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東明
作者系密云區(qū)巨各莊鎮(zhèn)黨委宣傳部長
密云自古便為軍事重鎮(zhèn),地位突出,歷史上眾多名人對密云情有獨鐘,這些吟詠密云勝景的詩人多為歷史文化名人。在這些作者筆下,密云山川風(fēng)光、古塞雄關(guān)、長城風(fēng)貌躍然紙上,經(jīng)典名句屢見其中,或以意境取勝,或以辭藻見長,堪稱膾炙人口。在眾多經(jīng)典詩章中,密云長城四季風(fēng)光占據(jù)重要篇幅,充分彰顯了密云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戚繼光(1528—1587年),明代抗倭名將,許多人都知道他抗擊倭寇功勛卓著,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密云白龍?zhí)洱埲略簝?nèi),有他親手書寫的《題龍?zhí)丁吩姳?,碑刻很有特色,與勝景白龍?zhí)断嗟靡嬲?,為白龍?zhí)对鎏砹藷o盡的豪氣。
明代中期,蒙古俺答部時常進犯京師北部邊防,威脅都城。為徹底鏟除邊患,朝廷于隆慶元年(1567年)調(diào)抗倭名將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協(xié)助薊遼總督譚綸執(zhí)掌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軍務(wù)。由于密云地區(qū)在三鎮(zhèn)中位置的重要性,加之薊遼總督府設(shè)在密云城內(nèi),因而密云境內(nèi)多有戚繼光的足跡。
戚繼光《題龍?zhí)丁吩姳?.15米、寬0.63米、厚0.11米。詩碑序言為:“薊鎮(zhèn)石匣營南十里為龍?zhí)?,石阱中窺水色澄澈,其深不測。東西有二門在水中,隱隱可見,奇甚。茲冬,余會標路將士于石匣,暇日攜游于此,詩以紀之,實為今上改元之三年?!痹娢娜缦拢骸白蠘O龍飛冀北春,石潭猶自守鮫人。風(fēng)云氣薄河山迥,閶闔晴開日月新。三輔看天常五色,萬年卜世屬中宸。同游不少攀鱗志,獨有波臣愧此身。”
龍?zhí)队行虮?/p>
詩的前兩句起勢便不同凡響。詩句一開頭便恍如將我們帶到了空靈奇幻的神話世界?!白蠘O”喻宮殿,作者用“紫極龍飛”美稱龍?zhí)吨垼弧凹奖薄敝腹偶街葜?,即薊州之地,這里暗喻作者鎮(zhèn)守之地;“鮫人”指神話傳說中的人魚,能機織,眼能泣珠;風(fēng)云氣,猶言英雄氣;“閶闔”即神話中的天門。正是因為有了守邊將士輕生重死的英雄氣概,才換來山河壯麗的美景,映襯出天門頓開、日月常新的升平景象?!叭o看天常五色”,意為在三輔之地(京畿之地)天象呈現(xiàn)出青、黃、赤、白、黑五種色彩,而五彩天象恰恰象征著這里是帝王所居之吉地?!叭f年卜世屬中宸”意謂卜測千年萬年自屬明朝天下。在詩的最后兩句中,作者卻自謙地表明,同行之人中多有依附帝王建立功業(yè)之志,獨有自己無攀龍附鳳之志,故謙言“愧此身”,這充分表明了作者立志衛(wèi)國、不惜自身的樸素情懷。
此碑書寫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春。當時,戚繼光駐防密云在內(nèi)的薊州三鎮(zhèn),防御東蒙古朵顏部入掠。他將防區(qū)劃分為十二路,白龍?zhí)兑粠щ`屬于古北口路。這一路置營七座,其中石匣營與白龍?zhí)断嗑鄡H十里。在這一年,戚繼光第三次擊敗入掠的朵顏部,該部投降,和明朝政府恢復(fù)了通貢互市的關(guān)系。就在此次勝利之后,戚繼光率部馳馬來到白龍?zhí)叮蕾p龍?zhí)洞荷?,登山吟嘯,詠志抒懷,同時也歌頌了京畿要地的大好河山,并將字體遒勁、氣勢磅礴的詩篇刻碑留存后世。
戚繼光志向遠大,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都有他抒情寫景的好詩佳句存留,傳為佳話??墒窃诒狈窖嗌椒绖?wù)線上,他戎馬戰(zhàn)斗了16個春秋,卻很少見到他的詩碑和墨寶,由此足見《題龍?zhí)丁吩姳滟F。
顧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與王夫之、黃宗羲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譜名繼紳,原名絳,字忠清。入清后為了表示不與清朝合作,便改名為炎武,易字寧人,號亭林。他自幼繼承家學(xué),重名節(jié),尚實學(xué),由于鄉(xiāng)試不第,從崇禎十二年(1639年)開始廣搜資料,探求一些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學(xué)問,作為自己改造社會的根據(jù),終成清代學(xué)術(shù)史上繼往開來的大學(xué)問家,并率先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風(fēng)。在經(jīng)史百家、音韻訓(xùn)詁、天文地理、金石詩書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一生著述多達41種,約432卷,開清代樸學(xué)之先河,尤其是其所著《昌平山水記》中有大量關(guān)于古北口地區(qū)歷史、地理方面的記述。
