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豪
一、學習后進生學習困難的分析及成因
學習后進生是指智力發(fā)展正常而成績欠佳的這類學生。他們之所以成為后進生,主要有以下原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對學習缺乏興趣,主動性差;學習能力弱。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之間成績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主要由學生自身的學習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內的非智力因素決定的。根據(jù)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的理論,認為只要提供合適的環(huán)境和足夠的學習時間以及適當?shù)膸椭?5%的學生能夠學好每一門功課,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學生智力上的差異不是造成后進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
二、促進后進生學習,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效率的策略
《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學習效率?!毕旅婢蛣?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主要方式提出本人的幾點體會。
1.創(chuàng)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后進生學習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對學習缺乏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時候適當?shù)匮a充一些趣味性的話題或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后進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一般認為水能滅火,很難想象物質在水中能燃燒。此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xiàn)悉尼奧運會組委會的浪漫舉動,他們讓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克雷·鄧肯攜帶潛水裝置,手擎特制的火炬在美麗的大堡礁水域完成了3分鐘水下傳遞。這是奧運史上首次進行水下火炬?zhèn)鬟f,完成了“水火相融”的壯舉。通過觀看,學生必定對物質燃燒的條件感興趣。此外在講到滅火的原理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表演一個學生很熟悉的魔術:燒不爛的手帕。教師先把手帕浸在水中,拿出來后在酒精里浸一下,然后把手帕點燃,發(fā)現(xiàn)手帕在燃燒,但是燃燒完后,發(fā)現(xiàn)手帕仍然完好無缺。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學生覺得平時深不可測的魔術竟然能用化學知識來解決,使學生對探究滅火的原理充滿興趣。
2.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集中后進生的思維。
很多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一個隱含挑戰(zhàn)性問題的故事情境能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如:學生由于受到碳單質物理性質不相同的已有知識的影響,很難接受碳單質的化學性質相似的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前創(chuàng)設一個這樣的故事情境:以前,有一個地主家中擁有一顆名貴的鉆石,他經常在眾人面前炫耀。而當時一位化學家卻對此不屑一顧,認為他的鉆石不過是一塊木炭而已?;瘜W家的話傳到地主耳中后,他們兩人打賭,最后導致化學家將地主的鉆石燒掉的結果。在講完故事后,學生就會急切地想知道鉆石到底為什么會像碳一樣可以燒掉。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從而把后進生引導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中來。
在講原子的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時,由于課堂演示實驗少,而且內容比較抽象,后進生覺得很枯燥,上課無精打采,課堂效率低下。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氣氛,課前我們可以引入這樣一個故事:互不認識的鈉原子和氯原子在校園里不期而遇,兩人都被對方的氣質所吸引,性情開朗的鈉原子就對氯原子說:“我生性活潑開朗,有一顆蕙質蘭心,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薄B仍勇牭胶缶驼f:“我滿腹經綸,事業(yè)有成,一直以來都在等待著一位愿意把心交給我和跟我一心一意過日子的人。”他們兩經過一番相互傾訴后,兩人終于互表心跡,成了一對戀人。一般的老師在學生面前都對談戀愛的問題避而不談,而老師這時在學生面前提出這一個問題必定會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在這時候就要適當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鈉原子容易失去一個電子,而氯原子卻容易得到一個電子。通過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后進生就會對本節(jié)內容充滿興趣,并自主地去探討有關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3.創(chuàng)設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增強后進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知識源于生活,同時也能創(chuàng)造生活?;瘜W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學生都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多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因此,教師把化學知識與生活有機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教學情境展示給學生時,會引起他們的共鳴。如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課前可以從死狗洞說起,內容是意大利有個被稱作“死狗洞”的山洞,人進去不會死,狗進去都會死去。后經過科學家實地考察,運用化學知識解開了這一謎底。故事提出之后,后進生在驚訝之余,就會帶著一種求知的心態(tài)進入新一輪的學習,教學效果相當好。
4.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習后進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開放性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后進生養(yǎng)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習慣,將所學的化學知識合理的應用于生活中,從而激發(fā)后進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
酸堿鹽的有關知識的考查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要求很高。這就要求學生能靈活地運用不同的途徑解決問題。例如:如何在廚房中區(qū)分氯化鈉和碳酸鈉,不同的學生回答的答案可能有不相同。又如:在講燃燒的條件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如何把火柴點燃,并讓學生到講臺演示操作。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對燃燒的條件理解得更加透徹。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思維的整合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而教學情境對這個過程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以“情境”為中心,圍繞教學展開學習,是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恰當?shù)摹扒榫场?,通過“情境”啟發(fā)學生積極地觀察、思考。以“情境”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后進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鎮(zhèn)旭日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