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戲劇化教學”是指將戲劇或劇場的技巧融入到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戲劇”的實踐、創(chuàng)新與審美功能,更要注重“文本”、“創(chuàng)作”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從閱讀具體的作家作品開始,以“創(chuàng)作”引領整體教學實踐,以此形成富有創(chuàng)見的“結論”。“戲劇”作為一種表現(xiàn)、表演以及交流的學習媒介,期望能夠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或大眾教育等領域,從而實現(xiàn)對全面和諧發(fā)展人才的塑造。
關鍵詞:戲劇化教學 文本與創(chuàng)作 實踐與運用
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影視、戲劇等藝術形式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應接不暇,學者雷蒙特·威廉姆斯將之稱為“戲劇化的社會”。當今社會,戲劇以“潤物細無聲”之勢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極大影響了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目前高校流行的一些教學理念與方法深受陳舊教學觀、藝術觀的影響,遠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特別是沿襲一成不變“傳授-接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知識的地位。高校文科課程教學模式亟待更新,有必要將“戲劇化教學”模式帶入課程教學中。所謂“戲劇化教學”,就是采用“戲劇”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旨在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有趣味、有品味、有韻味,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誠如溫妮弗列德·瓦德所言,采用“戲劇化教學”理由在于:“‘趣味就是為了它有趣!在教室的課程里,有比戲劇更有趣的嗎?”①正是因為戲劇的趣味性與豐富性,使“戲劇化教學”成為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而“戲劇化教學”踐行的基本策略,應以“戲劇理念”貫穿始終,實行“文本”與“創(chuàng)作”的兩相結合。所謂“戲劇理念”,是指注重將戲劇與劇場(包括聲音、行為、服裝、音樂、影像、燈光等)舞臺空間因素運用于課堂中,鼓勵學生運用戲劇表現(xiàn)手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所謂“文本”,即“文本細讀”,文科課堂教學或者學術研究都不可能離開對具體問題的研究,特別是不能離開對具體作家作品的閱讀與分析,并且也是以解決對具體作家與作品的理解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存在。所謂“創(chuàng)作”,可指發(fā)明、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等;也指創(chuàng)意,即一種創(chuàng)新的能力,是教學活動、戲劇表演、學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于此,“文本”與“創(chuàng)作”相結合,并形成富有創(chuàng)見的“結論”,在“戲劇理念”鏈條之貫串下,成為“戲劇化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相信能夠更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技能、全面發(fā)展的多樣性人才。
首先,從閱讀具體的作家作品開始?!拔谋炯氉x”是一種文本閱讀的方法,也是文學批評實踐中一種重要的批評策略,20世紀隨著英美新批評的出現(xiàn)而被逐漸體系化與制度化,并且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廣泛而深入的運用?!拔谋炯氉x”強調“文本內部語言語義的豐富性、復雜性,以及文本結構中各組成部分之間所形成的紛繁復雜的關系。細讀的主要特點是‘確立文本的主體性,強調文本內部的語義與結構對意義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它是一種以內部研究為特點的‘文本批評?!雹谟诖硕裕膶W研究便是從認識作家、閱讀作家的作品開始,以此理解作家的審美意識與藝術思維特點,從而更深入理解作家作品的內在意韻,它是屬于典型的內部研究。從具體的作家作品出發(fā)來進行文學研究,無疑是一種相當明智的選擇。如果不從具體的作家與作品入手,那么我們的研究、表演、評論等便沒有了存在的根基,只會是一種流于事物表面的現(xiàn)象,進行一種似是而非的史實敘述與現(xiàn)象描述,對于我們的課程、研究以及理論的建構,并沒有多大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戲劇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首先要從了解作家與閱讀作家的作品開始。作家的思想觀點、藝術探索都是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只有進行深入的文本細讀,才能真正領悟作家的思想之光,體會其藝術探索的重點之所在。一位教師在講授莎士比亞的戲劇時,如果沒有閱讀《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戲劇作品,那么講起來只會是人云亦云,并沒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如果學生沒有閱讀相關的戲劇作品,那么表演或評論起來,則沒有任何內容與觀點。