么是東方快車。我12歲時利用大概一年的上下學時間看完了四本一套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間還給同學們講過一次,講到第一冊結(jié)尾處安德烈在戰(zhàn)場上躺倒,看到天空領悟了什么(我現(xiàn)在也不知道他領悟了什么)。我還看過《好兵帥克》,周末號稱去上奧數(shù)班其實躲在護城河邊看《三國演義》,迷迷糊糊地看了《我是貓》,成天“咱家、咱家”的,不知道那是太監(jiān)的自稱。我后來還被思想比較先進的女生帶著看了方方的《桃花燦爛》。上了大學之后又陸陸續(xù)續(xù)讀了張愛玲、米蘭·昆德拉、普魯斯特等等,成長為一枚文藝青年。
我們的每節(jié)語文課前有個“3分鐘講話”的環(huán)節(jié),大家輪流講,題材不限。我有一次講了莫泊桑的《項鏈》,幾乎完整復述了一遍,因此大大超時。徐老師沒有打斷我,而是小夸了我一下,由此開啟了語文課前念故事的風潮。我記得有人念了《七重外殼》,還有人念了一個畢淑敏的短篇。(后來徐老師還把畢淑敏請來跟我們聊了一回?。┎粌H有小說,古文也沒落下,我偶然在書攤上買了本《古文觀止》,開始自己啃《史記》,讀了《屈原列傳》。讀《論語》時還跑去問徐老師這個“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是啥意思,自己買了《唐詩鑒賞辭典》,背《春江花月夜》(我現(xiàn)在還記得頭幾句)。
當時班里還流行搞“闖作”,全班文壇百花齊放。有的人填宋詞,有一撥人集體寫小說,大概是“霸道總裁愛上我”,有人在周記里連載自己改編的《仙劍奇?zhèn)b傳》。此外還有班日志,大家輪流記錄每一天的生活,那可真是花樣百出,創(chuàng)造力爆炸。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感覺中學時班里的文藝氣氛很濃,大家都踴躍地讀書、聽音樂(班里流行過一陣Beyond,我聽范曉萱、王菲,還有一些英文老歌)、寫東西,過著質(zhì)量很高的精神生活。在那個并不富裕的年代,小伙伴們都坐公交地鐵或者騎車上下學,我們關心的都是脫離于實際生活層面的東西。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小說、音樂、電影、游戲、動漫(比如《幽游白書》《灌籃高手》)都是美味的精神食糧。這一切經(jīng)過消化沉淀,都成了我們的精神財富。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和別的孩子有點不一樣。整個中學4年都是在一個大泡泡里度過的,單獨隔出來的小院、專屬的老師、特別的體育課、跟學校普通班的學生無交往等等,這都把我們跟其他人區(qū)別開來。
這種有意無意的區(qū)別讓我對大學的“正?!鄙詈翢o心理準備,本科4年一直都有“我不屬于這里”的異類感。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由于跟周圍人的年齡差別造成的不自在逐漸減弱(只有在別人說起“他14歲就上大學了”的時候可能會再次浮現(xiàn)出來一下),不過這種“我不一樣”的心理狀態(tài)也給了我自由,讓那些“別人都是那樣,所以你也要這樣”的社會規(guī)范對我沒什么約束力。
我1997年考入北大化學系。我對化學說不上特別感興趣,在大學里心思不在學習上,成績自然也不好。我大二下學期的時候選修了一門“東方文化”,是阿拉伯語專業(yè)的于維雅老師主持的,每節(jié)課由一位東語系的老師介紹自己對象國的文化,很有意思。大三上,我繼續(xù)上了一門形式類似的“東方語言文字文化”,進一步激發(fā)了我對古代語言文字的興趣,當時覺得埃及象形文字最好玩。大三下,正好段晴老師開設面向全校的初級梵文選修課,我就選了。梵文本身語法規(guī)則很復雜,段老師的課強度又大,一個學期要學兩學期的內(nèi)容,對學生挑戰(zhàn)很大。
當時我被梵文萬花筒一般的變化迷住了,花了大量時間寫作業(yè)背變格變位。第二外語學梵語有個好處,之后再學什么都不會覺得難了。2000年夏天,大三結(jié)束,我犯懶一直沒跟美國大學聯(lián)系要材料。暑假里有一次回八中,一個同學攛掇我等一年再申請,說他們家明年會空出一套房子來,我們可以住那兒,比較自由。當時還沒有縫兒年(所謂“間隔年”)的說法,不過就是那個意思。我說好啊,正好我也沒要材料呢,年齡也小,先玩一年再說。上了那么多年學都不知道是為了什么在學,停下腳步看看想想也好。之后就打定主意先不申請了。至于再后來嘛,當然沒有按照既定劇本發(fā)展。意外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勸我先別申請的那位老先生一畢業(yè)就跑到高大上的外企工作去了,我則在北大附近租了間地下室(的床位),開始了北(大)漂生活。
2001年9月11日,兩聲巨響、幾千條生命讓美國簽證政策陡變。在北大自由學習的一年,我旁聽了梵文語法、阿拉伯語、德語、文學概論,讀了一米厚的《人間喜劇》,這讓我更明確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第三次被拒簽更像是臨門一腳把我踢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軌道。之后考研讀梵文專業(yè),讀到第二年時,一封來自新疆和田寫于1000多年前的猶太波斯語書信砸到了我頭上。所謂猶太波斯語就是用希伯來字母寫的波斯語,這兩樣我那會兒都才剛開始學,但是段老師充分信任我,讓我解讀這封信。憑借這短短37行半希伯來字母寫成的波斯語,我申請到了入讀哈佛近東系伊朗學博士。后來,又以哈佛為起點去了歐洲、日本、伊朗、以色列。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起起落落,直到2016年才博士畢業(yè)。我現(xiàn)在是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ISAW)的訪問學者,合同8月份到期,之后會回國,不過具體單位未定。
我有一次在紐約沙龍演講時開玩笑,說我的命運1000多年前就注定了,真是沒辦法。然而回頭想想,這條不尋常的人生弧線其實發(fā)端于少年班。能那么輕易地說“先玩一年吧”,不僅是因為覺得大把青春在手、揮霍得起,而且隱約覺得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盲目地被生活推著走?;仡^想想我的同學們,大家的發(fā)展雖然各不相同,但在拒絕盲目隨大流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尹希自然不在話下,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路攀向巔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yè)的趙鵬成績很好,他畢業(yè)后沒有走學術道路,而是去了一家金融機構(gòu)工作,現(xiàn)在做到了這家公司的CEO。英語課代表陳溪想做醫(yī)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畢業(yè)后,考取了哈佛醫(yī)學院,現(xiàn)在是眼科大夫(Ph.D.,M.D.),在美國執(zhí)業(yè)。單盈也是從伯克利畢業(yè),那次馬拉松奪冠后她說:“我從來不看空氣,只看自己想不想跑。以前空氣爆表的時候我也照跑。其實我跑步就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高興。如果是為了健康,我就不會跑24小時,它和全馬都是毀身體的。就是為了圖個樂子,省得閑著沒事干,所以不在乎這些?!蔽覀儼嘧钚〉呐跹啵忌鲜锥坚t(yī)科大學之后不開心,就退學重新高考,以大幅超出錄取分數(shù)線的成績考上了傳媒大學,現(xiàn)在從事她從小就喜歡的時尚行業(yè)。能找到并投身于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可以說是非常幸運也非常幸福的,是少年班的經(jīng)歷給了我們機遇和信心,讓我們敢于夢想,敢于追求,我想這比高考考多少分、日后掙多少錢重要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