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玲 楊 宇
1)河海大學期刊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西康路1號 2100982)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佛城西路8號 211100
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我國陸續(xù)制定了文化強國、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政策。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應當肩負起向世界展示中國發(fā)展成就、提高中國在國際學術界話語權、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光榮使命。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解決好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搭建廣闊的思想、方法交流平臺,增強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提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整體形象,不僅要具備一流的學術研究隊伍,還需要有代表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界發(fā)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強音[1]。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承載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最重要、最充足,也是最具時效性的載體之一,承擔著促進國際學術跨國對話的使命[2]。實施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出去”戰(zhàn)略能夠快速傳播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在加強我國學術話語權、提升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學者們關于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方法的研究。錢俊龍等[3]采用國際化顯示度指標,結合綜合評價排序方法測評了學術期刊國際化水平;聶珍釗等[4]認為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科學引文索引(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三大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收錄的期刊數量是評價一個國家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準。(2)學術期刊國際化現狀分析。趙俊等[5]認為高校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存在影響力低、發(fā)表周期長、管理水平低等問題;王北陽[6]指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整體綜合素質不高,期刊發(fā)展偏離國際化導向,且存在語言壁壘。(3)學術期刊國際化策略分析。王豐年[7]提出應當從拓寬稿源、提高學術水準、審稿程序和期刊編號的國際化、設立網絡優(yōu)先出版、強化學術期刊市場意識等角度推進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化;范愛紅等[8]認為英文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傳播中發(fā)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綜上所述,少有學者針對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尤其是其國際化環(huán)境單獨進行研究。本文運用管理學中的環(huán)境分析工具PEST,從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4個層面明確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所處的宏觀環(huán)境以及變化趨勢,指導學術期刊在準確把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前景的前提下趨利避害,有針對性地制定國際化策略,為推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進程提供戰(zhàn)略決策依據。
PEST分析法是掃描分析總體環(huán)境因素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中P、E、S、T分別代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環(huán)境因素。該方法可以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研究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通過對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4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現階段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所處的宏觀環(huán)境,因時制宜地提出促進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進程的政策建議。
1.1.1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出訪中亞、東南亞國家期間,相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倡議,簡稱“一帶一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自東向西延伸,既是連接我國與歐亞大陸的商品貿易通道,也是我國文化與外界融合交流、互通有無的重要渠道。新時期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繼承與弘揚,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并重的“雙核戰(zhàn)略”,對于引領我國新時代的開放合作具有深遠意義。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無論是在經濟、文化還是社會方面,我國對外交流都進入了持續(xù)高速發(fā)展階段,這給我國文化產業(yè)進一步“走出去”提供了全新契機[9]。第四屆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高端論壇于2017年8月17日發(fā)出的《“一帶一路”學術出版合作倡議》也提出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術出版合作,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成果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重要倡議,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引擎,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提供了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
1.1.2 國家“文化強國”戰(zhàn)略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到十八大將“文化強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再到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建設在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不斷攀升。在這樣的國家背景下,我國學術出版正面臨著發(fā)展的絕佳時機,推動學術出版的發(fā)展已經被列入新聞出版業(yè)的“十三五”規(guī)劃中。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承載著眾多優(yōu)秀的學術與思想精品,蘊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在踐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實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樹立“文化自信”,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進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將更多的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術成果推向國際學術舞臺,進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學術話語權,已經成為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出版人的重要使命與擔當。
1.1.3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相關支持政策
