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玉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新型軍事領導制度,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艱辛探索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之源、之本、之基。它萌芽于大革命,形成于土地革命,成熟于抗日戰(zhàn)爭,發(fā)展于解放戰(zhàn)爭。
在大革命中萌芽
1922年9月,陳獨秀在《向導》第2期發(fā)表《造國論》,倡議“組織真正的國民軍”。所謂“真正的國民軍”,就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軍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提出建軍的奮斗目標。通過什么方式來創(chuàng)建,又通過什么制度來保證這支軍隊的性質呢?從當時的情況看,中國共產黨對于建軍處于“三無”狀態(tài):無專門人才,無專業(yè)經驗,無經費保障。獨立建軍談何容易!與掌握軍隊、具有豐富戰(zhàn)爭經驗、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的國民黨合作,從建軍中學習建軍,無疑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軍事領導制度的最佳途徑,也是一條捷徑。屢遭挫折的孫中山,也迫切希望得到新生的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在蘇聯與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
國共合作首先在軍事領域結出了豐碩果實。在共產國際、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創(chuàng)辦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在這支有中共親自參與創(chuàng)建的被稱為“黨軍”新型革命軍隊中,建立了新式的軍事領導制度,主要包括黨代表制度、政治部制度和黨部制度。
第一、黨代表制度。在黃埔軍校,孫中山親自擔任軍??偫恚Y介石擔任校長。孫中山特命廖仲愷為駐校黨代表,負責監(jiān)督工作,軍校的一切命令必須有黨代表的簽署。1925年4月13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正式建立“黨軍”?!胺曹婈犚慌e一動,都受黨代表的指導與監(jiān)督。換句話說,就是受黨的指導與監(jiān)督,是完全黨化的軍隊?!眹顸h借鑒蘇俄紅軍的經驗,在軍、師、團、營、連各級設立黨代表(連一級有的稱為政治指導員)代表黨執(zhí)行對部隊的管理和統帥。國民黨通過黨代表與軍事主官并行的“黨政雙軌制”,將軍權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保證國民黨對軍隊的領導。
第二、政治部制度。起源于黃埔軍校,是國民革命軍中執(zhí)行政治工作并受“黨的指導,根據黨的主義、政策去訓練士兵和民眾的特設機構”。國民黨員戴季陶為黃埔軍校政治部第一任主任,后由邵元沖代理。戴季陶、邵元沖擔負著黨務、政務工作,對軍校政治部工作不常過問,政治部形同虛設。廖仲愷提出希望中共方面能推薦一位適當人選接任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中共廣東區(qū)委經過認真考慮,決定派周恩來去接任這一職務,并同時兼任中共廣東區(qū)委軍事部長。邵力子、卜士奇、包惠僧、熊雄先后擔任或代理過軍校政治部主任。在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政治部機構不斷完善,編設了總務、宣傳、黨務3個科和編譯委員會、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官等,并按組織編制明確分工,軍校政治部工作才真正開展起來。1925年8月國民政府改編國民革命軍后,在其8個軍的軍、師兩級也都設立了政治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了政治訓練部,后改組為國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總政治部下設宣傳、組織、訓練、黨務等科及各項特種委員會。團以下則設立政治指導員,職權與同級軍官相同。
第三、黨部制度。黃埔軍校、國民革命軍均設立了公開的國民黨黨部,屬國民黨中央領導,下設區(qū)黨部和區(qū)分部。1924年7月6日,成立黃埔軍校特別黨部,蔣介石等5人被選為執(zhí)監(jiān)委。各部處設有黨小組,平均每組約14人,黨小組長負責監(jiān)控學員的思想和行為,檢查他們的閱讀材料。國民革命軍在連、團、師、軍設立黨部,旅、營級不設黨部。團以上黨部設執(zhí)行委員會,執(zhí)委9人,候補執(zhí)委3人,分管宣傳、組織和財務等,設監(jiān)委若干。連設隊黨部,只有執(zhí)行委員會,執(zhí)委3人,候補2人,不設監(jiān)委。排、班不設黨部,只設黨小組,設正副組長各1人。黨部在黨員中間開展教育活動,并以黨紀約束黨員。
