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江南區(qū)吳圩鎮(zhèn)光明小學(530227) 謝增滿
“學情前測”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工序。下面筆者以“解方程”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學情前測探測學生的知識起點。
“解方程”的前測試卷。
[試題1]
①根據圖1寫出幾個等式。
②你覺得哪個等式更通俗易懂?說明理由。[試題2]
圖2
①根據圖2寫出一個等式。
②你能猜測出x的值嗎?
③你能把求解x的過程演算出來嗎?
④你的結果正確嗎?如何檢驗?
[試題3]你能用幾種方法求出算式“x+3=9”中x的值?
結合上述前測試卷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
[對于試題1的訪談]
師:左盤中2個x代表什么?
生1:x就是未知數,既然不知道,就可以隨意賦值。只要它們的和為100就行。
師:假若不具體賦值,直接用字母x能列等式嗎?
生1(沉思片刻):只能寫成x+x=100,可是不知道x具體是多少。
師:你能看圖判定兩個x的大小關系嗎?(生1搖頭)
[對于試題2的訪談]
師:你在圖上標明1個x代替6個方塊,是怎樣想的?
生2:右盤的方塊數是18個,左盤有3個大方塊,1個大方塊抵得上6個小方塊。
師:具體如何計算?
生2:18÷3=6。
師:直接寫x=6豈不是更直觀明了?
……
[對于試題3的訪談]
師(針對方法一:x+3=9,x+3-3=9-3,x=6):你是如何想到此法的?
生3: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了變形。
師:如何判定你得到的結果的對錯?
生3:因為只有6+3=9,那么x必然是6。
師(針對方法二:x+3=9,9-3=6,x=6):用“9-3”是什么道理?
生4:x為未知數,不妨用“( )”代替,先想6+3=9,用加法逆運算“9-3”算出 6。
師:哪種方法更好?
生3和生4(不約而同):當然是9-3=6了。直觀明了,沒有那么復雜的程序。
……
通過編制前測試卷和個別訪談可知,對于“解方程”這一課,學生的知識起點如下:
水平0:不知道x為何物,不會求值。
水平1:知道 x=6,但沒有利用等式性質,只是猜測和湊數。
水平2:能分拆合數,把x視為“( )”來求值。
水平3:能將x一一賦值,逐一驗算,直到答案合適為止。
水平4:可利用逆運算求解。
水平5: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求解,并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變形。
這樣,教師通過學情前測,精準地把握了學生的知識起點,進而鎖定自己的教學起點,再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