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語文讀寫教學備受重視,特別是高中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索符合實際教學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閱讀教學概述
閱讀是指從視覺材料中領會其含義和信息的過程。閱讀是從材料中搜集和處理信息、認識信息、發(fā)展思維和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也可稱之為讀者與作者的對話,通過書面語言獲取思想和情感體驗的心理活動。人們通過讀書和閱報瀏覽網(wǎng)頁和獲取信息,也是現(xiàn)代閱讀的一部分。閱讀不僅可以拓展語文教學方式,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教學主要是指語文教學通過視覺認識書寫的符號,讀者從閱讀中獲取閱讀技能和思想程序。
語文教育的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現(xiàn)階段人們的閱讀水平呈現(xiàn)下滑狀態(tài),不良的閱讀環(huán)境不利于激發(fā)人們的閱讀興趣。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要將閱讀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國民的閱讀量。所以,我們要幫助中學生糾正不良的閱讀觀念和錯誤習慣,通過閱讀積累知識和孕育理想,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
二、以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1.倡導教師積極參與閱讀
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交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只有自己閱讀,才能帶動學生的閱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教師是優(yōu)秀讀物的第一批閱讀者,教師可以將平時讀到的知識貫穿于教學中,使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教師也可以將這些讀物介紹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也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質(zhì)量和效率,以達到理想教學的效果,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學生間的相互推廣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氛圍比較濃厚,他們在一起生活和學習,彼此間有更多的討論話題。為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同時也加強閱讀。教師需要做好閱讀的宣傳工作,提高學生對課外書籍的閱讀興趣。教師可將自己平時看的書籍推薦給學生,與學生共同討論書籍的內(nèi)容以及閱讀心得。學生也可以交流自己的閱讀書籍,這樣可以加大學生的知識面。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教師可以針對某一本圖書,在教學中做深入的閱讀和探討,以此引導學生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閱讀。
3.網(wǎng)絡閱讀模式
科技的進步也帶動了閱讀的發(fā)展,網(wǎng)絡化閱讀模式為廣大閱讀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學生從網(wǎng)上可以獲得大量的閱讀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網(wǎng)絡閱讀規(guī)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網(wǎng)絡閱讀中來,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搜索圖書,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圖書,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在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微信或QQ等軟件建立公眾平臺,定期的向教師和學生推送一些閱讀信息,以此提高學生的關注量,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4.個性化閱讀模式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加強個性化閱讀模式,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閱讀方式,每個學生的閱讀需求也有所不同,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和閱讀習慣,采取有效的推廣方式,以此吸引學生對閱讀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組織一些閱讀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中,讓學生交流討論自己的讀后感,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還便于學生之間的學習和互動。
5.適當組織讀書活動
為了有效的提高圖書閱讀推廣,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閱讀活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由于中學生日常學習壓力大、任務重,教師偶爾組織一下閱讀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性,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圖書館也可以聯(lián)合學校開展閱讀活動,向學生傳播良好的閱讀理念,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以此提高圖書館閱讀的推廣量。例如,圖書館通過組織“書評征文”活動,教師點評學生所寫的書評,優(yōu)秀者可以參加后續(xù)的演講比賽,學生間相互交流讀書感悟和心得體會,同時,學校也給予參賽者以獎勵,并將優(yōu)秀的征文刊登在??希ぐl(fā)學生的榮譽感和閱讀動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
綜上所述,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我們要努力倡導教師積極參與閱讀,學生間的相互推廣,網(wǎng)絡閱讀模式,個性化閱讀模式,適當組織讀書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利川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