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河北省科學技術廳傳出好消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yōu)900(超優(yōu)千號)”再創(chuàng)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203.36公斤。
該試驗田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的河北省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該地區(qū)多年平均降水量527.8毫米,有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全年無霜期200天以上。
專家組在現場考察的基礎上,隨機抽取了3塊土地,面積分別為1.15畝、1.13畝、1.11畝,合計為3.39畝,機器脫粒后,經除雜、稱重等,最終評測結果為平均畝產1203.36公斤。
這塊試驗田此次共種植水稻102畝。專家組組長、華中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涂書新說,好的種子、好的肥料、好的管理是連續(xù)高產的基礎,2018年這里科學地增加了種植密度,從而創(chuàng)造了新的紀錄。
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下稱“超算”)500強榜單11月12日在美國達拉斯發(fā)布,美國超算“頂點”蟬聯冠軍,中國超算上榜總數仍居第一,且數量比上期進一步增加。
全球超算500強榜單每半年發(fā)布一次。本次新榜單顯示,美國能源部下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fā)的“頂點”再次登頂,其浮點運算速度從半年前的每秒12.23億億次增加到每秒14.35億億次。上期名列第三、由美能源部下屬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開發(fā)的“山脊”晉級亞軍。
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分別位列第三、四名。
從上榜的超算總數看,中國從半年前的206臺增加到227臺,占全部上榜超算總量的45%以上。
榜單還顯示,中國企業(yè)在全球十大超算制造商中占據了前三名,其中聯想以140臺名列冠軍,浪潮以84臺名列亞軍,中科曙光以57臺名列季軍。華為制造14臺,位列第八。
11月16日,在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修訂國際單位制”決議,正式更新包括國際標準質量單位“千克”在內的4項基本單位定義。新國際單位體系將于2019年5月20日世界計量日起正式生效。
新國際單位體系采用物理常數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以基本物理常數定義計量單位,可大大提高穩(wěn)定性和精確度。
其中,最受關注的“千克”定義將以量子力學中的普朗克常數為基準,其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再通過質能轉換公式算出質量。
此前近130年來,“1千克”這一質量單位由一個直徑和高度同約為39毫米的鉑銥合金圓柱體定義,即“國際千克原器”,外號為“大 K”。“大 K”原器保存在巴黎西郊一間地下儲藏室內,其質量受空氣污染和氧化等因素影響出現細微變化,已難以適應現代精密測量要求。因此科學界一直想用一種基于物理常數的定義來取代。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下稱“南古所”)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距今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fā)現一種全新的遠古植物——靜子花。從形態(tài)上看,靜子花與現在的薔薇類花朵略有相似,在分類上,它屬于被子植物中最主要的一個類群——真雙子葉植物。靜子花的發(fā)現為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增添了重要新證據。
新發(fā)現的琥珀化石完整地保留了靜子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結構特征。其花朵直徑約6毫米,有5個互相分離的萼片和花瓣。花朵中央約有10枚雄蕊和1枚雌蕊,雌蕊由3個心皮組成,底部有蜜盤,這顯示靜子花的傳粉可能與昆蟲有關。
本項研究領導者、南古所研究員王鑫介紹,靜子花的結構和形態(tài)學特征表明,它是一種典型的真雙子葉植物。此外,科研團隊比對了同類研究成果發(fā)現,距今大約1億年前后,多種類型的真雙子葉植物化石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這說明在這一時期,真雙子葉植物在全球開始繁盛,而被子植物的起源則要更早。
11月21日,《自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教授史蒂文·巴雷特研究團隊創(chuàng)造并試飛了第一架不需要任何活動部件的飛機。這架質量為2.45千克的實驗飛機不依靠任何旋轉渦輪葉片的推動,而是直接使用離子風推動,自主飛行了60米,飛行持續(xù)了12秒左右。
與典型的旋轉螺旋槳推進相比,離子推進飛機利用了所謂的離子風來推動。這架飛機使用了達40 000伏特的電壓,推進器能在兩個電極間周圍的空氣中產生離子。電極之間產生的電場將驅使離子從較小的電極移動到較大的電極上。這些離子在行進時就與空氣分子碰撞,產生離子風并驅動飛機向前。離子在兩個固定電極之間移動,而并不需要移動部件來為飛機提供動力。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種技術實現在大尺寸上的運用,那么將能夠生產出更安全、更安靜、更易于維護的未來飛機,且這種技術是清潔的,整個飛行過程由電池作為能源,可以完全不釋放燃燒后的排放物。
11月27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發(fā)布了新型探地雷達“鷹眼-A”。這是我國首個全陣列式三維體制的探地雷達,標志著我國無損探地技術完成了從“二維”到“三維”的跨越。同時該產品實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地下異常體識別領域的應用,管線智能檢測正確率超過90%。
隨著管線和路面老化,城市地下空間安全問題日益凸現,潛藏著路面塌陷、燃氣管線泄露等危險?!苞椦?A”能“透視”城市地下多材質市政管線、油氣管線信息,以及城市道路空洞、疏松、富水等土體病害信息,可以實現地下6米內三維數據的采集與存儲、厘米量級的探測間隔和毫米級大地坐標測量。
同時,該系列產品加載了人工智能處理系統(tǒng),能夠自主檢測、識別并標記多類地下異常信息,完成地下管線、道路土體病害等信息的解釋,并即時生成通用結果“報文”,可大大縮減人工數據分析工作量,提高數據解釋效率和準確度。
看起來就像一片普通家用錫紙,但卻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以及重金屬。近日,來自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的張來昌教授團隊發(fā)現了一種鐵基金屬玻璃,對處理染料工業(yè)以及礦業(yè)產生的污水帶來了無限可能性。
張來昌團隊采用高溫熱處理的方法,將金屬玻璃中原有的無序結構重新排列,從而得到一種蘊含多相金屬間化合物的晶體材料。在熱處理的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形成的晶粒會持續(xù)增大,這為電子在晶粒內部的快速轉移提供了便捷通道。而且,因為多相金屬間化合物存在著明顯的電勢差,容易在材料的內部形成無數微小的原電池,從而使電子在反應過程中自發(fā)產生轉移。在污水處理中,快速的電子轉移能使污染物有效轉化為水、二氧化碳、無機小分子等無害物。也就是說,電子轉移越快,去污效率越高。
實驗表明,使用這種鐵基金屬材料處理1噸污水成本只需15美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塊狀條帶的形式更有利于實際應用,其可循環(huán)次數在5次以上,有著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