明亡后,顧炎武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力圖恢復(fù)故國。清朝統(tǒng)一后,他懷念故國,不與清朝統(tǒng)治者合作。他遍游華北,并遠赴塞外考察地理情況,仍在為抗清做準備工作。他在古北口考察地形時曾作《古北口四首》,其中尤以第四首最為有名,詩云:霧靈山上雜花生,山下流泉入塞聲。卻恨不逢張少保,磧南猶筑受降城。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當時在夏日古北口所見到的情景。這兩句是說,古北口的關(guān)防已廢除多年,現(xiàn)在是雜花亂生,一片荒蕪,山泉在關(guān)口下靜靜地流淌著,古北口昔日的雄偉壯觀景象已經(jīng)看不見了,呈現(xiàn)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悲涼、一片寂靜。這兩句雖是寫景,但此時詩人絕沒有心情去描繪野山野景的姿容,相反,卻是借眼前所見的景致抒發(fā)自己憂國的感慨之情。這里本來是一處險要關(guān)口,是防御外敵的屏障,現(xiàn)在卻成了如此景象,詩人怎能不痛心疾首呢?因而,在這里詩人是用一種很凄楚的情調(diào)來寫山水,映襯自己的心情。
詩的后兩句,詩人借景抒情,抒發(fā)自己的感慨?!皬埳俦!奔磸埑惺a,明萬歷時任遼東總兵官,積極整頓邊防;“受降城”借指防御敵人的關(guān)口,在這里暗指古北口關(guān)防。這兩句是說,只恨再也沒有像張承蔭這樣的名將了,如果這樣的人還在,一定會整頓好古北口關(guān)防,使它重新成為防御外敵的屏障。從這兩句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明末不重視邊防所造成的后果是何等深惡痛絕,一個“恨”字,正是詩人這種心情的寫照。
這首詩寫得沉郁、蒼涼、精悍、悲壯,詩中充滿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強烈責(zé)任感以及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對明王朝的眷懷之情。
曹寅(1658—1712年),字子清,號荔軒。祖籍遼陽(今屬遼寧),一說豐潤(今屬河北),后隸屬滿洲正白旗包衣。父璽,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郎中差江寧織造。母孫氏,為康熙帝乳母,故曹寅深得康熙帝信任,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郎中差蘇州織造,連任20年之久。二女均被選為王妃。《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即為曹寅之孫。曹寅有很高的文學(xué)造詣,能詩詞及戲曲,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編其詩八卷。曾主持刊刻《全唐詩》。
長城秋色
曹寅曾在某年中秋節(jié)旅居古北口,月圓之夜賦詩一首,名《古北口中秋》,其詩以清麗典雅傳承于世,詩曰:山蒼水白臥牛城,三尺黃旗萬馬鳴。半夜檀州看秋月,河山表里更分明。
這是一首景物詩。古北口為長城的重要關(guān)口,長城在古北口一帶高下彎環(huán),左右山勢無際,勢如長蛇。關(guān)門鑿山而成,寬僅容車,形勢異常險峻,為京北重鎮(zhèn),故在清代康熙時便設(shè)直隸提督駐守在這里。
詩的首句便是描寫古北口的山川形勝的。站在古北口縱目遠望,只見山色蒼蒼、水色茫茫,營城雄踞山巔,如臥牛伏在山頂。因此地有重兵把守,營城中飄揚著三尺長的大旗,軍營中萬馬長嘶,嘯嘯齊鳴,十分壯觀。以上兩句,是寫中秋節(jié)日間的所見所聞。后兩句則借助月色描寫古北口附近長城內(nèi)外大好河山的壯麗。檀州的舊治在密云,古北口屬檀州,此用檀州代古北口。在中秋佳節(jié)的明月之夜,在地勢高峻的古北口欣賞月色,長城內(nèi)外的表里河山,看得格外分明?!昂由奖砝铩睂懶蝿蓦U峻,語本《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的“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zé)o害也”。在這里欣賞中秋月色與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融為一體,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總之,這是一首描寫關(guān)塞、贊美古北口壯麗山河的詩。作者描述了古北口山高水險、一城扼守河邊的險要形勢?!