21世紀初至今,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與引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fā)展與國際化的政策,例如出版“走出去”戰(zhàn)略、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等。教育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主管主辦單位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走出去”的政策與實施方案。高校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承擔著光榮而重大的使命。2003—2004年,為更好地發(fā)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的作用,大力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fā)展,教育部陸續(xù)啟動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以及“名欄工程”建設,歷經10余年的推進,目前已經有3批名刊、2批名欄陸續(xù)入選。經過多年建設,這些原來就具備一定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已經基本實現“名刊工程”方案確定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目標,使得“名刊”“名欄”期刊在提高自身學術質量、打造期刊品牌的同時,也推動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學術期刊的蓬勃發(fā)展。201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為帶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出去”營造了良好氛圍。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學術期刊開始在國際學術界發(fā)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聲音,帶動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整體提升。此外,2008年9月,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系統(tǒng)中堅力量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已經印發(fā)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名刊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旨在從期刊管理、學術質量、評價機制以及資金支持等角度加快中國社會科學院期刊“走出去”的步伐,以實現期刊國際化目標。
以上一系列支持政策充分反映了相關部門對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重視與支持,從而推動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學術質量的整體提升,增強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整體實力,從而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1 經濟實力與國際貿易往來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為74.4萬億元,并且以6.7%的增長速度重返世界第一的寶座。經濟實力的增強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鞏固與提高,國際話語權也因此而增強。擁有雄厚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的國家,其文化也必然會受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推崇?!笆濉币?guī)劃強調要堅持協(xié)調發(fā)展的原則,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會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因此,在我國“硬實力”增強的基礎與前提下,“軟實力”的培育與發(fā)展也必將成為國家下一階段的建設重點。
此外,經濟全球化浪潮已經促使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貿易聯系。在打開國外經濟市場的同時,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激發(fā)了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文化的意愿與興趣,進而打開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市場,拓展了期刊“走出去”的范圍。
1.2.2 國家財政支持力度
從論文發(fā)表數量、科研人員數量等方面分析,我國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大國,但學術思想水平以及國際學術話語權則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等明顯不匹配。有學者指出,這與我國國家財政對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夠、投入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緊密相關[10]。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財政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總量偏少,投入占比不高(表1)。無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聯合會,還是高校主辦的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都普遍存在著辦刊經費短缺、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等問題[11]。
表1 2011—2015年國家財政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情況[10]
然而,在國家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作為堅強后盾的前提條件下,政府必將在社會科學研究與期刊出版等文化產品的開發(fā)和推廣上投入更多的資金。一方面,自2012年開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開展了學術期刊資助項目,對我國約200種重點社科期刊給予每年40萬元的資助,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舉措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經費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例如2017年的資助經費為18.7億元,比2016年增長10%。國家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期刊發(fā)展領域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將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經濟保障,必將成為推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繁榮與發(fā)展的動力和增強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必備條件。
1.3.1 語言差異
通常來說,學術期刊的語言載體都是該國母語,但是隨著英語“霸權主義”的形成,越來越多國家的學術期刊都選擇了英文出版模式,并且英文學術期刊已經成為眾多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和眾多學術期刊進行國際傳播的媒介。借助英語這一廣泛應用的語言工具,一方面可以使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的學者無障礙地進行學術交流;另一方面又會導致語言所承載的一國學術成果、文化特色與自信的喪失。
對于我國而言,自然科學專業(yè)術語等早已形成國際通行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并且其所搭建的語言平臺使得英語幾乎可以無國界地描述清楚一切自然科學問題[12],所以自然科學國際傳播的路徑一直比較通暢。然而,我國絕大多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以中文作為語言載體,并且一般立足于我國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實際國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英文化”的表達方式難以準確傳達其真正內涵。這些固有屬性使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難以輕易實現向“英文化”的轉變,從而難以獲得國際學術界的普遍接受,導致其在國際化的推進過程中遭遇重重阻礙。
1.3.2 文化差異
與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更強的文化特色與精神特征,這些特性決定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化的推進過程中必然會面臨比自然科學學術期刊更加復雜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俗,尤其是語言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深深地植根于每個國家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之中。