黨代表、政治部、黨部三位一體。其中,黨代表是核心,代表國民黨對軍隊的領導,領導政治部的工作;政治部負責實施思想政治工作;黨部直屬于黨代表,負責對黨員的教育與監(jiān)督。國民黨通過這一制度掌握了不同于軍閥獨裁的新式軍隊,這支軍隊具有進步的革命精神、高昂的士氣,在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中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正是依靠這支軍隊,國民黨取得了北伐戰(zhàn)爭的巨大勝利,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性大黨。
中國共產黨把最優(yōu)秀的黨員及團員派到國民黨的各類軍事院校及部隊工作或者學習。1927年初,在黃埔軍校、國民黨其他軍校以及軍隊中的共產黨員達到1500多人。共產黨人還擔負起軍隊中政治工作的重要責任。國民革命軍中的黨代表一職,大多由共產黨人擔任,如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中,9個黨代表中共產黨人占了6個。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后又擔任了東征部隊的政治部主任。在國民革命軍的其他部隊中,政治部主任大多由共產黨人擔任。1926年國民革命軍舉行北伐的時候,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軍黨代表分別為:繆斌、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李朗如、林伯渠、黃紹竑和劉文島。其中郭沫若、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泊渠都是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各級黨部中,中共黨員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黃埔軍校第一屆特別黨部5名執(zhí)行委員中,中共黨員就有3人。還有極少量的共產黨員擔任了主官,如盧德銘任武漢政府警衛(wèi)團團長、史可軒任中山軍事政治學校校長、徐向前和郭化若擔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兵大隊隊長和炮兵隊隊長。
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軍隊中建立了自己的秘密組織,開始探索建立軍事領導制度。周恩來在黃埔軍校秘密建立中共黃埔黨部,這是中共在軍隊系統中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1926年又擴大為中共黃埔特別支部。中共還在國民革命軍的其他部隊,以及馮玉祥國民軍中建立了黨的組織。到大革命后期,凡是在黨直接掌握的軍隊中,均設有黨組織,其組織形式已發(fā)展為:團——總支、營——支部、連——小組。通過這些黨組織,中共對軍隊具有一定的領導權。1924年11月,經孫中山同意,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簡稱鐵甲車隊)在廣州成立,約150人,中共黨員徐成章為隊長,廖乾吾為黨代表,周士第為副隊長。表面上鐵甲車隊屬國民政府大元帥府管轄,但所屬成員的配備與調動,都由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因此,它實際上是中共直接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1925年11月,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以鐵甲車隊為基礎,以黃埔軍校部分學員為骨干,在廣東肇慶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即葉挺獨立團)。全團共有80余名共產黨員,半數以上軍官是共產黨員。我們黨在獨立團建立了一套比較嚴密的黨組織制度,在團部建有支部,在營、連、隊建有黨小組,黨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該支部直屬中共兩廣區(qū)委領導。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得葉挺獨立團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
中共中央還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軍事領導機構。1924年,我們黨在兩廣區(qū)委設立軍事部,由周恩來擔任軍事部長。隨后,又在中共湖北區(qū)委、湖南區(qū)委、江浙區(qū)委、北方區(qū)委、豫陜區(qū)委、上海區(qū)委、重慶地委、江西地委等黨的地方領導機構中設立了軍事部或軍委或軍事特派員。1925年12月,中共中央建立中央軍事部,張國燾擔任部長。1926年底,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取代原中央軍事部,陳獨秀調周恩來擔任書記,聶榮臻任前敵委員會書記。中共通過上述措施,對創(chuàng)建軍事領導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為之后建立獨立的軍事領導制度做了重要準備。正如毛澤東所說:“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fā)展?!?/p>
