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莉
(南京工業(yè)大學 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211800)
時間管理是指在相同的時間里,通過有目的的規(guī)劃和控制來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增大產出價值的過程。有關時間管理的研究和應用是多學科、多領域共同的課題,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為管理學領域與心理學領域。目前關于時間管理的著作多為管理學領域的應用型書籍,如《時間管理的訣竅》《時間管理與個人發(fā)展》等,國內心理學界著名學者黃希庭在國外已有的時間管理量表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青少年實際制定出了《青少年時間管理量表》并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的概念。可以說黃希庭教授為國內一批學者開辟了時間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天地,研究成果層出不窮。
通過文獻檢索和分析發(fā)現,當前國內外學者對時間管理研究的人群集中在企業(yè)和高校,其中,對大學生時間管理研究成果最為豐富。但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過分依賴已有的各類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相關結論,二是針對大學生時間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建議較為寬泛,針對性不強。
問卷調查作為一種重要的數據收集方法,是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問卷調查因規(guī)范性不足得出的結論欠佳?!霸谖覈?,造成問卷調查困難的原因來自文化和體制等方面?!盵1]在大學生時間管理的文章中,能看到同一問題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印證了這一點。因此,本文選擇長時間原始數據而非問卷調查的形式來填補這一空白,并且希望能在原始積累的數據分析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探索大一新生對時間管理的把控,從多方面提出改進大學新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建議。
從高中階段步入大學生活,大一新生面對的是全新的學習方式與生活方式,從高中被安排得滴水不漏的時間分配到除正常上課外基本由自己支配時間的大學生活,時間管理對很多大一新生來說都是一個難題。能否合理進行時間管理,對大一新生具有重要意義。
以南京工業(yè)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2016級275名大一新生為被試對象。被試的男女生比例為3:20,起止時間從2016-10-10至2017-01-17。
由南京工業(yè)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學生設計出時間管理系統(tǒng),系統(tǒng)將大一新生時間管理分為9個類目:課堂學習、課外講座、早晚自習、人際交往、體育鍛煉、科技創(chuàng)新、上網游戲、內務衛(wèi)生、社團活動。每名學生以學號登錄時間管理系統(tǒng)填寫每天每項內容的時間支出,并由輔導員在每個班級指派一人組成時間管理負責人建立小組群,每天的十點和十一點登錄后臺截圖監(jiān)督班級同學進行填寫。
通過登錄后臺“導出時間管理”版塊,以班級為單位導出275名被試學生在2016~2017年度第一學期填寫總的數據,將總的數據除以每名學生所填天數得出平均值,用round函數取整得出最終的數據。將所有的有效填寫數據導出后,運用SPSS13.0進行相關分析、主成份因素分析等統(tǒng)計處理。
在275份有效數據中,平均用于課堂學習的時間為2.77小時,所用時間最長;其次,平均用于早晚自習的時間、科技創(chuàng)新、社團活動依次為1.07小時、0.44 小時、0.52 小時, 課外講座的時間最小 0.79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每天用于上網游戲的時間為0.85小時,總體上所占時間低于平均值。大一新生時間管理分配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大一新生時間管理均值分配表
從大學生時間管理與性別、生源地區(qū)、戶籍性質等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的相關分析結果來看,在課堂學習、課外講座、早晚自習等九個時間類目分配中,大一新生的課堂學習與性別因素負相關顯著;戶籍因素與課外講座時間、科技創(chuàng)新時間顯著相關;生源地區(qū)因素與課堂學習負相關顯著。如表2所示。
表2 大學生時間管理與性別、生源地區(qū)、戶籍性質等人口學的相關分析
因此,在上述相關分析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厘清以上因素和時間管理類目的具體相關關系,分別以課堂學習、課外講座時間、科技創(chuàng)新三個時間管理類目為因變量,以大一新生性別、戶籍、生源地區(qū)為自變量進行交叉分析。結果如表3~表5所示。
表3 平均每天用于課外學習的時間交叉制表 時間:小時
表4 平均每天用于課外講座的時間交叉制表 時間:小時
表5 平均每天用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時間交叉制表 時間:小時
從進一步交叉分析的結果來看,在性別因素方面,男生用于課堂學習的時間要遠多于女生,在3個小時的節(jié)點上達到差異的高峰,當然,這與被試年紀男女比例多少有關。在戶籍類別因素中,非農業(yè)戶口的學生用于課外講座的時間總體多于農業(yè)戶口學生,說明城鎮(zhèn)戶口的學生因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對課堂之外汲取知識的其他方式表現得更為主動。在科技創(chuàng)新時間類目分配上,城鎮(zhèn)戶口的學生所用時間較農業(yè)戶口學生有較大的空間,由于城鎮(zhèn)戶口的學生從小會有更好的物質條件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因此,他們對此更感興趣、更有時間和經驗的優(yōu)勢。
從表6大一學生時間管理與是否擔任班委的相關性分析表可看出,在9類時間管理類目中,只有上網游戲與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呈顯著相關(p<0.05)。
