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武芪 韓浩章 王曉立
摘 要:近年來,北美海棠在宿遷市園林綠化中應(yīng)用廣泛,但病蟲害種類也逐年增多,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影響觀賞價值,嚴重受害植株死亡。該文總結(jié)了宿遷地區(qū)北美海棠上常見的病蟲害,并提出了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為城市園林綠化養(yǎng)護提供了技術(shù)支撐。
關(guān)鍵詞:北美海棠;病蟲害;為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8-0060-02
海棠屬于薔薇科(Rosaceae)蘋果屬(Malus)或木瓜屬(Chaenomeles)的多種植物的通稱,為落葉小喬木或喬木(灌木或小喬木),如:北美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和貼梗海棠等。20 世紀90年代,為了豐富海棠品種,同時為了育種的需求,我國開始從歐美等地陸續(xù)引進現(xiàn)代海棠品種[1]。北美海棠由于其葉、花、果均有豐富絢麗的色彩,又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在我國北方城市綠化得到推廣應(yīng)用,可用于盆景、停車場綠島、綠化帶和庭院等建筑物周邊的綠化。近些年來,隨著北美海棠在園林中的大量應(yīng)用,其病蟲害種類也不斷增加,不僅影響觀賞價值,為害嚴重還會造成植株的生長不良,甚至死亡[2]。通過幾年的實地調(diào)查和資料查閱,基本了解宿遷地區(qū)為害北美海棠的常見病蟲害的種類,現(xiàn)將主要內(nèi)容介紹如下。
1 病害
1.1 銹病 海棠銹病屬于轉(zhuǎn)主寄生性病害,可為害海棠葉片、新稍和幼果等部位。為害初期,葉片正面產(chǎn)生橙黃色、有光澤的小斑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斑擴大,中部橙黃色,邊緣淡黃色,病斑表面有橙色針尖大小的粒點——性孢子器。病害進一步發(fā)展病斑正面凹陷,小粒點變黑色,病斑背面隆起,長出灰黃色毛狀物——銹孢子器。在海棠上無再侵染。病原菌以菌絲在檜柏、側(cè)柏等柏科植物上越冬[3]。
防治方法:(1)避免檜柏等柏科植物和海棠混植;(2)3—4月份冬孢子膠化前剪除病枝,或用1~2波美度石硫合劑防治;(3)雨前,貼根海棠上用藥,0.6%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15%粉銹寧800~1000倍,貼根海棠萌芽前用1次藥,以后每隔10d用1次,連續(xù)3次;(4)8—9月份,檜柏上用藥,1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或20%粉銹寧200倍。
1.2 莖腐病 主要為害近地面的莖基部,最初出現(xiàn)暗色水漬狀小斑點,病斑擴大相連成不規(guī)則形的棕褐色大斑點,病組織收縮腐爛下陷,為害嚴重時,病株倒伏死亡。病菌為害葉片,形成暗綠色的水漬狀圓斑,為害葉柄,葉柄變?yōu)楹稚⒏癄€。高潮濕條件下,受害部位可見白色菌絲。
防治方法:(1)及時清除病葉并燒毀;(2)用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進行土壤消毒;(3)發(fā)病植株用75%百菌清800倍液或60%敵克松800倍液噴藥處理。
1.3 細菌性葉斑病 主要侵染葉片,受害初期葉片上有水漬狀、針尖大小、淡綠色小病斑,后病斑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略隆起、黑褐色、病斑周圍有淡黃色暈圈,病情嚴重時,病斑相連形成不規(guī)則大斑點,受害葉片易脫落。病菌若從維管束侵入,會引起全株枯萎。
防治方法:(1)及時剪除病枝并燒毀;(2)加強水肥管理,避免淋澆,合理施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3)用200mg/kg的農(nóng)用鏈霉素,75%百菌清600~800倍,每7~10d噴灑1次。
1.4 白粉病 該病害葉片,葉柄、莖和花上均有發(fā)生,葉片發(fā)病較嚴重。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黃色小點,后擴大成近圓形病斑,病斑上形成白色粉狀霉層。后期,病斑進一步發(fā)展并相連覆蓋大部分葉片,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使葉片提前干枯、脫落,植株生長衰弱。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3)清除病葉并銷毀;(4)用7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500~1000倍液噴霧處理,亦可用30%的粉銹唑1600倍液噴霧。
1.5 褐斑病 海棠葉片上產(chǎn)生圓形或近圓形的暗褐色病斑,病斑上有黑色小點。為害嚴重時,葉片變黃脫落,但病斑周圍仍保持綠色。
防治方法:(1)清除地面病殘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2)夏天盡量減少葉面噴水[4];(3)采用75%百菌清1000倍液或65%多菌靈1000倍液,每7d噴藥1次,連續(xù)使用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2 蟲害
2.1 蚜蟲 成若蚜聚集于海棠葉背與嫩梢處刺吸汁液,被害葉片呈不規(guī)則的卷縮、葉色變黃、嚴重時葉干枯脫落。蚜蟲排泄蜜露可誘發(fā)海棠煤污病,同時蚜蟲可傳播多種病毒,引起病毒病,是早春海棠上的主要害蟲。
