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同事姚姐自從爸爸離開這個世界,每天中午就雷打不動要回娘家送飯。她媽媽當(dāng)時86歲,獨自住在距離單位兩站地鐵的一個老小區(qū)。媽媽堅持獨立生活,不想請住家保姆的理由是:怕一歇下來,真變成了老廢物。
姚姐執(zhí)意送一頓飯,是想減輕歲月累積在媽媽骨縫里的勞乏感。姚姐來回40分鐘,單位午休只有一個半小時。這意味著,她要養(yǎng)成秋風(fēng)掃落葉般的吃飯速度。
姚姐后來對我坦白,一開始,頂著大西北風(fēng),或冒著大雨走上送飯路途時,她充滿悲壯感。她一路腦補小時候,在發(fā)電廠職工幼兒園里的往事。幼兒園午休時,媽媽經(jīng)常會來敲她身旁那扇窗,敲得很輕很輕,像一只鳥在啄樹干。她薄薄的睡眠馬上震裂了一條縫。
她悄沒聲兒地下了小床,悄沒聲兒地趿拉著鞋,去外面找媽媽,心頭有歡脫的雀子振翅欲飛。媽媽掏出一個最小號的鋁制飯盒,里面是幾根肉絲,或者一塊油煎帶魚,或者一個外表焦黃的虎皮蛋。那是媽媽僅有的葷菜。媽媽一路從食堂小跑過來,就是為了把美味喂到她嘴里。物質(zhì)極不富裕的時代,她瘦削的小臉一日日地滋潤飽滿起來。
姚姐說,是到了反哺媽媽的時候了。她自學(xué)過一點營養(yǎng)學(xué),知道家族中高壽的女性后來突然身體每況愈下,或跌了一跤就臥床不起,罪魁禍首都是肌肉、骨質(zhì)日益疏松,這與老人的飲食過于素淡有關(guān)。她不想讓媽媽也走這條路。
那么,媽媽吃飯時,她在做啥?
姚姐笑了:想幫她干點重活,比如把紗窗卸下來清洗一遍。但媽媽都不讓,她拉著我的手,要對面坐下,喝茶,吃點心,陪她吃飯。媽媽撒嬌說:如果你沒來,我就是玫瑰大頭菜配稀粥也吃不下去;如果你來了,我是一整只蹄髈也吃得下了。
姚姐被逗樂了。她今年53歲,媽媽整整90歲了,還能聽到媽媽像少女一樣撒嬌,是多么幸運。多少不相干的人批評過姚媽的任性:一頓中飯,不能請個鐘點工燒嗎?不能去社區(qū)的老人助餐點嗎?再不然,讓女兒下單送個外賣呀!
姚姐回答說,媽媽需要陪伴。下班后的時間,我給了老公和兒女,就不能抽一點空來關(guān)照老媽?
何況這半小時,也是媽媽“講評書”的定點時間。媽媽訂閱《參考消息》已經(jīng)40年,對國際時事十分了然;兩年多前又學(xué)會了用微信,關(guān)注了幾個有趣的公眾號。她最喜歡那位講金庸、講水滸、講唐詩的六神磊磊。六神磊磊一推送新文章,午飯桌上就多了新談資。媽媽的口頭禪是:“這個花露水小伙子文章好得唻,你一定要看看?!?/p>
至于生活上的各種力不從心,媽媽也以說書一般的口吻自我調(diào)侃。比如她忘了收回洗曬的棉鞋,等想起來時,棉鞋里積滿了塵土、落葉,還有麻雀在鞋殼子上跳來跳去。媽媽會說:“不如干脆在棉鞋里放些谷糧,搞成個避寒鳥窩?!?/p>
姚姐笑了,她突然意識到,爸爸去世后的這4年她可不完全是在付出。媽媽,也以她人生暮年的廣聞博見,以她走到人生邊上的達觀,鼓舞著逐漸遠離盛年的女兒。
姚姐竟然因此平順安寧地度過了更年期,沒有一絲煩躁。
編輯? 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