在土地革命中形成
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后,為迎合美國,引進美國的軍事制度,廢除了黨軍體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孫中山革命思想,批判改造黨軍體制,吸收其合理成份,形成了特色鮮明、結構嚴謹、運行高效的軍事領導制度。
中共創(chuàng)建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新型現代軍事制度,是從南昌起義開始的。首先,成立黨的組織作為部隊的領導中樞。7月27日,周恩來從武漢經九江到達南昌,傳達了中央指示,立即組織了黨的前敵委員會,以他為書記,委員包括周恩來、李立三、彭湃、惲代英和譚平山。黨的前敵委員會是黨領導起義部隊的最高機關,起義部隊的所有組織、人員、工作都接受前敵委員會領導,這就把起義部隊的最高領導權置于黨中央及其前敵委員手中。為確保黨對起義部隊的絕對領導,在前敵委員會之下,起義部隊各級設立黨組織,形成了黨中央——前敵委員會——軍、師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這樣完整的組織體系。
其次,設立黨代表作為部隊的政治首長。在軍、師兩級設立黨代表,在團、營、連三級設立政治指導員。前委任命廖乾吾、聶榮臻、朱克靖分別擔任第十一軍、二十軍、九軍黨代表。規(guī)定黨代表與同級軍事首長同為部隊主官,除領導部隊黨的工作、政治工作外,還負有領導所屬部隊全面工作的責任。黨代表作為最高首長之一,與部隊的軍事首長互相合作,共同在黨委領導下開展工作。黨代表的設立,并沒有抹殺軍事首長的作用,相反,黨代表通過黨的各級組織以及政治工作,確保軍事首長更好地進行軍事指揮。這實際上是黨委領導下的軍政首長分工負責制的最初形式。
再次,設立政治部作為部隊政治工作的領導機關。南昌起義時,在第二方面軍設立總政治部,由郭沫若擔任主任,章伯鈞為副主任,統一領導起義部隊的政治工作。一些軍、師部隊也設立了政治部,由黨代表兼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以下,一般設組織、宣傳、黨務三科,在各級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領導下開展工作。
三灣改編是新型軍事領導制度發(fā)展史的一個里程碑。1929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余部來到江西永新三灣村,對部隊進行改編,把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一個團,下轄2個營、1個特務連、1個軍官隊、1個輜重隊、1個衛(wèi)生隊,共有700多支槍,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由陳浩擔任團長。黨組織建在連上,設立黨代表制度,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以上有黨委,全軍由前委統一領導。毛澤東通過改編,在部隊中建立了完整的黨的領導制度,形成了黨中央——前敵委員會——黨委——黨支部——黨小組這樣一個結構完備的領導體系,從而完善了誕生于南昌起義的黨對軍隊實行領導的制度。三灣改編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其新就新在創(chuàng)立了一套科學的軍事領導制度。
1929年12月底,在福建古田召開了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的決議明確規(guī)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個軍隊必須服從于無產階級思想領導,服務于人民革命斗爭和根據地建設。這個規(guī)定從根本上劃清了新型人民軍隊同一切舊式軍隊的界限。決議指出軍隊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必須全心全意地為著黨的綱領、路線和政策而奮斗,提出:“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zhí)行;在軍隊中要建立黨的領導中樞,重大問題經黨委會討論,一旦形成決議就須堅決執(zhí)行?!敝厣辏瑺I、團以上各級建立黨委,“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決議規(guī)定,紅四軍實行政治委員制,政治委員與軍事首長“在前委指導之下,平行地執(zhí)行工作”,“軍事機關的一切命令”“政治委員須副署”。古田會議以決議形式將政治機關地位作用確立下來,指出政治機關與司令機關是平行關系,確立了政治機關在紅四軍中的地位。這些規(guī)定,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形成了一套完備制度,并陸續(xù)推廣到紅軍的所有部隊。
古田會議后,紅軍中的各級黨代表陸續(xù)改稱政治委員。1930年起,營一級的政治委員改稱政治教導員或政治協理員,連一級的政治委員改稱政治指導員。
