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利
(黃河水利委員會延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陜西 延安 716000)
延水流域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境內(nèi),發(fā)源于靖邊縣白于山賜灣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 km,流域面積7 725 km2,平均比降3.26‰,總落差860 m。河水系結(jié)構(gòu)呈樹枝狀,主要支流有杏子河、平橋川、西川河、南川河、蟠龍川等。
延水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延水處于黃土高原腹地,河道上下游谷窄岸陡、灘多水急,流域內(nèi)梁峁溝谷縱橫,地表支離破碎,起伏大,坡度陡。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延水的暴雨多集中在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延水的洪水主要來自于暴雨,集中在6—9月,其中7—8月最多最大。
黃河水利委員會甘谷驛水文站(以下簡稱甘谷驛站)建于1952年1月,位于黃河中游的延水(當?shù)胤Q延河)畔,地處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qū)甘谷驛古鎮(zhèn),控制延水流域面積為5 891 km2,至黃河口的距離為112 km,是延水的出口控制站,暴雨洪水多發(fā)區(qū)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的重要站;甘谷驛站是黃土高原代表站,國家基本水文站,黃河重點報訊站。甘谷驛站上游有水文站4處,雨量站20多處。
甘谷驛站建站以來至2012年實測最大流量9 050 m3/s,相應水位895.20 m,最大含沙量1 200 kg/m3,最大年降水量853.7 mm,多年平均徑流量2.013×108m3,多年平均含沙量 164 kg/m3,多年平均輸沙量3 830×104t。
1)2013 年甘谷驛站雨水情況。2013年甘谷驛站年降水量為1 076.6 mm,是有記錄以來的年最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月降水量為660.8 mm,超過多年年平均值,最大日降水量為88.8 mm,發(fā)生在7月3日,7月3日20:20—4日4:30降水79.8 mm,歷時為8.1 h,3 d最大167.2 mm,發(fā)生在7月7日至7月9日,汛期其它月份降水基本正常。7月共發(fā)生洪水10次,中峰(流量大于200 m3/s小于1 000 m3/s)5次,小峰5次,最大一次洪水發(fā)生在7月25日,7月24—25日2 d降水量為44.6 mm,最高洪水水位899.22 m,相應流量926 m3/s,起漲到峰頂8.4 h,該次洪水最大含沙量405 kg/m3。年最大含沙量456 kg/m3,發(fā)生在8月7日。
甘谷驛站2013年降水量1 076.6 mm,降水日數(shù)78 d。1 d最大量88.8 mm,3 d最大量167.2 mm,7 d最大量344.4 mm,15 d最大量493.0 mm,30 d最大量660.0 mm;洪水情況為6月1次小峰,7月5次中峰、5次小峰,8月5次小峰。2013年甘谷驛站汛期月最大統(tǒng)計見表1。
表1 2013年甘谷驛站汛期月最大統(tǒng)計表
2)2013 年延水流域甘谷驛站以上部分雨量站(均勻選擇)降水量資料統(tǒng)計見下表2。由表2可知,2013年的年降水量均超過多年年平均值,延水流域7月面雨量均超過7月多年平均月雨量的1.5~3倍,7月面雨量接近多年年平均值,月降水量中心位于延水的中游區(qū)。
表2 2013年甘谷驛站以上部分雨量站降水量資料統(tǒng)計
3)2013 年水文資料與歷年比較情況。2013年甘谷驛站年降水量1 076.6 mm與多年平均降水量517 mm相比,增大了108%;年徑流量3.364×108m3與多年平均徑流量2.013×108m3相比增大了67.1%;年平均含沙量72.0 kg/m3與多年平均含沙量164 kg/m3相比,減少了56.1%;年輸沙量2 430×104t與多年平均輸沙量3 830×104t相比,減少了36.6%。可見在降水量增大較多的情況下,徑流量、含沙量、輸沙量等是減少,說明了流域內(nèi)的地貌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2013年在降水量很大,形成的小洪水較多,中、大洪水相對較少,含少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1)降水量、降雨強度及時空分布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洪水的大小,2013年汛期的降水量大,歷時長,分布廣,強度略小,難以形成較大的洪水。
2)自2000年延安市在全市范圍內(nèi)(覆蓋延水流域)實行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山地綠化、水土保持等,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植物截流,匯流產(chǎn)流明顯減少,使得小雨幾乎不能形成洪水,大雨形成較小的洪水。
3)該流域部分地區(qū)實行小流域治理,修建淤地壩、梯田、治溝造地等小型水利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就象小型水庫一樣攔蓄、削弱洪水過程和減少洪水峰量。
4)由于退耕還林、植被率高、水土流失減少,使得雨水對土壤的侵蝕沖刷力減少,再加上小型水利工程在攔蓄洪水的同時也攔蓄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洪水的含沙量減小。
5)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洪水漲落過程歷時長,峰量小,含沙量小。
6)由于降水量大,歷時長,流域內(nèi)多次出現(xiàn)滑坡、塌方、泥石流、小范圍的洪水、房屋倒塌,政府及時防范、撤離可能出現(xiàn)災情的群眾,使用人員傷亡情況很少,災情減少到最低程度。
由于實行了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山地綠化、流域治理,修建淤地壩、梯田等,使流域內(nèi)的植被良好,對雨水進行蓄水、截流、攔蓄,削弱洪水過程和減少洪水總量,使得洪峰量、年徑流量、含沙量、年輸沙量等均得到了減小,流域內(nèi)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減少了災害和損失,此法切實可行,利國利民,值得推廣,也證明了實行流域治理、退耕還林等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