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執(zhí)祥
談到記敘文教學,大家馬上會想到根據(jù)記敘文的六要素進行講解,也有人會說結合課后習題學習,或者說教師出一些思考題,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些方法各有千秋。
語文教材教法中有這么一個題目,即:如何通過抓思路來教學記敘文?第一,研究結構;第二,把握線索;第三,概括主旨;第四,語言訓練;第五,讀寫結合。今天我要談的方法是:結合文章習題,圍繞三大目標完成。即:理情節(jié);品情感、悟主旨;賞語言。這方法適用于說明文、議論文的教學,這其實也是語文教學訓練的重點,因為語文教學的閱讀理解訓練就是訓練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以今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題為例,其中閱讀理解有兩種試題幾乎占據(jù)了閱讀理解總分的半壁江山,即理情節(jié)和悟主旨(第5、9、10、13題,分值是18分,兩篇現(xiàn)代文閱讀總分40分),下面以劉紹棠先生的一篇文章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課題是《本命年的回想》,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是一篇表現(xiàn)民風、民俗,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教學這篇文章時要注意幾個點,如要有單元意識、文體意識(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作家特點等。結合本單元的目標來學習語言、情感、習俗,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本文作者是劉紹棠,中國著名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家,語言質樸,學生易學易懂,加之文章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與我們鄉(xiāng)下過年習俗大同小異),學生興趣十足。
理情節(jié)
也就是讀懂文本,具體概括每段內容,梳理敘事順序,從而概括文章內容。此處結合習題三的學習內容,提示語是動詞+主題詞(賓語),也就是找年俗,如炒花生、換門神,這正是體現(xiàn)年味之處。以這種方式來讀文,學生興趣足、效果好。學生在游戲中讀完了文章,也找到了文中講的一些年俗,同時還可以補充我們這里一些與眾不同的年俗。這種方式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調動了其積極性,若是單純地帶著問題去讀文,學生則會顯得被動,感覺枯燥。
無論是哪篇文章,都是由句子和段落組成的,但是這些句子和段落在文章中具有的作用不同。一般來說,文章中主要表達的意義都是從一些比較關鍵的句子和段落表現(xiàn)出來的,為此,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課文整體層面有了較好的把握后,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句子和段落,讓其能夠從重點段落中逐漸提煉出文章所表達的主導意義,以免在學習中出現(xiàn)理解偏差的問題。
品情感、悟主旨
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情感,并思考文章寄托了哪些期盼。此處結合文后習題一、二的學習內容,“舍不得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體現(xiàn)了享受年味,學生歸納出主旨——享勞動成果,祈平安、幸福,覓親情、友情。文章中的語言隱含各種道理,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文章寫作的主要目的,教師則可引導其積極走進文本。在課文教學中,教師需將文章內容與周圍相關事物進行有效聯(lián)系,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賞語言
語文教學的基礎能力就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正是體現(xiàn)語文味之處。我認為“讀”很重要,以情促讀、讀中感悟。讀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根據(jù)時間來恰當選擇),如個體讀、集體讀、分角色讀、男女對讀、師生讀等。此處結合文后習題四的學習內容,課文中第三節(jié)是:“想當年,我小的時候,家鄉(xiāng)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增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fā)燒直到年根下?!弊x這段話的時候要注意語速是先緩后快,語調漸高,語氣略顯興奮,需找出標志性詞語——“預熱”“增溫”“紅火”“發(fā)燒”。
另外,這段話的寫作順序是邏輯順序,悟邏輯順序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難點,教師可以用提示的方式來講解(通過朗讀悟出邏輯關系和變化——“預熱”到“發(fā)燒”),還可以讀一讀文中作者喜歡的習俗,理解蘊含的意義,如有兒時回憶的句子等。同時,帶領學生學習賞析語句的題目,從技巧、內容、效果三方面來講解。最后,引導學生讀寫結合,讓學生找到文中所寫的年俗和兒時的回憶,感受濃濃的年味,再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過年時不同的年俗及感受,學生輕松應對,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以上三大目標有時是交融在一起進行學習的,不一定完全割裂開來。我認為語文教學要抓文體,例如散文文體,需體味語言、感悟生活,因為情感永遠烙在心中,給人熏陶。本課中,全文都體現(xiàn)了一個詞——“返老還童”。一堂課的教學不必面面俱到,根據(jù)單元意識和訓練點有所側重即可。教師要注意多以不同的形式與學生交流,多媒體是必要的輔助,但多媒體永遠是輔助,更多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品學,但也不能讓多媒體變成擺設和走過場,這樣反而削弱了學習效果,事倍功半。
結語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單純地表演、淺層次地閱讀這種一片歡騰、熱鬧的課好上;刻板地教技巧、悟套路的課也好教。然而兩者兼之則不容易做到,我在教學中慢慢地摸索著,逐漸向它靠攏,不求最好,但求在自身基礎上盡量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