經過古田會議,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事領導制度得以確立。
20世紀30年代,王明教條主義在中共中央處于領導地位,在紅軍中推行“左”傾錯誤路線,其中在軍事領導制度上,片面模仿蘇聯紅軍軍隊領導體制,用政治委員取代黨委的集體領導。1930年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賦予政治委員絕對權力,規(guī)定:“政治委員在與同級軍事指揮員有爭持時,政治委員有停止軍事指揮員命令之權?!?931年11月,《中央蘇區(qū)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關于紅軍問題決議案》明確取消黨委領導,規(guī)定:“打破黨的包辦主義,把在紅軍中超過政治委員政治部的職權的各級黨的委員會取消?!备鶕@一精神,加強黨在紅軍中的領導作用,實則就是樹立政治委員絕對權威。1932年10月召開的寧都會議排斥毛澤東對紅軍領導權,強制推行“左”傾錯誤。此后,紅軍各部隊陸續(xù)取消黨委制,實行政治委員負責制。用政委制取代黨委制,破壞了黨的集體領導制度,違背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嚴重損害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路線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對黨和紅軍的正確領導。此后,我們黨開始逐步糾正“左”傾錯誤,恢復正確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使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向著正確方向發(fā)展。
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成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再度合作,紅軍及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為適應抗日戰(zhàn)爭的新形勢新任務,中共對軍事領導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決定成立新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作為黨對人民軍隊實施領導的最高統帥機構。隨后,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中央軍委逐步建立健全了其下設的總部辦事機構,如參謀部、總政治部、后方勤務等部門,通過這些直屬機構對全軍進行統一領導。
黨中央還建立健全了部隊的各級組織機構,形成了完整的組織體系,主要有:
第一、軍分會制度。為加強黨對前線作戰(zhàn)部隊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直屬的前方軍分會和新四軍軍分會,作為派出機構指揮前線部隊。193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下發(fā)《關于成立前方軍委分會及軍政委員會的決定》,成立領導前線八路軍的中央軍委前方分會(簡稱前方軍分會)。此時的前方軍分會只負責領導八路軍三個師的軍政委員會。隨著八路軍在華北的發(fā)展,為了適應華北的敵后抗日形勢需要,1941年4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前方軍分會改稱為華北軍分會,負責領導華北地區(qū)的人民抗日武裝。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簡稱新四軍軍分會)成立于1937年12月14日。皖南事變后,為繼續(xù)堅持獨立自主的華中敵后斗爭,中央軍委于1941年1月20日發(fā)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為加強對華中地區(qū)部隊的統一領導,將活動于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由新四軍軍部指揮。同年5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央軍委華中軍分會,領導整個華中地區(qū)的人民抗日武裝。
第二、軍政委員會制度。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下發(fā)《關于紅軍改編后黨及政治機關的組織的決定》,規(guī)定在師以上部隊以及單獨行動的部隊設立軍政委員會。同時,規(guī)范了其職責任務、人員構成以及成立軍政委員會的批準權限。決定要求:“軍政委員會是黨的秘密組織,它指導全部的軍事和政治及黨的工作,并向上級軍政委員會或中央負責。由該部之首長及其副者和政治部主任等五人組織之(其余二人由上級指定)。其名單和書記均由上級軍政委員會或中央指定與批準?!薄败娬瘑T會的組織不向下級宣布。其關于軍事政治和黨的工作的決定,分別交給軍事政治及黨的機關執(zhí)行?!笨梢姡娬瘑T會是本級部隊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對本級部隊實施全面領導的機關,是同級軍事、政治和黨的機關。8月29日,按照中央要求,在前方軍分會的領導下,八路軍的三個師分別設立了軍政委員會。“皖南事變”后,為加強整編后新四軍各師的統一集體領導,1941年4月30日,經中央軍委批準,新四軍各師設立了軍政委員會。
