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潼
想起莊子,便想起蝴蝶,想起魚兒,想起清澈的目光,想起超然物外的灑脫。我想起的這一切其實都不是他,好像又都是他。
秦光濤曾說:“當生命的顏料耗盡之時,只有有意義的畫面才是圖畫,無意義的畫面仍不過是一堆顏料而已?!庇胁簧偃艘苍|疑莊子的這幅人生圖畫只是一堆顏料,但我不以為然。莊子沒有細細描摹,卻以無章法之勢畫出了最美的圖畫,風骨超出技巧,也超出人生。而這一番風骨卻像他說的那般,“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如今他夢里的蝶已經化成所有人夢里的蝶,在萬世景仰下,飛得愈加明麗動人。 其實,歷代文人大多抒發(fā)過類似莊子的感慨。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節(jié),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之悟,甚至是三毛“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的慨嘆之詞,都隱隱透出莊子的超然風范。我覺得,或多或少,熱愛自由的文人在內心深處都是向往著成為那只蝴蝶的。我們仰望星空時,頓覺自身渺小而感宇宙之博大無窮,于是將自身的得失成敗都忘于塵世,“游心于淡,合氣于漠”,只留下明白而純粹的淡然,從而順應自然,成為“達者”,將自己歸為“一”。
這里的順應自然傳遞的是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呢?這是仁者見仁之事。其實莊子在與我們侃侃而談時,就暗含了他的答案。學者方勇說:“莊子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只可能建立在大量現實經驗的基礎上。”確實如此,庖丁解牛時游刃有余,正源自庖丁長久以來的實踐。
我們時常抱怨生活給予我們的疲累和束縛,卻沒有認真思考過被束縛的原兇。用莊子的眼光看,所有的束縛都是世人為自己套上的枷鎖。我們把自己局限于皮囊之下,這具骨架也就讓人感覺沉重。如若我們跳出這種功利思維,去追求事物的本真,我們便脫離了束縛?!肚f子·秋水》中說“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時間永遠不會停止流逝,世人也永遠不會停下追尋的步伐。當現實無法改變時,重要的是我們的眼界,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我們給予自己的便是什么。莊子告訴我們,對于未來不要心存奢望和執(zhí)念,不如做好當下,享受過程本身帶來的愉悅感,對結果便能泰然處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句人盡皆知、在武俠小說中屢見不鮮的“名言”還是給了我啟發(fā)。我們與現實生活相濡以沫,而且必須適應并不完美甚至讓我們跌跌撞撞的日常生活,但是我們也可以與之相忘于江湖。自由在于選擇,哪怕身處囚籠,也可幻想著外面的多彩世界。若是你的心不受阻隔,何物能將你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