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海蓉,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中式早茶,系中國社交飲食習俗。早茶習俗多見于中國南方,尤其是廣東和江蘇揚州、泰州地區(qū)。其中,粵式早茶往往被視為中式早茶的代表?;浭皆绮柙从谙特S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后來出現(xiàn)了茶居,規(guī)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后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知名的老字號有陶陶居、蓮香樓等。早茶一般在凌晨5、6點開市。在粵語地區(qū),人們稱飲早茶為“嘆早茶”,但實際上人們“嘆”的并不是茶水,而是花樣繁多的各式茶點。年長者是早茶常客,年輕人也在周末或節(jié)假日相約或與家人一起去“嘆早茶”,因此也稱“禮拜茶”。
同樣,正統(tǒng)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也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人們醉心于追求藝術文化的內涵及精致生活品味。誕生于此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也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據(jù)傳英式下午茶是由一位公爵夫人安娜在1840年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時英國只有早晚兩餐。公爵夫人在下午4點左右常常會感到饑餓,就命人把茶、黃油面包和蛋糕在下午晚些時候送到她的房間里去吃。后來她開始邀請好友一起來飲茶吃點心,由此形成了新的社會風尚--茶歇。在19世紀80年代,下午茶通常會安排在起居室。下午4-5點,上層社會的女士們會穿著長裙,戴手套和帽子來品用下午茶。在當時,源自中國與印度的紅茶,在英國成了時尚、優(yōu)雅的飲品。顯貴們盡情享受下午茶的悠閑時光,聆聽鋼琴師行云流水般的彈奏……一切都是那么優(yōu)雅、閑適。著名作家Henry James曾經(jīng)這么高度贊譽英式下午茶:“There are few hours in life more agreeable than the hour dedicated to the ceremony known as afternoon tea.” 一生中沒有什么時光比下午茶更美妙的了。
2.1 茶點的差異。中式早茶是橫向展開的美食匯。一份份熱氣騰騰、制作精美的茶點小屜,整齊地擺放在小車上,進行流動售賣。
英式下午茶則是縱向發(fā)展的塔型美食匯。茶點由下而上列為三層。第一層放置的是咸味的三明治tea sandwich,如火腿、芝士等口味。第二層和第三層則擺著甜點。一般而言,第二層放有傳統(tǒng)英式點心scone司康餅。第三層的甜點多為蛋糕、冰淇淋及水果塔。
并且,中式茶點的烹調方式多是籠蒸,而英式茶點的制作則是烘焙。
此外,茶點食用講究亦不同。中式早茶講隨和,吃茶人品茶點可隨意而為,鮮有順序之要求。英式下午茶則是有章可循,按部就班,方能盡悟其中之美妙。其食用遵循由淡而重,由咸而甜的法則。先嘗嘗帶點咸味的三明治,讓味蕾慢慢品出食物的真味,再啜飲幾口芬芳四溢的紅茶。接下來是涂抹上果醬或奶油的英式松餅,讓些許的甜味在口腔中慢慢散發(fā),最后才是甜膩厚實的水果塔。
2.2 著裝禮儀之異同。中式早茶源于市井,作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反映的是市民生活的平和,因而對著裝并無特殊的要求。相反,英式下午茶則完全不同。作為一種貴族風尚的產物,英式下午茶處處強調格調,體現(xiàn)貴族文化之優(yōu)雅。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
2.3 品茶禮儀之異同。時至今日,粵式早茶中茶水已經(jīng)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fā)精致多樣。吃中式早茶,若茶壺里面沒水時開蓋以示需要續(xù)水;別人替自己倒茶時習慣以右手食指與中指微屈叩擊桌面以表謝意;喝完早茶就會向服務員喊"埋單"。英式下午茶中,“茶”是絕對的主角。專用下午茶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幾種。一般都是直接沖泡茶葉,再用茶漏過濾掉茶渣才能倒入杯中飲用。紅茶與牛奶的組合會在口中留下淡淡的香甜。這里要注意喝奶茶的正確姿勢:茶匙不要碰到茶杯,攪完以后也不要把茶匙留在茶杯里。攪動的動作是前后攪動,而不是在杯子里轉圈。
茶文化不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絢麗奪目,而且折射出了中英之間的經(jīng)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據(jù)記載,中國茶葉是17世紀開始傳入英國的。由于運費昂貴,加上重稅,最高時竟達逐19%,因此只有那些富貴階層才能享用得起茶葉的,喝茶便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能夠用中國茶招待賓客,成為炫富的最佳形態(tài)。
為了謀求茶葉貿易中的巨額利潤,英國東印度公司不惜盜運中國茶籽,雇傭中國茶工在印度、斯里蘭卡進行種植,從而達到了壟斷世界茶葉貿易的目的。到18世紀下半葉,英政府終于將茶葉稅降到12.5%,從而結束了茶葉只是貴族富豪享受的歷史。因而,茶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反映了經(jīng)濟形態(tài)上的競爭。
上百年來粵式早茶長盛不衰,這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興盛是分不開的。在廣東,早茶時分可以暢通生意、交換信息,也可以以茶會友、談天說地。生意人把茶樓當作商談重地,普通人則在此緩解壓力。時至今日,粵式早茶早已漂洋過海,綻放于世界的許多角落。無論是英國倫敦,還是曼徹斯特;無論是美國還是澳洲,以粵式早茶為代表的中式早茶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的美食愛好者。人們趨之若鷺,在品味美食的同時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綿長和絢麗。
中式茶文化對于英國的影響還體現(xiàn)于語言層面,如英語“dim sum”即來自粵語“點心”一詞。又如,“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 na”。這個習語表示的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去做某事。如前所述,在英國,茶葉曾是富貴階層的專利,象征財富和地位。那么某人若以全中國的茶為條件讓你做某事,那誘惑一定是巨大的??赡闳阅軋猿衷瓌t,抵制誘惑,的確很值得稱贊了……
隨著國際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強,中英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互動必將更上一層樓。茶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載體,有利于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茶文化跨越國界,在互通有無中豐富、繁榮世界文化。世界的和諧共處是我們共同的期盼,世界的共同繁榮也是我們相同的心愿!希望“共創(chuàng)、開放、包容,共同促進、和平發(fā)展”的理念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人民論壇》2011 A12。
[2]李曉婧:《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 從物質、精神和語言方面》,《中國學術出版》2016年 第 7 期。
[3]黃學周:《英式下午茶文化淺析》,《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4]馬曉莉:《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