第三、黨務委員會制度。1937年8月1日下發(fā)的《關于紅軍改編后黨及政治機關的組織的決定》中,對組織黨務委員會的相關要求進行了明確:在師團級部隊以及總部、各師的直屬隊,經過民主的方式,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選出黨務委員會,師級黨務委員會9至11人,團級黨務委員會7至9人。在旅、營兩級設立相應負責黨的工作的組織,由旅、營兩級的軍政主要干部組成特別小組;在連隊一級由連隊黨員大會選舉5至7人,成立黨的支部委員會,下設正副支書和組織、宣傳、民運、青年等委員。同時,各級黨務委員會自行推選出一個3至5人的常務委員會,作為其工作機關。同時,決定指出各級黨務委員會:負責本級部隊中黨的工作,確保黨的絕對領導;依靠黨的組織,完成黨的任務;加強黨的干部工作;監(jiān)察和執(zhí)行黨的紀律。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政治委員和政治機關制度得到了加強與完善。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后,最初在八路軍中只成立了政訓處。在軍事斗爭中,我們黨認識到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機關制度,是確保黨對抗日武裝進行領導的重要保證,就恢復了這兩項制度。1938年頒發(fā)的《政工條例(草案)》,專門對政治委員和政治機關制度作了規(guī)定并完善了其職責。
總之,經過不懈努力,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各項制度趨于成熟。
在解放戰(zhàn)爭中發(fā)展完善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共領導下的人民武裝陸續(xù)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與發(fā)展。
為加強黨的領導,各部隊按照中央軍委指示,先后陸續(xù)恢復黨委制度。1945年5月召開的中共七大決定,按照古田會議精神,恢復軍隊中各級黨的委員會。1945年11月,晉冀魯豫局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決定在各縱隊及各旅建立黨的委員會。1946年10月,晉冀魯豫政治部頒發(fā)《黨的團委員會暫行條例草案》,規(guī)定在團級部隊成立黨委,簡稱“團委”,規(guī)定“團委是全團黨員大會或黨的代表大會閉幕后,黨的最高領導機關。其任務是實現黨員大會或代表大會決議及上級黨委決議、軍政機關指示,保證黨的正確領導的一致和團結,保證全團軍事、政治、后勤工作的正確開展和作戰(zhàn)訓練等任務的完成?!秉h中央肯定這一做法并推廣至全軍。1947年2月27日,黨中央發(fā)出《關于在軍隊中組織黨委會的指示》,要求各部隊恢復黨委制。全軍各部隊堅決落實中央指示,普遍恢復黨委制,并明確了黨委書記、委員的條件及產生方式和工作制度。
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fā)第一份黨委會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委員會條例草案》,明確規(guī)定黨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強調:“其組織形式即在軍隊中設置各級黨委員會,而以黨委員會作為對軍隊之一切領導與團結的核心?!标P于黨委會的根本組織原則,條例規(guī)定,各級黨委員會,是各部隊中黨的最高領導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關于部隊黨委與地方黨委的關系,條例要求部隊黨委尊重和接受地方黨委的領導。關于黨委會與軍政首長的關系,條例規(guī)定,“各級黨委員會所屬之軍政機關應無條件執(zhí)行黨委員會之決定指示或訓令”,同時“各級黨委員會,對各級軍政機關之首長制應予承認并鞏固之”,其“決定之執(zhí)行應通過首長制去實施”。條例規(guī)定,過去設立的各級軍政委員會、黨務委員會、團總支和營分支部,在黨委成立后均予撤銷。關于黨委會的職責、領導方針、工作制度、工作作風、工作內容、日常工作、黨支部工作等,條例都作出明確規(guī)定。
黨委制恢復后,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取得了多方面的積極效果,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把黨委制混同于首長制。一般來說,黨委書記由政治委員擔任,政治委員歷史上被視作黨在軍隊中的“全權代表”,對重大問題有“最后決定權”,在黨委討論、決策時,大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政治委員的首長角色帶進黨委會,把黨委負責制變成了首長負責制,影響了黨委的集體領導。二是把黨委會混同于行政會,事無巨細都拿到黨委會上討論,黨委代替包辦軍政機關的工作,一方面削弱了軍政首長的積極性,一方面不利于黨委集中精力解決部隊建設的重大問題。
