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新
摘 要:在電工教學過程中,一些復雜問題,如理論性很強的概念和不易觀察的實驗現象,給中職學校教師的“教”增添不少困難,也給學生的“學”也帶來了很大難度。為此文章列舉兩個案例來探討如何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設計實驗;自感現象;由繁變簡;電位梯形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06
案例1:自感現象。
高等教育出版社《電工技術》第2版第31頁“圖2-15自感現象實驗電路”及分析對此做出了解釋。
筆者按照教材圖2-15做實驗,并沒有觀察到教材中所說的“燈泡不但不會立即熄滅,而是突然亮一下再熄滅”這一現象(視覺暫留造成的)。為此,筆者根據教材圖2-15重新設計如下實驗,如下圖1所示。
相關參數:電池電動勢E=3V,開關K為微動開關,線圈L選用日光燈鎮(zhèn)流器(電感系數L約0.8H,直流電阻R約50Ω)。根據理論分析,開關K斷開、閉合瞬間(時間大約1ms),由自感電動勢公式(e=-L—)和歐姆定律我們可以計算出線圈L(即a、b兩點)兩端會產生40V左右的瞬間電壓。
筆者曾用數字萬用表和機械萬用表交流電壓擋分別測試a、b兩端電壓,均沒有超過5V,也觀察不到這個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后得出的結論是開關K斷開、閉合時間只有1ms,萬用表靈敏度低所致。
案例2:如圖下圖2所示,忽略電源內阻,計算開關K閉合、斷開時,分別以C、B、A為零電位點時,計算其他點的電位以及兩點之間的電壓。
首先我們利用歐姆定律來分析開關K閉合時的情形。
設C點電位VC為零電位點,即VC=0V,由歐姆定律得:A點、B點電位為VA =12V,VB=8V 。以此類推,設B點電位VB為零電位點,A點、C點電位為VA=4V,VC =-8V ;設A點電位VA為零電位點,B點、C點電位為 VB =-4V, VC =-12V 。
根據以上數據如果我們畫出一個“電位梯形圖”,就可以直觀了解4點(即A、B、C、D)電位之間的關系,以及兩點之間的電壓。
A點電位最高,表示A點電位的一條水平線段畫在最上面;B點電位次之,表示B點電位的一條水平線段畫在中間;C、D兩點電位最小,表示C、D兩點電位的一條水平線段畫在最下面。如圖3所示。
從“電位梯形圖”我們不難看出:
A點電位比B點電位高,VA= VB + 4V,B點電位比C(或D點)電位高,VB=VC+8V,A點電位比C點電位高,VA=4V+8V=12V,即:UAB = 4V,UBC = 8V,UAC=12V。
我們再來看看當開關K斷開時的情形。
開關K斷開時,回路電流等于零,即I=0。根據部分歐姆定律可知 UAC=E=12V,UAB=IR1=0V,UBD=IR2=V0。
又因為UAC=VA-VC =12V,UAB=VA-VB=0V,UBD=VB-VD=V0 。
所以 VA=12V+VC ,VA=VB=VD。
由于A、B、D三點電位相同,故畫在同一條水平線段上,如圖4所示。C點接電源負極,電位最低,用最下面一條水平線段表示:
“設計實驗,加強感知;直觀教學,由繁變簡”不但能夠解決教師難教的困境,而且能夠降低對中職學校學生基礎知識較差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曾祥富,鄧朝平.電工技術(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煒燁.淺析中職電子電工教學[J].電子制作,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