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一直以來,醬油都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調料。但是最近一些關于醬油的謠言滿天飛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讓我們來逐條分析下。
產(chǎn)生大量的亞硝胺需要幾個條件,一是含有足夠多的亞硝酸(鹽),二是含有足夠多的蛋白質分解產(chǎn)物胺類,三是在酸性條件下才能促進這個反應的發(fā)生。
醬油并不是產(chǎn)生亞硝胺的合適物質。盡管在醬油的釀造中,微生物分解黃豆和面粉中的蛋白質,的確可以產(chǎn)生較多的胺類物質,但是黃豆和面粉都不含大量的亞硝酸鹽,制作醬油也不添加亞硝酸鈉等配料,所以它們缺乏這個反應物,同時醬油也不是一個明顯呈現(xiàn)酸性的食品,所以難以合成很多亞硝胺。至今為止還沒聽說有醬油含大量亞硝胺的文獻報道,各國醬油相關標準中也沒有這個項目的限量。
友情提示:需要考慮亞硝胺問題的是各種海鮮河鮮干制品或腌制品,以及香腸火腿之類肉類加工品。
的確,早在1999年,國際上就有了關于醬油中氯丙醇這類有毒物質的報道。但是這種物質并不出現(xiàn)在釀造醬油中,而是存在于“化學水解醬油”中。凡是醬油都含氯丙醇這種說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由于釀造醬油生產(chǎn)流程慢、成本高,于是多年前國際上就有了“化學水解醬油”的工藝。如果用酸水解等方法來降解原料中的蛋白質,生產(chǎn)醬油的速度很快,但是容易產(chǎn)生氯丙醇類有毒物質。按GB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的液態(tài)調味品中,3-氯-1,2-丙二醇(醬油中氯丙醇的主要類型)含量應低于0.4mg/kg。
也有一些產(chǎn)品屬于“配制醬油”,它的主要部分還是釀造醬油,但是又加了一些糖、增味劑、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以及其他增鮮配料,看起來也和醬油樣子差不多,它們所含的“酸水解植物蛋白”也有產(chǎn)生氯丙醇的風險。不過,只要嚴格控制生產(chǎn)工藝和添加量,就可以讓這個有害成分的含量低于國家標準,消費者不必過于恐懼。
鹽是一種自古應用的防腐劑,如果醬油中鹽足夠多,就不需要再添加其他的防腐劑了。但是由于消費者并不希望醬油中含有過多的鹽,而醬油開封之后也不可能幾天用完,因此目前多數(shù)醬油產(chǎn)品中需要加入少量國家許可使用的防腐劑,如苯甲酸鈉、山梨酸鉀、脫氫乙酸鈉等。這是因為其中所含的鹽濃度,不足以在幾個月的時間中抑制所有微生物的生長。如果不加防腐劑,表面上就容易長霉、長醭。
不過,消費者根本無需擔心防腐劑添加超標,因為和其他食品相比,醬油本身已經(jīng)有相當強的抑菌能力,再稍微補一點防腐劑就足夠了,遠遠不會達到有害健康的量。
醬油的顏色的確很深,這是因為在釀造過程中發(fā)生的“美拉德反應”導致色素生成。這和烤面包時表皮顏色會變深、咖啡加工后顏色會變褐是一個道理。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這種色素是無礙健康的。
不過,老抽醬油為了提高上色能力,會額外添加“焦糖色素”。炒糖色、做糖葫蘆的時候,發(fā)現(xiàn)顏色變深,就是“焦糖化反應”的結果,產(chǎn)生的就是焦糖色素。少量合格的焦糖色素也是無需擔心毒性的。如果醬油里這點都需要擔心,可樂飲料中大量的焦糖色素豈不是更讓人擔心嗎?如果您實在介意焦糖色素的話,直接購買生抽醬油,它顏色比較淺,適合用于炒菜和涼拌菜。
醬油會讓皮膚變黑,讓疤痕顏色加深這個謠言流傳已久。從未有研究證據(jù),從未有病例報告,不知為何連有些皮膚科的醫(yī)生都幫著傳播謠言。每天不過用兩勺醬油而已,這里的美拉德反應色素和焦糖色素本來含量就很少,這種大分子在人體中的吸收率又很低,再分布到全身各組織當中,更是微乎其微。相比吃不吃醬油,控制鹽的總量,少吃點糖、甜食和甜飲料,對皮膚健康更重要。
含有太多的鹽,倒真的是醬油的硬傷。不過話又說回來,醬油的鈉含量只有約800mg/15g,換算成鹽含量大約是13.5%,鹽含量的確是不低。但是不用醬油,您也需要放鹽吧?只要把吃鹽的總量控制好了就可以了!至于具體是吃鹽,還是醬油,還是蠔油,還是醬豆腐,在鹽的總量不過多的前提下,按您的口味就好。用醬油替代一部分鹽,并沒有什么害處。醬油中含有氨基酸、鉀、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營養(yǎng)素,如果在吃鹽量不變的前提下,部分替代食用鹽,多少還能額外撈到一點風味物質和營養(yǎng)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