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如何才能迎合小學生心理變得有趣有味呢?本文將采用文言文教學的具體策略加案例的模式分析小學文言文教學如何有趣、有味、有情。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有趣;有味;有情
文言文對于初學的小學生來講是晦澀難懂的,而且以往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大都停留在背誦、記憶詞匯、句意疏通上,文言文課堂教學枯燥無聊,難以激起小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但是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打好文言文基礎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致力于文言文教學有趣、有味、有情的研究。
一、 如何有趣
“有趣”是有樂趣,有趣味,教師要想方設法保持小學生注意力,消除小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可從導入法著手,也可從文本內(nèi)容本身出發(fā)。
1. 導入可采用音樂法、故事法、教師配樂深情朗讀等等,讓學生樂于學習文言文。例如在教授《伯牙絕弦》時,《高山流水》音樂導入,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音樂的熏陶中,靜靜地欣賞聆聽。讓學生在課堂開始立即進入學習氛圍,為了解伯牙與子期成為知音的原因做了鋪墊。例如在教授《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時,教師先把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進行講述。例如在教師配樂深情朗誦時,老師吟詠的魅力激起學生躍躍欲試的朗誦欲望。文言文對于小學生來講是全新的,他們本身就對文言文有好奇之心,教師必須利用有趣的導入法讓學生保持興趣,若只是將枯燥的講解詞匯、背景、意義一股腦灌輸給學生,超出了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階段就把學生對文言文的新奇之火撲滅了。
2. 也可從文本內(nèi)容出發(fā),利用小學生的爭強好勝的心理,采取小組競爭的形式。競爭猜詞義、競爭朗讀、競爭辯論、競爭背誦、默寫等等,五個小組互相監(jiān)督比速度,競爭結果與平時分掛鉤,最后一名的小組全體成員需受到增加背誦、默寫量的懲罰,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力爭形成比賽、學習、趕超、幫助的學習氛圍。長此以往的堅持,學生習慣養(yǎng)成后便可為之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如何有味
有味是有“品味”,有玩味,是學生走進人物,對文章整體感知,通過對文章、對字詞句的品味和玩味,讓學生不僅懂得字詞本身的意思,而且懂得字詞所包含的情感和韻味??稍谧x中品味、在境中品味、在寫中品味。
1. 在讀中品味,教授小學生文言應該少講多讀,在朗讀中體會,在品讀中感悟,在細讀中解答。例如在《伯牙絕弦》中,學生通讀兩遍課文后,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在品讀中思考,抓住重點句子后,在細讀中解答問題。比如伯牙和子期兩個人有什么特點?找出相對應句子。在文章中伯牙和子期是什么關系?從哪里可以看出?學生在讀中結合注釋疏通上下文,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2. 在境中品味,利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的互換對話。在說中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主人公的情景和表現(xiàn)。例如在《兩小兒辯日》中,學生三人結組分角色自由練習,注意每句話應有的語氣和表情,真實展示兩小兒爭辯時的場景。最后學生上臺演練,教師擔任解讀員,可用文言文,可用白話文,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文章朗誦過后,尋問學生更喜歡哪個人物并講述原因,再嘗試尋問學生有何啟示,運用情境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道理。
3. 在寫中品味,學生在感悟到作者所傳達的感情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升華,為了使學生開動腦筋、展開想象,鼓勵學生出現(xiàn)多樣化的表達。在寫中不僅可以更深層地了解文章主題,也同時鍛煉寫作和表達能力。也可借鑒文言文的遣詞造句、敘事技巧,能將文言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寫作時的語言,能夠學以致用轉化為自己的儲備知識,才算真正品味透徹文言文。
三、 如何有情
文言文是古人進行交流感悟的語言,是傳遞古人思想感情的媒介,小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必須要關注對思想情感的把握,因此文言文教學要有趣、有味、同時要有情?!坝星椤辈粌H僅指文章中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還要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文言文的感情,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如何“有情”呢?
首先,不再是靠教師的單純說教,而是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雖然文言文是離學生生活較遙遠,但是距離并不是障礙,它恰恰為閱讀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正是因為有了距離,才會有差異,才能悟出作品在今天的新意。因此教授文言文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在文言文中注入的現(xiàn)代的意識,評價它在今天所存在的意義和局限。例如在文言文中所反應的憂國憂民之情,聯(lián)想到今天就是關注民生問題,關注三農(nóng)問題。
其次教師應感情充沛、善于挖掘激發(fā)情感。教師通過自己動情地朗誦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并滲透給學生,同作品中的人物做知音,體會作品人物的情感起落,再去挖掘文章所傳達的情感思想,讓這些情感全部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的內(nèi)心,把情感中與學生切實相關的、現(xiàn)實生活中能親身體驗到的特別強調(diào),豐富情感內(nèi)涵。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母子之情、父女之情、朋友之情等等去激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珍惜所擁有的情感,把學生帶入情感的圣地。
最后,教師應加強歷史文化知識素養(yǎng),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文言文教學豐富又雜交,涉及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為語文教師應不斷增加古文知識的學習,做到扎實掌握、熟練記憶,方法深通,才能教授學生最正確的文言文知識,發(fā)揮自己的知識魅力吸引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否則會導致文言文在基礎階段就走向錯誤的偏差,不利于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正確把握。
總之,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較多停留在字詞解釋和句意疏通上,即使涉及了文章內(nèi)容,也只是停留在淺層的表面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把淺層面的解讀轉化為深層次的探究,做到有趣、有味、有情。這樣就不僅僅關注的是“文”,同樣關注了“言”。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把教學和教育相互結合,讓小學生的文言文根基牢固,促進小學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促進小學生視野的開闊,促進小學生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雪芳.淺議實踐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7(11).
[2]陳錫清.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珠江教育論壇,2013(02).
作者簡介:
周宏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