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軍
近年來,隨著行政訴訟立案登記制度的實施,極大地降低了行政訴訟立案的門檻,涉及公安機關行政處罰的行政訴訟案件呈較快增長趨勢,派出所民警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稍有紕漏,可能就會面臨巨大的訴訟風險。民警只有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其作出的行政處罰才能直面司法審查的考驗。
一、派出所民警在行政處罰中面臨的訴訟風險分析
治安案件從受理、調查取證、告知到作出處罰決定、送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公安機關若違反法律規(guī)定進行處罰,一旦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訴訟的風險十分巨大。
1.違反法定程序導致的訴訟風險
一些民警在辦案中只注重案件的處理結果而忽視辦案程序對當事人進行處罰,就加大了案件的訴訟風險。如《行政處罰法》第三條規(guī)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本法規(guī)定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民警在辦案中沒有說明理由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以及超越辦案期限等程序性事項將會導致行政處罰決定不成立或無效的法律后果。
2.行政處罰決定證據不足導致的訴訟風險
按照證據裁判主義的基本要求,無證據即無事實。認定事實必須以證據為依據。沒有證據,或有證據但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民警是不能認定事實的。以某派出所辦理的一起毆打他人案件為例。2017年5月6日,閆某與趙某因地上澆水之事發(fā)生爭執(zhí)后互毆。閆某受傷后立即在醫(yī)院進行救治,經檢查面部為皮外傷,趙某案發(fā)后半武漢月才到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診斷為耳膜穿孔。對于閆某的傷情,系趙某引發(fā),證據鏈完整。而對于趙某的傷情,盡管在案證據、當事人筆錄以及證人證言都證明閆某打了趙某的耳光,但趙某的耳膜穿孔的傷情認定為閆某所致就顯得證據不足,因為趙某在案發(fā)后半個月內沒有任何就診記錄,無法排除二次傷害的可能性。某縣公安局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的規(guī)定,分別對趙某和閆某處以拘留七日,罰款五百元的處罰。后閆某不服,提起行政訴訟,本案公安機關一審敗訴,其原因就在于忽視了認定案件事實對證據的要求。
3.案件定性不準、法律適用錯誤導致的訴訟風險
治安行政案件的定性必須根據行為人的違法事實和違法的目的,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歸責原則進行認定。執(zhí)法實務中,片面地主觀歸責或客觀歸責都可能會導致案件適用法律的錯誤。2016年5月13日,何某(女)在某購物廣場購物時與店主程某(女)因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進而雙方發(fā)生肢體沖突。在何某與程某相互推搡的過程中,程某之子柴某(2001年6月20日生,學生)趕到后撕扯何某致何某仰面躺在地上昏迷。被害人何某被送往醫(yī)院后自述已經懷孕一月有余,后自行流產。2016年7月10日,某公安局以柴某毆打孕婦為由,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對柴某處以拘留十日(不執(zhí)行)罰款五百元的處罰。柴某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當地公安局一審敗訴。之所以敗訴就在于對柴某而言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歸責原則應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進行處罰,如若適用第二款則屬于法律適用錯誤。因為被害人系孕婦的客觀情形行為人無法認知,法律不能強人所難。
4.行政處罰顯失公平導致的訴訟風險
行政行為既要堅持合法原則,也要堅持合理原則。公安機關在行政處罰中要結合行為人違法的性質、情節(jié)、被害人過錯、主觀惡性、違法后果等綜合考慮,按照比例原則做到過罰相當,才能體現行政處罰行為的合理性,體現公平正義。如果輕行為重罰、重行為輕罰、同樣行為不同罰,可能就會損壞公平正義的底線,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難以接受,從而產生行政訴訟的風險。行政訴訟涉及復雜的法律程序,面臨諸多不確定的訴訟風險,公安機關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降低訴訟風險。
二、基層派出所降低行政訴訟風險的幾點建議
1.加強辦案流程控制,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辦案
公安機關在辦理案件中程序瑕疵或程序違法的風險是一種可控的風險,基層公安機關內部加強對辦案流程的優(yōu)化設計,對于因程序違法帶來的訴訟風險是可以避免的。嚴格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guī)定》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在盤問、傳喚、告知、法律文書送達、辦案期限等方面加強流程控制,重視程序的價值,就可以極大降低因程序違法或超越辦案期限導致的訴訟風險。
2.充分發(fā)揮治安調解在治安案件結案中的作用
治安調解是治安案件結案的方式之一。對于辦案實務中取證困難的案件,在事實無法查清的情況下,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調解結案不失為降低訴訟風險的一種辦法。尤其是在涉及家事糾紛的治安案件中,很多案件缺乏證人證言,尋找其他證據也十分困難,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民警借助司法所、村委會等機構的力量調解處理,就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降低訴訟風險。
3.嚴格依照證據規(guī)則作出行政處罰,證據不足或不充分的情況下應作出不予處罰的決定
對于公安機關而言,行政處罰決定具有準司法的性質。行政處罰決定與法院的審判活動具有極大的相似性。法官的裁判要建立在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如若證據不足,在刑事審判中根據疑罪從無原則應判決被告人無罪,在民事訴訟中判決則會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公安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時同樣可能面臨證據不足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五條第(二)項做出不予處罰決定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可以降低訴訟風險。
4.辦案中要有訴訟意識,及時固定證據
證據是訴訟的核心?!缎姓V訟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痹谛姓V訟中作為被告的公安機關應當遵循“先取證、后裁決”的順序原則,盡可能地保障行政處罰決定建立在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不能等到行政訴訟階段再去收集證據來證明行政行為認定事實客觀準確。辦案人員要樹立訴訟意識,在辦案過程中要盡可能全面及時地收集和固定行政處罰決定所依據的事實方面和程序方面的證據,才能降低行政訴訟中的訴訟風險。這就要求:
第一,收集證據要全面。如在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案件中,除及時獲取在場的證人證言外,當事人有醫(yī)療行為的,要對主治醫(yī)生進行調查取證,以進一步確定傷害程度,把握行為后果。
第二,收集證據要及時。在一些公共場所發(fā)生的打架斗毆案件、故意毀損財物案件,由于圍觀人員的偶合性以及證人證言本身會因時間的推移導致記憶的模糊性,如不及時取證,可能就會錯失時機,為案件處理帶來極大的被動。
第三,注重固定程序性事項的證據。在行政處罰決定中,涉及許多程序性事項,如鑒定意見告知、行政處罰告知、扣押證據、處罰決定書的送達等,民警要通過錄音、錄像或筆錄等形式及時固定證據,否則會面臨舉證不能的訴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