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通過綜述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與流行及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特點,簡述了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包括農業(yè)防治、選育抗病品種與化學藥劑防治。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话l(fā)生;防治
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危害葉片、葉柄莖和塊莖,是一種毀滅性病害。馬鈴薯晚疫病在多雨、氣候冷濕適于疫病發(fā)生和流行的地區(qū)和年份發(fā)生較為嚴重。目前,生產上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害的方式也有很多,類似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種薯、恰當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及藥劑防治等。
一、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與流行概述
馬鈴薯晚疫病,俗稱疫病,大流行年份對馬鈴薯的產量影響極大,一般可減少產量的40%甚至更多。其致病菌為致病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晚疫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待次年播種時,帶菌薯塊發(fā)芽后即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講行再侵染,形成發(fā)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晚疫病感病植株葉部的孢子囊也可隨雨水進入土壤,通過傷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塊莖,以菌絲體在塊莖內越冬,成為下一年的侵染源。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生、流行與當地氣候條件、品種的抗病性、生育階段以及病菌致病力的強弱有關,其中與馬鈴薯開花期前后的氣候條件關系很大。一般而言,晚疫病菌喜歡冷涼高濕的環(huán)境,一般在日暖夜涼、陰雨連綿或多露多霧,相對濕度在75%以上時,晚疫病菌容易侵入、傳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濕度低,氣溫低于10%或高于30%時,則病害發(fā)生輕。
二、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特點
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時,葉感病葉片會先在葉尖或葉緣部位產生類似水浸狀綠褐色斑點,且病斑周圍具淺綠色暈圈,當濕度增大時病斑會很快擴大,并呈褐色,有的還會產生一圈白霉,尤以葉背最為明顯;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易裂,無白霉,且擴展速度減慢。莖部或葉柄染病現褐色條斑。發(fā)病嚴重的葉片萎垂、卷縮,終致全株黑腐,一片枯焦,散發(fā)出特殊的刺鼻氣味。塊莖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塊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擴大或爛掉。尤其空氣潮濕時,感病薯塊上內部組織變褐壞死,病健組織間無明顯分界,無食用價值,土壤干燥時,呈干腐狀。
三、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概述
(1)農業(y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必須貫徹“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創(chuàng)建綠色植?!钡姆乐卫砟?,因此農業(yè)防治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比較環(huán)保的方式,生產實踐中農業(yè)防治一般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減少重茬連作概率:連作是導致突傳病原真菌積累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措施就是防止連作,也可以采取與十字花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的方式,盡量避免馬鈴薯地塊距離過近的進行種植。2、培育無病壯苗減少初侵染源: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是晚疫病菌傳播的主要方式。因此,用來育苗的土壤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并且對于種薯要進行藥劑處理,一般1kg芽塊用25%甲霜靈1g,加少量水浸沾或噴施,或者每畝用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200-250g,配成顆粒劑(含藥量1%~2%)。也可用其他殺菌劑。3、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基肥,有條件的地區(qū)要實行配方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而要增施磷、鉀肥。定植后要及時防除雜草。搞好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合理密植,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要多中耕、深中耕,植株周圍高培士,適時噴施矮壯素,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提高作物自身抗病能力。4、合理密植:根據不同品種生育期長短、結果習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雙稈整枝的每畝,栽2000株左右,單稈整枝的每畝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2)選育抗病品種。選育抗病品種防治晚疫病是耗時較長,但是卻是最完美的解決方式,避免了農業(yè)防治的費時費力與化學藥劑防治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目前推廣的較為抗病品種有:壩薯10號,抗疫1號,德友1號,同薯8號,克新4號,新芋4號,等。這些品種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較輕,各地可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與播栽期選擇適宜的品種。
結束語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是提高我縣馬鈴薯產量的重要措施。雖然目前許多藥劑及各種措施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有著較好的效果,但是晚疫病的發(fā)生仍比較嚴重,對生產實際的威脅依然很大,所以我們很有必要繼續(xù)加強對晚疫病的研究與探討,最大程度的提高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切實為我縣農戶種植馬鈴薯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
郭紅萍(1976.08-),女,漢族,山西汾西縣人,大學本科學歷,農藝師職稱,研究方向:農學。
(作者單位:山西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陽曲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