吧缴n水白”一句寫得很精彩,關(guān)山峻遠,方呈蒼色;潮河浪急,故言其白。戍守在古北口的將士在潮河谷地操演練兵,旌旗飄揚,萬馬嘶鳴,場面威武雄壯。接下來筆鋒一轉(zhuǎn),言要真正領(lǐng)略古北口的雄姿,還須在中秋朦朧的月色中,“河山表里更分明”,使詩意又進一層。這首小詩以描寫古北口的山水入手,歌頌祖國河山,表達了康熙盛世國力富強、國泰民安的升平景象,并概括出古北口形勢之險要,流露出作者熱愛美好江山的情感。詩境曲折有致,立意巧妙,耐人尋味。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學(xué)者和詩人,與龔自珍齊名,世稱“龔魏”。鴉片戰(zhàn)爭期間,他曾受林則徐囑托,編成《海國圖志》一書,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xué)習(xí)西方技藝,制造槍炮,加強海防,抵抗外國侵略,對中國近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若說起魏源與古北口的淵源,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詩文逸事。
道光二年(1822年)是清代三年一度的正科考試,魏源三入北京,一舉得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第二名。終于越過舉人關(guān),取得會試資格,在通向理想天堂的臺階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魏源自然是十分欣喜。恰在此時,直隸提督楊芳在古北口任上,其家館塾師張琦以知縣分發(fā)山東,故楊芳信邀魏源、鄧傳密二人去楊家教其子楊承注。魏源也想借此了解西北形勢,遂應(yīng)邀前往古北口,開始了在古北口的兩年。
古北口自古便以險要著稱,號稱“京師鎖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深深觸動了魏源的心扉?;诖?,魏源這個有心之人,在教讀之暇,游覽長城,訪求古代兵家遺跡,考察山川形勢及關(guān)隘險要,并積極向楊芳請教軍事。這成為他日后喜談軍事及留意西北地理形勢的開端,也正是魏源思想的重大轉(zhuǎn)折??梢哉f,正是在古北口近兩年的養(yǎng)志,最終鑄成了一代啟蒙思想名家。
魏源在古北口時,曾于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月,作《雪詩三章柬潘少白山人》五言律詩三首:
一
尋常水西山,夜半忽無色。
清響蕩高竹,前宵落殘屑。
搖搖銀?;?,峭峭玉山骨。
云際微有光,不辨雪與月。
可憐歸飛鴻,夜半猶未歇。
二
空山寂無聲,聲在白云遠。
積雪滿前溪,但見牛羊返。
蘆深雁宿沙,水洄魚上筧。
遙憐遠征人,沖寒陟云 。
三
聞聲疑雨聲,對影如月影。
推篷恍失望,一雪四山靜。
頗憶莫厘峰,有玉三萬頃。
遙憐梅下僧,凍煞白云冷。
何況沿溪茅,炊煙晨未影。
據(jù)故宮所藏各地督撫將軍等關(guān)于雨雪糧價奏報,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月二十日前后,華北、華中等地普遍降雪,降雪面積之大,可謂空前,尤以河北省為最,自二三寸不等。
由于許多地方長期干旱,這次大雪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正在冬至日(十月二十一日),對于大小麥等作物的生長極為有利。道光帝接到奏報后,曾加朱批云:“十九日京中亦得雪三寸有余,朕曷勝感幸。今覽卿等奏,彌深欣慰也?!庇峙疲骸靶牢坑[之。”
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直隸提督楊芳奏:“竊古北口邊內(nèi)外,于本月十九日卯時起,日瑞雪輕霏,平地積雪厚三寸,沾此祥瑞,豐年有兆,屋歡騰,濃陰廣布,遠近自然一律均沾?!?/p>
時魏源正在楊芳幕中,其喜悅之情自不在話下,于是欣然提筆,寫下吟詠雪中名關(guān)的優(yōu)美詩篇。其詩,字字珠璣,綴在了古北口史冊當中。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魏源在離開古北口20多年后,曾寫有一詩,詩云:“讀史籌邊二十年,撐胸影子是山川。夢回漢使旄頭外,心在秦時明月先?!弊屑毱肺对撛?,即可體會到早在20年前,魏源在古北口時,即開始研究古今邊疆防務(wù)和西北地理。當時支撐魏源心胸、滋養(yǎng)其志向的,是古北口的山川險隘,以至于20年后他仍念念不忘。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在古北口的兩年,魏源“心系天下”的情懷始終未泯。游古北口山水在很大程度上有開闊視野、開放思想的作用,滲透著一種近代意識,他借山水地理闡發(fā)改革宏圖,完全是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