我國雖然與世界上許多國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淵源,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文化距離”,這個文化距離是阻礙我國文化產業(yè)走出去的一大障礙,它具有的天然排他性,嚴重阻礙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傳播[13]。一般而言,學術期刊的本土化特色越強,其國際影響力就越弱,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自我定位和國際化方向通常是弱化自身固有的本土文化特征[14]。而新時代下的中華文化自信和文化價值觀輸出要求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必須保留本土文化的實質與精髓,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與學術研究成果的關注和認同,這就使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國際化進程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8]。
1.3.3 國際文化與學術交流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文化交流、交融與交鋒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15]。有學者指出,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大致可以分為3個層次與渠道,即政府間的交流、學者間的交流以及大眾間的交流。在這三者之中,意義最重大的是學者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帶有較強的學術性,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雖然參與主體較少,但是卻能夠直擊文化根底,觸及彼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等,影響較為深遠。在這樣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國政府以及學術機構都在致力于通過舉辦或者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開發(fā)國際研究合作項目等一系列形式搭建世界人文社會科學交流平臺,促進文化交流以及優(yōu)勢學術資源的有效聚集和優(yōu)勢互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提供了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文化交流與學術合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與鞏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來自全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92家出版商、學術機構以及專業(yè)團體組建了“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為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和出版合作搭建了平臺。該聯盟的成立使得我國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站上了一個全新的起點,全方位、寬渠道與多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1.4.1 新媒體傳播平臺的開發(fā)和利用
“互聯網+”熱潮風靡已久,依靠“互聯網+”的各種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也迅速擴大,許多信息傳播平臺應運而生,例如微信、微博、應用程序(APP)等。與傳統(tǒng)紙質期刊的傳播方式相比,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大眾傳播方式有著更為廣泛的傳播力和更為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而且此類傳播方式尤其注重與廣大用戶和讀者的互動與交流,正是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性使得用戶積極參與熱點討論,從而感知和體驗更多增值服務[16]。
互聯網作為加強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對傳統(tǒng)新聞傳播行業(yè)的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給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和快速發(fā)展帶來了重要的發(fā)展機遇,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資源和學術成果得以快速高效、大范圍地傳播與交流。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而言,最重要并且最應該關注的便是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平臺給期刊所帶來的傳播方式的改變,這或許是最具有革命性的變革[17]。未來的學術期刊出版必定是依托于網絡、基于多媒體融合——跨媒體、跨受眾、跨終端、跨渠道的超級媒體平臺[18]。
1.4.2 移動設備的普及
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電腦、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數字閱讀終端設備日益普及。相關統(tǒng)計指出,目前全球使用移動設備的用戶人數已經突破了50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個人移動設備的擁有率高達67%;其中智能手機用戶占所有移動設備用戶的55%。在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獲取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移動設備的普及改變了以紙質媒體作為唯一閱讀方式的傳統(tǒng),人們正在經歷一場從內容到形式的“閱讀革命”,這次“革命”從本質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內容、閱讀方式和閱讀理念,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數字化閱讀時代”。很少有學者再去選擇閱讀大量的紙質版學術期刊,普遍都是通過期刊數據庫、開放獲取等途徑閱讀電子版的期刊文檔[19]。數字化的閱讀模式正在逐漸替代傳統(tǒng)紙媒成為期刊閱讀方式的“新常態(tài)”。
1.4.3 數字化出版模式
“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技術等新興技術逐漸被運用到出版行業(yè)中,數字化出版技術也開始與學術期刊出版密切結合。網絡化與數字化辦刊模式可以加快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在日益成熟的國外數字出版的帶動下,數字出版已經演變成一種全球化趨勢,我國學術期刊也逐漸走上了“數字化”道路。很多學術期刊已經嘗試通過自建網站、搭建自動辦公出版平臺、加入數字化出版機構、采用Trend MD跨平臺系統(tǒng)向海外網站精準推送中國論文等方式實現期刊的數字化出版模式,努力實現“傳統(tǒng)出版”向“數字出版”的過渡。但是由作者、期刊、信息服務商以及讀者構成的數字出版產業(yè)鏈還處于初級階段,還不能實現高效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產業(yè)循環(huán)?!?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yè)年度報告》指出,“十三五”是我國新聞出版業(yè)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數字出版技術與學術期刊的有機結合將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提供技術支撐,為期刊內容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有利條件。
以上各類環(huán)境因素形成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PEST分析矩陣(表2)。
表2 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環(huán)境的PEST分析
基于以上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環(huán)境4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推進其國際化進程。
充分發(fā)揮“一帶一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等政策支持優(yōu)勢,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以高校學術期刊為主力軍率先打入國際市場,擴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1)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淵源,這有助于發(fā)掘彼此文化共性,進而減少文化折扣,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出去提供捷徑;(2)“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名刊工程”等計劃推行已久,高校學報已經積累了一些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水平以及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出去的相關經驗。借助這些政策支持,加快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進程。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辦刊經費主要來自其主管主辦單位的支持,財政撥款直接支持和受基金資助的期刊所占比例較小。首先,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期刊數量少并且評定周期長;其次,教育部“名刊”“名欄”工程的資助力度也十分有限;此外,省市社科規(guī)劃辦出臺的相應資助基金也較少。因此,建議國家和各省市相關部門加大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以及學術期刊的資金投入與支持力度,在增加資金投入總量的同時,完善各項經費投入機制。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各省市要充分發(fā)揮省級社科規(guī)劃辦、出版主管部門的作用,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對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資助,同時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的支持,為期刊提升質量、進行數字化與國際化轉型提供充足的資金基礎。