上述問題引起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重視。1948年各大區(qū)部隊黨委和政治機關,先后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或組織工作會議,認真總結黨委制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1948年9月,毛澤東總結了全軍各部隊的經驗,為中央起草了《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
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今后從中央局至地委,從前委至旅委以及軍區(qū)(軍分會或領導小組)、政府黨組、民眾團體黨組、通訊社和報社黨組,都必須建立健全黨委會議制度,一切重要問題(當然不是無關重要的小問題或者已經會議討論解決只待執(zhí)行的問題)均須交委員會討論,由到會委員充分發(fā)表意見,做出明確決定,然后分別執(zhí)行。地委、旅委以下的黨委亦應如此。高級領導機關的部(例如宣傳部、組織部)、委(例如工委、婦委、青委)、校(例如黨校)、室(例如研究室),亦應有領導分子的集體會議。當然必須注意每次會議時間不可太長,會議次數不可太頻繁,不可沉溺于細小問題的討論,以免妨礙工作。在會議之前,對于復雜的和有分歧意見的重要問題,又須有個人商談,使委員們有思想準備,以免會議決定流于形式或不能做出決定。委員會又須分別為常委會和全體會兩種,不可混在一起。此外,還須注意,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二者不可偏廢。軍隊在作戰(zhàn)時和情況需要時,首長有臨機處置之權。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軍還完善了黨支部制度,大體上經歷了3個發(fā)展階段。
首先,規(guī)定黨支部是連隊的“戰(zhàn)斗堡壘”。 1930年冬中共中央頒發(fā)的《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中的《連支部及團委暫行條例》,1942年10月頒發(fā)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中的《連隊黨支部及總支部工作條例》,都規(guī)定,黨支部是黨在軍隊的基本單位,是連隊中的堡壘。黨支部委員會與黨員大會是“連支部的指導機關”,它的重要任務是“建立黨與紅色戰(zhàn)斗員群眾的密切聯系,并有系統的用各種方法鞏固黨在紅軍中(的)領導作用”。這一認識到1947年7月之后才有所變化。
其次,規(guī)定黨支部是連隊的“最高領導機關”。1947年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fā)《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委員會條例(草案)》,規(guī)定黨支部是“軍隊中黨的組織基礎”,“支部委員會為全連的最高領導機關”,“連長及政治指導員對支部委員會之一切決定,須負責執(zhí)行,并按時向支部委員會報告其工作之執(zhí)行程度”,還規(guī)定“連隊之一切行政任務,支部委員會應注意發(fā)揮連長、政治指導員之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避免發(fā)生對事務性之干涉”。
最后,規(guī)定黨支部是連隊的“最高機關與一切團結的核心”。1949年12月,總政治部向全軍各部隊頒發(fā)《中國人民解放軍連隊支部工作條例(草案)》,對1948年擬定的《關于支部工作的條例(草案)》進行了調整,規(guī)定:“支部是軍隊中黨的組織基礎,是連隊的最高機關與一切團結的核心,支部全體黨員大會閉會后,由支委會行使其最高領機關之職權。”在支委會內部關系上,規(guī)定:“連長、政治指導員是在上級軍政首長及支部委員會集體領導下進行工作,對支部委員會的一切決定,須認真負責執(zhí)行?!边B隊重大問題,必須由連隊支委會集體討論決定。在支委會的領導原則上,實行“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少數服從多數”。草案共包括11章,完整規(guī)定了連隊支部委員會的地位作用、任務職責、內外關系、領導制度、會議制度等,進一步完善了連隊黨支部制度。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經過28年的艱苦探索,創(chuàng)造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事領導制度,其核心理念就是黨指揮槍;主要內容包括軍隊最高領導權與指揮權制度、黨委制度、政治委員制度、政治機關制度和黨支部制度;根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的軍事領導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始終沒有動搖過。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