防治方法:(1)清潔園林、結(jié)合管理,剪除蚜害枝條;(2)用銀灰色反光塑料薄膜避蚜或用黃色板誘蚜;(3)保護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天敵昆蟲;(4)用以下藥劑噴霧處理:70%吡蟲啉5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8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1000倍液、70%啶蟲脒4000倍液、80%敵敵畏1000~1500倍、20%殺滅菊酯2000倍、25%滅蚜威1000倍。
2.2 網(wǎng)蝽 網(wǎng)蝽一般以成若蟲聚集于葉片背面刺吸海棠汁液,為害隱蔽,可誘發(fā)煤污病。被害葉的正面產(chǎn)生褪綠斑點,背面產(chǎn)生有黏性的黃褐色粒點狀物質(zhì),葉片背面可見深褐色蟲體。1年可以發(fā)生4~5代,以6-9月為害較為普遍且嚴重。
防治方法:(1)春季,在海棠萌芽前噴2~4波美度的石硫合劑;(2)冬季樹干涂白,以減少越冬成蟲;(3)用以下藥劑防治:70%吡蟲啉5000倍液、70%啶蟲脒5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750倍液、1.8%阿維菌素1000倍液、25%氰戊菊酯1500倍液等。
2.3 刺蛾 初齡幼蟲群集啃食葉肉,葉片被害呈網(wǎng)狀;隨著蟲齡的增加受害葉片成孔洞或不規(guī)則缺刻狀,為害嚴重的情況下可將葉片啃光僅剩葉柄和主脈。
防治方法:(1)摘除有群集幼蟲的蟲葉(注意安全);(2)黑光燈誘殺成蟲;(3)保護螳螂、步甲、益鳥等天敵;(4)用以下藥劑防治: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40%樂斯本1500倍液、50%殺螟松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700倍液、25%氰戊菊酯1500倍液、1.8%阿維菌素1000倍液、40%辛硫磷300倍液等。
2.4 薊馬 薊馬以成若蟲銼吸海棠嫩葉、嫰梢、花、幼果等組織汁液,被害的嫩葉、嫩梢卷曲、變硬、慢慢枯萎;植株生長緩慢,節(jié)間縮短;幼實被害后果實硬化,嚴重時造成落果。薊馬是纓翅目害蟲總稱,體小,為害部位隱蔽,很難發(fā)覺,需認真察看。
防治方法:(1)剪去受薊馬為害的嫩梢;(2)利用薊馬趨藍色習性,可設(shè)置藍色粘板來誘殺成蟲,粘板的高度與作物持平;(3)早春,清除田間枯枝殘葉和雜草,殺死越冬若蟲或成蟲;(4)加強肥水管理,使植株健壯生長,減輕蟲害;(5)用以下藥劑防治:50%吡蚜酮1500倍液、70%啶蟲脒4000倍液、10%烯啶蟲胺1500倍液、70%吡蟲啉4000倍液等。
2.5 天牛 海棠上常見天牛有桑天牛、紅頸天牛、梨眼天牛等。成蟲咬食葉片或新枝嫩皮進行補充營養(yǎng)。幼蟲蛀食枝干木質(zhì)部到心髓,造成孔洞,樹干下有成堆蟲糞,使植株生長衰退乃致死亡。
防治方法:(1)捕殺成蟲;(2)刮除蟲卵和初孵幼蟲;(3)鉤殺幼蟲;(4)樹干涂白或纏繞草繩;(5)成蟲羽化盛期,向樹干噴20%綠色威雷300~400倍液、50%敵敵畏+40%樂果(1∶1)1000倍液,或25%西維因150~200倍液,噴灑樹冠2次,可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4];(6)用80%敵敵畏或40%樂果5~10倍液塞入蟲孔,或用磷化鋁毒簽塞入蟲孔,再用粘土封口來防治樹干中的幼蟲。
2.6 紅蜘蛛 主要為害下部老葉,成蟲或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營養(yǎng)[5],受害葉面呈白色失綠小斑點,嚴重時整株葉片呈灰白色,最終葉片大量脫落。氣候干旱、種植密度高的情況下紅蜘蛛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雜草及病株、病葉,并燒毀;(2)用15%噠螨靈1500倍液+5%噻螨酮1000倍液、20%三唑錫750倍液、20%雙甲脒1000倍液等藥劑防治。
2.7 美國白蛾 近些年來,隨著美國白蛾在宿遷地區(qū)嚴重發(fā)生,其對北美海棠的為害也極為常見。美國白蛾的幼蟲群集在海棠樹葉上吐絲結(jié)網(wǎng),網(wǎng)幕可達1m以上,幼蟲在網(wǎng)內(nèi)為害海棠葉片。1~2齡幼蟲只取食海棠葉肉,留下葉脈,葉片呈網(wǎng)狀,3齡幼蟲為害葉片成孔洞或缺刻,4齡幼蟲末取食量大增,5齡后幼蟲棄網(wǎng),分散取食。
防治方法:(1)人工剪除網(wǎng)幕或誘集下樹化蛹的幼蟲,定期集中處理;(2)利用美國白蛾性誘劑等誘殺成蟲;(3)利用蘇云金桿菌、核型多角體病毒進行生物防治;(4)低齡幼蟲期用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20%氰戊菊酯1500倍液+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
參考文獻
[1]王爽.觀賞海棠枝干輪紋病研究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16,35 (2):34-38.
[2]劉家勝.北美海棠的栽培技術(shù)與病蟲害防治[J].南方農(nóng)業(yè),2016,10(18):60-62.
[3]朱開榮,趙忠,洪艷,等.揚州市江都區(qū)海棠銹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2014(2):162-163.
[4]苑力暉,楊永花,楊振坤,等.蘭州市觀賞海棠病蟲害發(fā)生及防治[J].植物保護.2016(34):84-87.
[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nóng)業(yè)昆蟲(下冊)[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7:819.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