只有深入閱讀了莎士比亞的劇本,才能感受到其作品中美麗的詞匯、浪漫的氣質,才能體會其靈魂的激蕩、對于人性的把握;其寫人類情感之原始本能的妒忌與復仇,罪惡與贖罪,其情感的深刻只有通過文本細讀才能有所體會。筆者在三峽大學教授《外國文學》課程時,每學期末都會采取戲劇表演方式來檢驗教學成果,中文2個班及漢語國際教育1班同學在2017年秋季學期期末進行了戲劇實踐課。他們對西方文學十二部名著(即古希臘阿里斯托芬喜劇《云》;歐里庇德斯《美狄亞》、莎士比亞《哈姆萊特》、《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塞萬提斯《堂吉訶德》;莫里哀《偽君子》;博馬舍《費加羅的婚禮》;席勒《陰謀與愛情》;易卜生《玩偶之家》)進行了細致閱讀并改編,經過反復排練之后,在三峽大學演播廳進行了匯報演出。每個劇組設定的演出時間是二十分鐘,學生在進行戲劇表演之前,通過認真誦讀西方經典著作,對小說或劇本進行了改編,隨后進入排練環(huán)節(jié),最后演出效果良好,受到師生們一致好評。由此可見,戲劇演出是以閱讀文本作為基礎,如果沒有文本細讀,那么就談不上戲劇的改編,更談不上人物的動作以及情感表現(xiàn)等。因此,學生閱讀戲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本是教學的基礎,一切的觀點以及發(fā)現(xiàn),都來源于對閱讀的作家及其作品進行細讀的過程,并從自己的閱讀體驗中得出。因此,我們的課堂、表演及評論,一切都應從具體的作家作品的閱讀開始。
其次,以“創(chuàng)作”引領整體教學實踐。在此要談到“創(chuàng)作性戲劇”(也稱為“創(chuàng)造性戲劇”③)概念,“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是“以戲劇形式來從事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與活動,主要在培育兒童的成長,發(fā)掘自我資源。提供約制與合作的自由空間,發(fā)揮創(chuàng)作力,使參與者在身體、心理、情緒與口語上,均有表達的機會,自發(fā)性地學習,以為自己未來人生之所需奠定基礎的學習?!雹軣o論是對于兒童還是對于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教學都是一個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過程,教師進行的是教學的創(chuàng)新或是學術的創(chuàng)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舊有的觀念進行更新,或者尋求知識的創(chuàng)新、理念的創(chuàng)新、人格的再塑等等;對于兩者而言都具有“自發(fā)性創(chuàng)作”的意義。“戲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戲劇、劇場藝術的結構與形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與學生進行共同的“創(chuàng)作”,師生合力發(fā)揮“創(chuàng)作”的力量,如此方能生發(fā)出新的知識能量,產生快樂的學習經驗,創(chuàng)造出新的認知能力。戲劇史學家奧斯卡·布魯克特相當重視“創(chuàng)作”的理念:“創(chuàng)作(Creativity)包括了許多過去所沒有而現(xiàn)在才開始存在的事物——不論它是否為:一個觀點、一項發(fā)明、對一項問題的新解決方法、一件藝術作品、一種新的藝術程序,或將既有的程序予以新用皆屬創(chuàng)作。沒有創(chuàng)作,生活經驗將無樂趣;沒有創(chuàng)作,社會將逐漸消滅,因此,鼓勵創(chuàng)作應該是我們學校的主要目標?!雹轃o疑,“創(chuàng)作”(或可包含“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等內涵)對于教師以及學生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均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與再創(chuàng)作,從課程計劃的設置(即開篇活動、引導、規(guī)范、討論、表演、評論),直到結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都需要有新的活力、新的觀點、新的碰撞,團隊的協(xié)作、教師的引導、眾人的討論、專家的評論等等,無一不是在教學環(huán)境之下的“創(chuàng)作”活動。英國學者馬丁·艾斯林在談到荒誕派戲劇時有言:“在我們的時代,追求創(chuàng)新,追求新的方法和技巧,試驗新的表達方式,根本不是頹廢或者愚蠢地趕時髦,而是戲劇具有活力的表現(xiàn),說明戲劇了解到在新的科學技術影響下本身迅速變化的世界上,機會是無限的?!雹匏J為,如果戲劇僅僅滿足于返回過去的傳統(tǒng)和標準,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夠生存下來,特別是像戲劇這樣的最具有社會性的藝術,它最直接地回應著社會的千變萬化,它是一種最為直接的沖動地表達,對于我們時代的文化與社會的改變作出了最為激烈的回應。學者董志強亦認為:“與藝術所擔負的進行先行的道路探索的功能相應,藝術自身所追求的獨特目標就是永恒的創(chuàng)新。因為只有創(chuàng)新才可能具有‘探索的意義和價值,或者說探索首先就具體表現(xiàn)為創(chuàng)新。”⑦這里揭示了藝術所具有的“先行的探索”功能以及“永恒的創(chuàng)新”等特征。那么,“戲劇化教學”應當借鑒、繼承與發(fā)揚“戲劇”這種藝術形式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能力與魅力,在“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的理念當中,將我們的教學活動引入更為高深、豐富的境界。
