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名財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明確了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變革新的階段性特征,成為十九大報告立論的邏輯起點。黨中央作出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有著深刻的理論根據和實踐依據。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理論根據
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歸根到底的根源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闡明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為了更進一步說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辨析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讓人們明確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馬克思又提出了社會形態(tài)理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根據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第一次完整地論述了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以現實存在中的人的發(fā)展狀況為尺度,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大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性、人的全面發(fā)展三個階段,提出了“三大社會形態(tài)”理論。這兩種劃分的理論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根據社會發(fā)展程度,把人類社會描述為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為我們勾勒了人類社會如何通過矛盾運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發(fā)展歷程,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正是因為有社會形態(tài)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具有了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世界各民族和國家,特別是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各民族和國家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認清了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找到了超越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前進目標。列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俄國革命,提出可以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然后再逐步實現共產主義。以俄國十月革命為榜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許多國家和民族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共產主義旗幟的召喚下,走上了民族獨立、國家解放的道路,先后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世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得失,認識到一種社會形態(tài)有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雖然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但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階段需要經過上百年的發(fā)展才能進入更高階段。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zhàn)略部署,把初級階段細化為更小的發(fā)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則根據“三步走”總體戰(zhàn)略部署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明確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這實際上就把初級階段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時代。因此,可以說,這一判斷是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所處歷史方位時作出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這一判斷使我們認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代特點、時代任務,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治國理政時的法寶,這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超越黨派利益、集團利益,超越狹隘民族主義利益,從國家、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步,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的高度,辨明社會前進的方向,找準階段性目標,作出階段性的部署,一步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富強,一步步走向共產主義,逐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現實發(fā)展根據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設現代化強國成為我們新的目標任務,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新時代。
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已經進入世界前列。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升至世界第二后,繼續(xù)保持中高速增長。同時,我國還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第一貨物出口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居全球首位。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入了群體性突破期,在基礎研究領域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創(chuàng)成果,實現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和工程突破,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標志性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一批先進武器裝備列裝部隊,一批國防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發(fā)起和實施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倡議,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性機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這說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綜合國力已經躍居世界前列,我國已具有深度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的實力和能力,中國已成為國際秩序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世界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成功的中國,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已經成為人類解決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的有益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抓各方面、各領域的工作,都從加強黨的領導抓起,最終都落腳在強化黨的建設,通過正風、肅紀、反腐,校正了黨和國家事業(yè)前進的航向,使黨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僅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而且把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矢志不忘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發(fā)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召喚。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xù)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行為,堅決戰(zhàn)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出現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使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fā)生了新的重大變化。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說明我國社會已經發(fā)生階段性變化,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科學分析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認識,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科學論斷。經過近40年的高速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能力在許多方面已經進入世界前列,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發(fā)生根本性變化,“落后的社會生產”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變。與此同時,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已經得到較為充分的滿足,目前,人民群眾渴望的是過上高品質的美好生活?!懊篮蒙钚枰毕啾取拔镔|文化需要”,不僅需要種類更多樣化,需要層次也更高更豐富。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各地區(qū)、各領域以及每個個體的發(fā)展還不平衡,發(fā)展的水平和質量還不夠高,這些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現階段我國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如果下大力氣解決好這一矛盾,我國社會又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以來就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矛盾學說,根據當時的社會實際狀況,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黨的十九大再一次顯示了黨的這一政治能力。既然我們黨已經找準了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就一定能繼續(xù)譜寫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治理實踐根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開啟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央政治局立規(guī)矩開始,從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破題,全面從嚴治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沖破利益藩籬,從治標收手,“打虎”“拍蠅”,開始進行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制定和修訂了90多部黨內法規(guī),查處了一系列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鏟除了政治腐敗和經濟腐敗相互交織的利益集團,全面深化黨內監(jiān)督和國家監(jiān)督體制改革,解決了“燈下黑”,打通了“中梗阻”,扎緊了制度的籠子。目前,腐敗蔓延勢頭得到了遏制,反腐敗壓倒性態(tài)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fā)展,黨內政治生態(tài)已得到根本好轉,反腐敗已從治標邁向了標本兼治,中國共產黨已經找到了一條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堅持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從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方面,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守黨的初心,打擊山頭主義、宗派主義;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當前,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等現象得到根本扭轉,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和領導力顯著增強,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帶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使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隊、黨建各個領域深化改革的任務和舉措。幾年來,審議通過了360多個重大改革方案,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改革涉及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統籌加強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huán)節(jié)建設,著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廣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建立健全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極大地增強了黨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全面加強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全面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整治,使我國成為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開辟了中國特色的強軍之路,形成了軍委管總、戰(zhàn)區(qū)主戰(zhàn)、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實現了歷史性變革,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推動我軍治軍方式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外交領域一系列歷史性突破,提高了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經過這一系列改革之后,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呈現出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敢面對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超凡魄力和頑強斗爭精神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了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使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發(fā)生了深層次的、開創(chuàng)性的根本變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