表6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是否擔任班委、獎學金與時間管理的關系 時間:小時
對大學生是否擔任班委與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進行交叉分析,總體來看,被試大一新生每天用于上網游戲的時間較少,集中在1~2小時,這跟所在學院制定的一年級第一學期不允許帶電腦的規(guī)定有一定相關性。學生干部平均每天用于上網游戲的時間長度均少于非學生干部,在少于1~3小時之間,學生干部所花費的時間分別為非學生干部的40%、21%、20%,說明兩者之間的差異較大。如表7所示。
表7 是否擔任班委與平均每天上網游戲的時間交叉制表 時間:小時
在時間管理的分配方面,只有早晚自習類目與是否掛科相關顯著(P<0.05),內務衛(wèi)生因素與是否掛科負相關,但不顯著。大一新生是否掛科與時間管理類目的相關分析結果如表8所示。
因此,以是否掛科為因變量,以每天用于早晚自習的時間為自變量進行交叉分析,結果如表9所示。
表8 大學生是否掛科與時間管理相關性分析結果表 時間:小時
表9 是否掛科與平均每天用于早晚自習的時間交叉制表 時間:小時
表9是否掛科與平均每天用于早晚自習的時間交叉表分析結果顯示,被試大一新生第一學期是否掛科與他們用于早晚自習時間關系顯著,在1~5個小時的區(qū)間內,未掛科學生平均每天用于早晚自習的時間分別是掛科學生所用時間的2.9 倍、8.8 倍、14.5 倍、13 倍、3 倍。 二者在 3~4 小時之間的差距最大。是否掛科與每天用于課堂學習的時間未呈現顯著相關,說明在測試的這一學期內,大一新生上課狀況良好,大一新生對課堂學習態(tài)度端正。新生學習差異的影響因素在于課堂外自主學習的情況,從高中過渡到大學生活,很多大學新生遭遇大學新生適應性障礙。第一學期成績出來后,通過年級輔導員與掛科學生逐個談話了解到,在第一學期掛科的17個學生中,大多數都談到兩點:一是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心理上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導致影響了學習;二是大學與高中的學習方式有較大改變,大學階段的學習以自學為主,但很多學生未能利用好課堂外的時間,導致學習跟不上。
根據上文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生源地區(qū)對大一新生的時間管理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其中,尤其在“課外講座時間”“科技創(chuàng)新時間”兩個類目方面差異顯著,在其他幾個類目如 “課堂學習”“上網游戲”等方面差異不顯著。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的教育不平等一直是社會熱議和亟待解決的難題。雖然目前國家對農村教育高度重視并給予很多政策傾斜,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城鄉(xiāng)在教育資金的投入、科技手段和教育資源、教育實踐方面的現實鴻溝依然嚴峻。因此,雖然前文的研究與之前的研究認為農村生源的大一新生的學習適應狀況優(yōu)于城市生源大一新生的結論相似,但并不持樂觀態(tài)度,因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和衡量標準絕不是成績唯一論。具有強烈的對人類社會、國家興亡的道德感、責任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掌握現代知識的能力和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才才是大學教育的根本[2]。就這點而言,城鄉(xiāng)教育基礎鴻溝在大一新生的身上清晰可見。
各種社團組織是學生學習、模仿、掌握各種規(guī)范,鍛煉、提高參與能力,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渠道[3]。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在“每天用于上網游戲”的時間分配類目差異顯著。正是由于高校學生干部承擔著專業(yè)學習和班級社團工作的雙重任務,一方面,工作與學習之間的矛盾使得學生干部更加深刻地感到時間的緊迫并且必須為之調整個人娛樂時間,因而用在“上網游戲”上面的時間與非學生干部差異顯著;另一方面,參與社團組織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社會參與度及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和判斷力,在交往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影響自己的角色意識,進入大學后能較快地適應大學生活,使得他們更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培養(yǎng)自己科學的時間管理能力。
根據上文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來看,大一新生的課堂學習時間并無顯著差異,說明大一新生在第一學期基本能做到準時上課,無明顯的逃課現象。大學第一學期掛科率與大一新生每天用于早晚自習的時間呈顯著相關,其深層原因為大一新生適應性問題。如已有研究所發(fā)現,由于大學學習內容在數量、難度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與中學的巨大差異,一些在中學時代智力超群、學習成績優(yōu)異并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習尖子,在初入大學時出現了上課聽不懂、作業(yè)不會做,甚至考試不及格等學習嚴重不適應的現象[4]。從社會原因來看,造成大一新生適應性問題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斷層。從個體生命歷程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大一新生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適應能力等相關。
:
[1]井潤田,高遐,柳銀軍.國內問卷調查研究方法的綜述:現狀與建議[J].管理學家(學術版),2008(1):53-57+97.
[2]姚洪章.農村生源大學新生學校適應性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25):14162-14163.
[3]楊瑩.高校本科生時間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4]楊艷玲.對大學新生進行時間管理能力訓練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9):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