三是形成具有創(chuàng)見的“結論”。在文本閱讀與創(chuàng)作實踐之后,要形成具有創(chuàng)見性的“結論”。“結論”是“戲劇化教學”活動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是總結、提升、再發(fā)展的階段,也可看作是對實踐、文本、創(chuàng)作之后的一種深度延續(xù)、發(fā)展、提升。此階段是對整個前期活動過程的回憶、分享、回饋與意見的整合,讓教師與學生能夠通過整個教學活動,產生綜合性的認知、理解以及對以往工作的肯定。“結論”的形式可兼具多樣化,也可有別于從前的創(chuàng)見。學生的“結論”可分兩部分進行:一部分是對課堂的教學與戲劇的表演所提供的心得與建議,可以呈現(xiàn)個人的意見,也可以是小組代表的建議等,他們的發(fā)言可以與他人形成討論,學生可以贊同也可提出不同觀點,教師可以作出回答或者給大家留下思考的空間。另一部分是將學生課堂實踐的圖像資料、活動總結、觀演感想等保存下來,鼓勵學生將課堂活動錄制、剪輯、播放、留存,捕捉一個個美妙、感人的瞬間,此可讓學生審視自我的表現(xiàn),也可讓藝術的魅力持久彌香。教師的“結論”也可分兩部分進行:一部分是總結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如評價學生的總體表現(xiàn)、對活動的贊揚、對活動的意見,可以繼續(xù)發(fā)揚的品質以及需要改進的策略等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我的觸動與成長等,均可在此部分進行分享。如此“結論”,師生當擁有快樂的心情、肯定的態(tài)度與踏實的感覺。另一部分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之后的延伸、反思、提升,在此基礎上可形成研究報告或者論文,以期為后來的教學活動提供可資借鑒之經驗。如通過“戲劇化教學”實施效果問卷調查進行分析,通過對運用此種教學方法的課堂進行觀察,探究此種教學方法對于高校文學課程教學的利與弊。也可深入了解西方戲劇教育的歷史及教育理念,與中國高校的教育現(xiàn)狀相結合,力圖探索出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戲劇化教學模式,改變中國高校課堂單一、沉悶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教與學的良性發(fā)展。
于此,“文本”、“創(chuàng)作”、“結論”三者作為“戲劇化教學”過程中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構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結構,并且形成良性循環(huán)關系。“文本”是一切閱讀的基礎,閱讀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思想的境界,從而進行有效地再“創(chuàng)作”,最后形成富有創(chuàng)見的“結論”,不同的“結論”又促進對于“文本”多元化地解讀。而“戲劇”之功能作為核心元素貫穿始終,發(fā)揮著良好的功效。毋庸置疑,“戲劇”作為一種表現(xiàn)、表演以及交流的學習媒介,可以進行學習、交流、服務、感受美意、表達情意與矯正治療等活動,使參與者能夠借此肯定自我、他人與群體。于此,我們堅信有趣味、有藝術、有審美、有秩序、有情境、有深度的課程更能與學生產生共鳴,堅信戲劇作品恰好帶給我們的是這樣一種生命的體驗、人性的深度與宇宙的智慧,堅信戲劇藝術帶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崇高、優(yōu)美、自由、神性、超越的審美情懷,堅信戲劇表演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人生的價值與力量并安撫著我們的內在心靈;于此,我深信“戲劇化教學”的領域將會有更為蓬勃發(fā)展、更加魅力四射的遠景!
注 釋
①Winifred Ward, Stories to Dramatize. New Orleans: Anchorage Press, 1981, p.2.
②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630頁.
③有學者這樣定義:“創(chuàng)造性戲劇是一種即席、非表演,且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其中,由一位‘領導者帶領一群團體,運用‘假裝的游戲本能,共同去想像、體驗,且反省人類的生活經驗?!鞭D引自林玫君:《創(chuàng)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第4頁.
④張曉華:《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第7頁.
⑤轉引自張曉華:《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第41頁.
⑥[英]馬丁·艾斯林:《荒誕派戲劇》,華明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2頁.
⑦董志強:《試論藝術與審美的差異》,《哲學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9頁.
本文為三峽大學2016年教學研究重點項目《“戲劇化教學”與高校文學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2016025)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杜雪琴,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西方戲劇和文學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