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坤
認識生字、讀準字音一直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到了小學高年級,雖然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有些字音還是不容易掌握,特別是一些多音字,學生辨析起來較為困難,往往成了教學的難點。對于這樣一類多音字,教師在課堂上無疑是應該花點力氣來教的。前些日子,聽了幾位教師執(zhí)教《少年王冕》一課(第一課時),針對課文中的多音字,不同的教師采取了不同的教法。
【案例一】
出示句子:
1.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2.一天,正值黃梅時節(jié),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地上坐著。
教師:“悶”在表示心煩、不舒暢的時候,讀第四聲;在表示因空氣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覺時,讀第一聲。那么,同學們看看,這里的“悶”該怎么讀呢?
學生讀:“娘,我在學堂里也悶(mēn)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p>
教師:他讀得對嗎?
學生:不對。這里應該mèn,第四聲。
教師:再請你來讀一讀這句話。
(呈現(xiàn)兩個句子:①他整天悶在家里看書,哪也不去。②他說話悶聲悶氣的)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里,教師已經(jīng)關(guān)注到了多音字這一教學難點。因此,在學生讀音之前,口頭提供“悶”的不同意思及其讀音讓學生選擇。但由于教師抽象化的解說沒有引發(fā)學生的關(guān)注,沒有激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悶”的含義,將漢字的意思和讀音對應起來。因此,學生在作出選擇時,仍發(fā)生讀音錯誤的現(xiàn)象。
【案例二】
出示句子:
1.當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
2.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
3.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4.一天,正值黃梅時節(jié),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地上坐著。
教師:上面的句子中的多音字你都能讀正確嗎?第一句誰來讀?
學生讀。
教師:讀得不錯。下一句誰讀?
學生讀錯音了。
教師:想想,這地方應怎么讀?
有學生提醒讀“供”(gōng)。第二次該生讀正確了。
教師:下一句哪位同學來讀?
在這個教學案例里,教師連選項都沒有提供給學生,只是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來讀。一位學生讀錯了,再請另外的學生讀,或由教師直接告知答案。這種教法的結(jié)果就是學生的音讀對了,但不明白為什么這么讀,時間久了,依然會忘記正確的讀音。更為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在思想上形成惰性,養(yǎng)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學習上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
【案例三】
出示:
悶得慌 悶在家里 悶悶不樂 悶聲悶氣
1.在屋里呆著,不到外面去。[mēn]
2.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mèn]
3.表示聲音不響亮。[mēn]
4.心情不愉快,心煩。[mèn]
供不起 供不應求 上供 口供
1.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資、錢財給需要的人使用。[gōng]
2.把香燭等放在神佛或先輩的像前表示敬奉;供品。[gòng]
3.受審者陳述案情。[gòng]
載著母親
1.用交通工具裝運。[zài]
2. 表示“記錄”或“年”的意思。[zǎi]
教師:請同學們先根據(jù)下面的讀音提示,自己讀一讀詞語,然后和小組的同學討論一下,看上面的黑體字應該選擇哪個讀音。
學生進行集體交流。
學生:我們認為“悶得慌”“悶悶不樂”應該分別讀mèn,而“悶在家里”“悶聲悶氣”讀mēn。
學生:“供不起”“供不應求”讀gōng,“上供”“口供”這兩個詞都讀gòng。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上面的案例里,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也沒有讓學生不辨讀音就開始念,而是出示詞語的意思和相應的讀音供學生選擇,引發(fā)學生積極地思考。尤為難得的是,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成一致看法,準確地辨析了多音字,還引導學生用另外的讀音組詞,從而加深了對多音字的了解。
多音字不同的讀音表示的意思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在小學語文課本里,往往更注重不同語境中多音字的讀法。以往,許多教師對多音字的教學并沒有引起重視,備課時缺少精心的預設。很多教師習慣把問題的答案交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堂讀正確就行。可為什么讀這個音?至少有一些學生是不明白或悟得不透徹的。因此,針對一些難以掌握的多音字,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從課本的實際和學生的學情出發(fā),精心設計有關(guān)多音字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從語境、字義入手,逐步掌握多音字的讀音,在提高他們識字能力的同時,逐步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