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逆向思維
2017年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請你好好回想一下,年初設定的目標,完成了多少?是不是只完成了一半,甚至更少?
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當然也包括我。
可為什么我們熱衷于設定各種各樣的目標,結果卻總是完不成,拖到下一個周期,繼續(xù)重復著這個怪圈呢?
大多數(shù)人設定目標的方式,是先想好今年要做到什么事情,把它們量化,設定成指標,再拆分,然后一步步地攀登、接近。比如,今年要看完50本書,今年要寫20萬字的文章,今年要拿到CPA證書……并且,絕大多數(shù)目標管理類的文章都會告訴你,目標一定要設得稍微高一點兒,最好是“稍稍踮起腳尖才能夠到”的程度,這樣,你才會有不斷去嘗試和進步的動力。
這個說法對不對呢?很對。
這是有心理學依據(jù)的,即設定100分的目標,我們也許能達到80分;但是設定80分的目標,我們很可能只能拿到60分。但是,這種做法有點兒高估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態(tài)調(diào)整能力了。
想一想,設定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年度目標意味著什么呢?
它意味著一年365天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你都達不到目標,最多也只是勉強達到,很難超過目標。
試想,清晨你醒來,神清氣爽,正準備上班,這時,突然想到今天的目標:下班后讀100頁書,學1個小時的CPA,寫1000字的文章……在感到躊躇滿志的同時,你會不會覺得有那么一點兒心累?
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而這就是我們不斷拖延的原因:我們之所以遲遲不愿動手,不是因為能力和習慣,而是因為心態(tài)。
在我們的認知中,達成這個目標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的大腦下意識地排斥它,阻止我們行動。
這很容易導致我們不斷地用各種理由、各種方法說服自己去堅持計劃,達到目標。
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本來應該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可為什么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反而需要不斷地給自己加油打氣呢?
目標和計劃本來就不應該是需要“堅持”的,而應該是一件令人產(chǎn)生愉悅感、愿意自主去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呢?
我先講一個小案例。
你有沒有堅持記過賬?我試過很多次。我記錄下每天大大小小的支出,連買一瓶水、買一盒抽紙都要記下來。但從來沒有一次能堅持超過一個月,因為這件事實在是太麻煩了。
后來,我開始思考:記賬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是算清每月的支出嗎?顯然不是,每月的支出我可以直接看銀行賬單。實際上,我需要通過記賬去實現(xiàn)的,是優(yōu)化開支結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想清楚這一點后,我改變了方法,不再去逐項記錄每天的支出,而是記錄下“我節(jié)省了多少錢”。
例如,在網(wǎng)上看到一款手工制作的皮具,1000多塊,想買,但其實自己根本用不上,買回來也是積灰,沒必要。然后,我會在賬本上記下節(jié)省的數(shù)額。
一個月下來,賬本上只有幾項記錄,總額可能也就幾百幾千。但是,我會告訴自己,這里記下的每一筆,都是一次戰(zhàn)勝欲望的記錄,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
借由這種方式,我們能不斷地產(chǎn)生細微的幸福感,日積月累,心態(tài)會好很多。
這就是我想說的,與其把每一次努力都看作是攀登高山的一小步,不如把期望值降低,享受“又走出一步”的微小快樂。
這就是“逆向思維”。
傳統(tǒng)的目標管理方法,是把愉悅感放在目標的后面,只有咬牙堅持、克服困難、實現(xiàn)目標,你才能夠獲得愉悅感。
而用“逆向思維”進行目標管理,則相當于把愉悅感拿出來,分解后平攤到每一天、每一步里。你不再需要追尋一個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將目光拉回來,落在每一步上。
利用“逆向思維”的技巧
利用“逆向思維”是有技巧可尋的。
1.做最壞的打算
當面臨選擇時,我們常常因為存在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我們想避開風險,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這就是焦慮的根源。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外部壓力,緩解自己的焦慮呢?
“現(xiàn)代空調(diào)之父”威利斯·開利分享過一個方法:想清楚最壞的情況是什么,接受最壞的情況,設法改善最壞的情況。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逆向思維”方式。
一旦說服自己接受這一點,并且做好心理準備(以及其他必要的準備),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焦慮將消散一空——因為已經(jīng)不存在“不確定性”了。
在這個基礎上,每走一步,譬如收集信息、請教專家、跟朋友討論,都是在降低出現(xiàn)最壞的情況的可能性。
簡而言之,當你處于最低谷的時候,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
2.每天只做一件事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作者調(diào)查了2000名美國的全職員工,得出一個結論:在一個工作日里,我們能夠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時間平均只有2小時53分鐘。
這意味著我們每天都在要求自己用3小時的時間干8小時的工作。
不妨改變一下思維方式,問問自己:如果每天只有3小時,你會做什么?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然后,集中精力,把這件事完成。那么,剩下的時間就是你“賺到”的。
當然,這一點也看你的老板。如果你的老板非常嚴格,要求你每天一定要干足8小時的工作量,那我建議你盡早跳槽,因為你會一直處于透支狀態(tài)。
記住,每天用3小時完成一件最重要的事,這才是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
3.避開日常的陷阱
如何才能讓目標更有意義,讓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更高效呢?
有一個“逆向思維”的方法是,不要去想“如何才能更高效”,而是去想“怎樣是低效的表現(xiàn)”,然后避開它們。
低效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耗時超過一個小時的會議;不斷修改和規(guī)劃自己的安排;處理各種不必要的瑣事;看劇,看綜藝節(jié)目;在網(wǎng)上瞎逛,諸如此類。
反過來,“保持高效”的做法也很簡單——當開始做一件事情時,問一問自己:“這件事情在不在我的‘低效清單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盡量避開。
這個方案,來自美國的投資家查理·芒格,他說過一句話:“我需要知道的是哪條路是死路,然后我不去走就行了。”
通往成功的路徑也許有很多條,你也許不知道哪條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弄清楚所有錯誤的路徑,并且避開它們,那么,你走的那條路就一定不會太差。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持續(xù)把事情做對,而是能及時停止犯錯。
投資、創(chuàng)業(yè)、工作、管理……概莫能外。
(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