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銀
中年級習作,既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xù),又是高年級習作的準備。中年級習作教學是承上啟下的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中,許多教師的習作教學常常是根據(jù)單元習作要求,在引導學生交流拓寬思路、點撥方法后,就讓學生自行習作。學生則是抓耳撓腮,眉頭緊鎖,或無事可敘,無話可說。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當下入心的生活體驗。習作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思考,是學生生命歷程的記錄。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改變傳統(tǒng)應試教學中忽視學生體驗的做法,讓學生回歸到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積累鮮活的習作素材。因此,中年級習作起步,應以體驗為本,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后再進行習作指導,使學生從苦于習作中解脫出來,變成樂于習作。以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在實踐中的一些感悟及做法。
體驗,就是親身經歷從而認識周圍事物的一個活動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更是體驗者有意識地去參與、感知的過程,能夠當下獲得新知的過程。學生并不缺少豐富的生活,缺少的是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慧眼、慧心。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泵鎸Χ嗖?、有趣的生活,要表達出對生活的感受,這是需要學生細心去體驗、去回味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的許多體驗都是無意識的。無意識的體驗帶給學生的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模糊記憶,即使讓學生習作,同樣是筆下無言。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習作是:介紹家鄉(xiāng)的景物,要按照一定順序,寫出景物的特點。習作要求中還有一句“如果對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別感興趣,也可以寫”。學生面對這樣的單元習作,毫無深刻的意識體驗,寫來也是滿臉愁云,生搬硬套。解決之道就是強化學生的體驗意識,引導學生重新有意識、有目的地認知體驗。春節(jié)期間,許多學生隨父母回老家過年。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回家過年就是一個字“玩”。至于家鄉(xiāng)的景物,能有多少入了學生的眼和心呢?
教學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現(xiàn)實場景,借助風景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帶著學生現(xiàn)場觀察,強化各種感官體驗,獲取多元內心體驗資源,為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師先為學生設計了一張觀察記錄表:
位置 景物 景物特點 展開的想象南門右邊 大榕樹樹形:樹干:樹高:樹枝:樹葉:有風時:南門正面 狀元橋、假山狀元橋:假山:假山四周花草:猜名字由來南門左邊 書法長廊 書法作品:
這張觀察記錄表就是一個指引,能強化學生的觀察體驗,讓學生的觀察體驗變得有目標性、針對性,并且把自己在觀察中的瞬間感受及時記錄,為習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學生的個性是獨特的,社會百態(tài)、天地萬物在他們的眼里都是可以對話的朋友。習作教學就是要順應童心,選擇生活化、兒童化的習作題材,讓學生更樂于表達。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所以作為教者,要有一雙慧眼,能夠捕捉到生活中有童真童趣的事,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去體驗,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從而使學生樂于去表達。體驗的內容有很多,如活動類體驗:拔河比賽、放飛紙飛機、跳繩比賽等;科學小實驗類體驗:神奇的手帕、燒不爛的紙杯等;游戲類體驗:畫鼻子、搶橡皮、擊鼓傳花等;觀察類體驗:一年四季的更替,花草樹木,小動物等;想象類體驗:根據(jù)歇后語演故事、編故事等。
這些豐富的體驗內容,若教者能夠精心策劃,創(chuàng)設情境,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表達興趣。如筆者指導學生寫《吹泡泡》體驗習作,先布置學生回家每個人都要玩吹泡泡,最好能夠和小伙伴一起玩。學生可開心了,有的一回家就急著去買泡泡水,有的是自己上網查制作泡泡水的資料,動手自己做。在班級群里,大伙都曬出一張張童趣盎然的吹泡泡照片。習作指導前收集學生的體驗記錄單,很多學生都真實地記錄下了自己吹泡泡的感受,習作寫得比平時精彩很多??梢?,習作體驗內容回歸到豐富生動、真實可信、令人向往、其樂無窮的境界,何愁學生習作起步之難呢?
體驗重在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活動獲得真實的感受。而體驗帶來的全新感受、全新素材、全新的轉化任務,都能為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教師應該更寬泛地理解體驗,讓參觀、訪問、對話等多個體驗渠道開放,讓學生手、口、眼等多種感官同時打通,為學生營造更為靈動、豐富的體驗情境。經過這樣一番深刻的體驗,新鮮的素材自然而然逐漸入心,讓學生的習作豐富起來。
如筆者帶學生觀察校園一角的景物,就充分利用發(fā)揮各種體驗渠道的作用,豐富學生的感知。
體驗渠道一:師生對話。估計一下樹冠有多大?新葉子是什么顏色的?長大后的葉子呢?那別具一格的假山形狀像什么?它們四周都有什么花花草草?學生在筆者問題的引導下,進入觀察體驗狀態(tài),生生回應,師生回應,不斷豐富對事物的新認知。師生對話幫助學生梳理感受、啟發(fā)思路、增補要點。
體驗渠道二:操作。在感受樹干粗壯時,筆者讓幾位學生手拉手抱一抱樹干,實際操作體驗樹干到底有多粗,引導學生進行具體表達。
體驗渠道三:訪問網站。對于枝干上垂下的幾根,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閱讀,了解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體驗渠道四:感官體驗。摸一摸樹皮,聽一聽風來了,樹葉在干什么?聞一聞,榕樹果子有味道嗎?看一看,樹冠有多大?枝干有多少?樹葉的形狀、顏色是什么樣的?
體驗渠道五:閱讀。指導學生閱讀描寫榕樹的精彩短文,通過資料索引的方式豐富認知。選擇好詞佳句并準備好運用在習作有用處,與自己的原創(chuàng)文字共同為達成習作的目的服務。
多渠道的體驗激活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豐富了他們的認知,讓他們的思維也更加活躍。
在快樂參與體驗中,學生形成了感性的、初步的習作資源,為學生打開了“筆下無話”的閘門。習作對于學生來說變得并不可怕了,他們有了自由表達的欲望。但要將這些體驗感受轉化為文字表達并不是十分容易的。從感官信息到語言文字的轉化過程,需要教師予以指導,解決如何表達才可以更好地反映問題,教師教給“寫”的方法,學生就會寫出好的文章來。中年級習作起步教學在方法指導上,應該牢牢抓住課文的例子,研讀文本,捕捉典型文章的寫作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寫《吹泡泡》的習作時,其中為了指導學生把吹泡泡的過程寫得具體生動,就巧妙地運用教材的例文《風箏》,重點指導學生模仿第3自然段的寫法。
第一,讓學生找出放風箏的動作詞,體會人物的動作描寫可以用來表達人物的心情的寫法。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第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的寫作順序。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我們怎么放——動作】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撅L箏怎么飛——動作】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疚覀兊男那椤看謇锶丝匆娏?,說:“放得這么高!”【別人的評價——語言】
第三,遷移運用寫《吹泡泡》
?
這樣一來,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加上筆者對行文順序的指導,寫起文章來就順利多了。
中年級習作起步教學以體驗為本,以生活為源,就能讓學生踏上習作的快樂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