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珺 高東花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其主要是由于人體內的血管在其他物質的刺激性發(fā)生應激性反應,從而出現(xiàn)血管擴張、局部水腫,一般而言,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原因與飲食、感染、生物以及藥物等有關,病程相對較長,難以根治[1]。同時,臨床上難以檢測出患者患上蕁麻疹的病因,導致出現(xiàn)亂用藥、用錯藥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治療的難度,甚至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由此可見,對慢性蕁麻疹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進行檢測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鑒此情況,本文就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在慢性蕁麻疹診斷評估中的價值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7月的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女比例為43∶57,年齡6~65歲,平均年齡(42.36±7.55)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病程(2.30±3.23)年。本研究已經(jīng)取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有所了解,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患者在抽血之前必須處于空腹狀態(tài),抽血劑量大約為3 ml,并利用離心率的方式分離出血清,將血清作為檢測的標本。隨后,采用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測試劑盒以及ELISA法對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水平進行定性檢測、分析,如檢測出來的顏色為顯色,則表明為陽性,如檢測出來為不顯色,則表明為陰性。其中,過敏原主要包括食物以及吸入性過敏兩大類,吸入性過敏原主要包括貓毛、榆樹花粉、艾蒿花粉、梧桐花粉、螨混合、點青霉/煙曲霉、蟑螂等,食物過敏原主要包括蝦、小麥、大豆、花生、蛋黃/蛋清、牛奶、堅果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食物過敏與吸入性過敏的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情況及不同年齡患者的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情況,并做好相應的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食物過敏與吸入性過敏的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情況分析 100例患者中共檢測出479個過敏原,其中,食物與吸入性過敏原分別為153個(31.94%)、326個(68.06%),食物過敏原占比最高為蛋黃/蛋清,吸入性過敏原占比最高為點青霉/煙曲霉。見表1。
2.2 不同年齡患者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情況比較 本組100例患者中,<10歲20例,≥10歲80例。年齡<10歲患者中食物過敏原、吸入性過敏原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率分別為60.00%、90.00%,均明顯高于≥10歲患者的35.00%、66.2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食物過敏與吸入性過敏的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情況分析[個(%)]
表2 不同年齡患者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情況比較[n(%)]
慢性蕁麻疹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對人們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均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影響。近幾年來,慢性蕁麻疹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般而言,人體皮膚出現(xiàn)局部水腫,主要是由于過敏所導致的,過敏原進入患者體內后,其可對IgE抗體進行刺激,從而使細胞表面開始變得肥大,并持續(xù)性釋放出大量的活性物質,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過敏反應[2]。由于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原因較多,如若在不清楚發(fā)病原因的情況下盲目用藥,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引發(fā)嚴重的后果,從而降低了治療的整體效果[3]。因此,若臨床上能對患者的過敏原進行檢測與診斷,可使得后續(xù)的治療更具有針對性與合理性,從而加快患者康復的速度。
螨混合、榆樹花粉、梧桐花粉是臨床較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這與我國空氣質量變差有莫大的關聯(lián);牛奶、大豆、蛋清有較高的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率[4]。本次研究100例患者中共檢測出479個過敏原,食物與吸入性過敏原分別為153個(31.94%)、326個(68.06%)。同時,年齡<10歲患者的食物過敏原、吸入性過敏原血清特異性IgE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10歲患者(P<0.05),本研究結果與陳黎等[5]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見,人的年齡越小,其對食物、吸入性過敏原的敏感度就越高,家長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防止孩子患上慢性蕁麻疹。除此之外,醫(yī)護人員在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過敏原診斷的過程中,不能將血清異性IgE抗體作為唯一的診斷與檢驗標準,還需要結合患者的其他檢查結果來確定,以便于提高診斷的準確率,使得后續(xù)的治療與用藥更具有針對性[6-10]。
綜上所述,將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檢測法作為診斷慢性蕁麻疹的主要標準,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有助于后續(xù)的用藥與治療,從而加快了患者康復的速度,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小華,聶香妮,陳方元.九江地區(qū)慢性蕁麻疹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結果分析.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1):2985-2986.
[2]房晶晶,陳輝,吳海娟,等.惠州地區(qū)204例兒童慢性蕁麻疹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及過敏原分析.臨床醫(yī)學工程,2014(6):807-808.
[3]何君,邢艷.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特異性IgE和IgG檢測的臨床應用.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417-421.
[4]劉佳,肖汀,農(nóng)祥,等.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總IgE含量、特異性過敏原檢測及摩拉生物共振過敏原檢測的對比分析.皮膚病與性病 ,2015(4):193-197.
[5]陳黎,潘武林.12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IgE抗體及過敏原檢測分析.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22):3070-3071.
[6]梁海東,黃英河,匡玉寶.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在慢性蕁麻疹中的臨床意義.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22):125-127.
[7]杜洽軍,高山,潘云燕,等.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在慢性蕁麻疹診斷評估中價值分析.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17,23(1):90-91.
[8]蔣亞輝,萬焰,周建瓊.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IgE抗體的檢測 .當代醫(yī)學 ,2012(27):114.
[9]楊增茹,滿永宏,丁雨,等.697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分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38(12):2344-2345.
[10]楊育光.192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及血清IgE抗體檢測.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09,20(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