推出一批高質量的英文版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以此作為期刊國際化的排頭兵。雖說“英文化”與“國際化”并不能劃等號,但是毋庸置疑,期刊“英文化”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出去初期的必經之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語言與文化障礙。被《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6)》評選為國際影響力排名前5%的235種學術期刊中,有126種是英文期刊,占總數的53.62%,并且人文社會科學類排名前兩位的期刊均為英文期刊,因此可以推斷,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英文化”在其國際化進程中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英文化”及對SSCI的盲目吹捧的實質是對西方期刊評價規(guī)則與學術標準全盤接受與盲目追隨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中國學術、文化自信,不利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期刊領域樹立話語權。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堅守學術自信,明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中心地位,建設基于中文學術期刊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期刊評價體系與學術檢索系統(tǒng),只有這樣才可以擺脫對西方規(guī)則的依賴與盲從。
文化輸出必須重視國際傳播與經營戰(zhàn)略。要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服務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角度出發(fā),謀求數字化傳播時代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改革共識[20]。在信息化時代,學術期刊應當順應時代潮流,依托數字出版技術,發(fā)展網絡辦刊模式,逐步形成紙質期刊與網絡期刊齊頭并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而拓寬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傳播的渠道與范圍。還可以積極嘗試發(fā)展學術期刊移動閱讀模式,采用移動終端出版與全媒體傳播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獨立的APP以實現學術期刊內容在移動設備上的傳播;嘗試建立集網站、微博、微信于一體的多媒體同步出版與傳播模式,實現紙質期刊、網絡期刊、APP、微博、微信等全媒體融合發(fā)展,擴大期刊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新形勢下,推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進程不僅能夠為國內外學術成果交流提供平臺,更能夠發(fā)揮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重要作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是一項系統(tǒng)而全面的工程,需要政府、學者以及期刊出版從業(yè)人員等共同努力,要在充分了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宏觀環(huán)境以及發(fā)展前景的基礎上,制定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策略。同時還必須注意在積極實現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切忌喪失學術自信,要充分掌握學術研究與辦刊自主性,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打造出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國際學術競爭力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黨的十九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號召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應當充分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機遇,全面推進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進程。
[1] 肖宏. 關于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的思考[J]. 編輯之友,2012(10):41-44.
[2] 王嘉軍. 人文類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探索[J]. 編輯學刊,2014(5):15-19.
[3] 錢俊龍,熊櫻菲,潘小論,等. 上海市學術期刊國際化、市場化和產業(yè)化調查與探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13-717.
[4] 聶珍釗,石挺,杜娟.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狀況分析[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1-9.
[5] 趙俊,余琨,陳燦華. 中國高校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現狀與策略[J]. 編輯之友,2012(10):45-47.
[6] 王北陽. 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現狀及問題分析[J]. 編輯之友,2014(3):42-44.
[7] 王豐年. 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問題和對策[J]. 科技與出版,2012(5):43-45.
[8] 范愛紅,梅潔,肖宏,等. 中國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 科技與出版,2017(6):86-91.
[9] 胡鞍鋼,馬英鈞,高宇寧. “一帶一路”: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創(chuàng)造全球性開放紅利[J].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4):1-5.
[10] 唐思慧,劉友華. 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機制的完善——基于2011—2015年數據樣本分析[J]. 江西社會科學,2017,37(8):251-256.
[11] 張耀銘. 中國社科學術期刊的困境與出路[J]. 現代出版,2011(5):5-14.
[12] 朱劍. 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個兩難選擇[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70-89.
[13] 代魁.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J]. 現代管理科學,2017(10):69-71.
[14] 劉筱敏,馬娜. 中、日、法、德四國科技期刊論文及影響力特征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9-1503.
[15] 聶震寧. “文化走出去”:出版人的責任和使命[J]. 出版廣角,2016(23):21-22.
[16] 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等. 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 編輯學報,2016,28(1):11-14.
[17] 朱劍. 學術評價、學術期刊與學術國際化——對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熱潮的冷思考[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4(5):126-137.
[18] 徐楓,郭沁. 傳統(tǒng)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做最好的線上傳播[J]. 澳門理工學報,2013(1):110-121.
[19] 王廣.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應對之策[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70(5):103-110.
[20] 李頻. 數字時代社科學術期刊改革路徑的思考[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51(4):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