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琴
張老師教語文差不多有半個世紀。這天上午,她先執(zhí)教《自然之道》。教程兩課時,大致有這樣
三步:
①用十分鐘朗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以“我”的口吻替換下幼龜,在朗讀中體驗,幼龜出海之險、偵察兵被救之錯、幼龜集體遭劫之悔;
③以《幼龜歷險記》為題,用課文內容寫一篇童話。
張老師指導學生由讀到演,由演到悟,由悟到寫,由寫到評,學生始終處于密集型讀寫實踐中。教學內容明快,思維含量厚重,到下課時,學生人人交出作文,且沒有難色。
聽課老師有點疑惑,便請教張老師:設計語言文字實踐活動,有何妙招?
張老師淡淡一笑:沒有妙招靈感,只有課文語言。課文中“爭先恐后、探出腦袋、欲出又止、躊躇不前、飽餐一頓”等詞語,顯然將幼龜擬人化了,于是也就有了用課文內容自編童話的思路。
看來,品讀語言文字的文采,是設計語言教學活動的思路所在。
接著,張老師執(zhí)教《錢學森》,教程仍兩課時。在帶著學生通讀課文后,教學活動漸入佳境。緊鑼密鼓地完成四項任務:
①根據(jù)課文第一節(jié),自行勾勒一幅錢學森海上遠眺的草圖;
②摘錄課文內容,結合課外資料,給畫面配寫“錢學森個人簡歷”;
③以馮·卡門教授的口吻,給錢學森寫一封勸其留美的私信;
④以錢學森的口吻給恩師寫一封表達愛國心跡的回信。
課堂上,學生們潛心于課文的內容和文字。至兩節(jié)課結束,每位學生都收獲了一幅畫面、一份科學家簡歷,為兩位名人代言寫了兩封信。
聽課老師驚異之中略帶疑惑:如何才能設計這一出又一出的閱讀教學“好戲”?
張老師笑著說,此文的表達形式,就是先描寫錢學森回國形象,再敘述錢學森回國經(jīng)歷,中間穿插了一段美國將領的狠話。順著課文表達形式,也就有了相應的教學設計。
原來,品讀課文的表達形式,是設計語言教學任務的依據(jù)。
張老師說,自己是農耕型教師,只認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鉆研語言文字就好比農民“看云識天氣”,設計教案,好比每時每刻的農活安排。
這不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