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瑞
(鄭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鄭州 452370)
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核心內涵是從市場以及崗位需求出發(fā),通過工作任務分析方法,將課程內容進行篩選、序化以及重組,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將課程內容嵌入到項目中,通過項目團隊的形式完成項目的實施與管理,整合能力、素養(yǎng)、知識,最后設計出能夠與職業(yè)崗位實際業(yè)務對接的項目化課程。
目前職業(yè)教育領域常用的工作任務分析方法:DACUM分析方法、BAG分析方法。而這些方法只能分析那些工作過程中所能觀測到的操作行為和顯現(xiàn)的指導行為的知識(如程序化知識),任務中的認知成分(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認知技能,包括推理、診斷、判斷和決策技能)并不能分析到[1]。而項目化課程的實施,即要將企業(yè)真實項目引入和轉化到課程項目中,更為重要的是將企業(yè)管理的要素加入到課程項目中,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倫理的培養(yǎng),這些是屬于職業(yè)知識中的判斷知識和操作性理論,是工作任務分析方法不能分析到的。
認知科學最新研究提出的認知任務分析方法(Cognitive Task Analysis,簡稱CTA)能夠適合分析復雜認知任務的學習,并將CTA應用到了培訓活動、課程教學設計及基于計算機的培訓中,還被用于人機系統(tǒng)的認知工程,智能輔導系統(tǒng)開發(fā),決策支持系統(tǒng)設計以及專家系統(tǒng)的知識啟發(fā)和獲?。≧yderand Redding,1993)。引進認知任務分析方法,有效解決課程項目化設計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認知科學和認知工程的研究不斷發(fā)展,也揭示出認知任務分析對教學設計和培訓開發(fā)起著關鍵性作用[2]。
表1 CTA與傳統(tǒng)方法有許多不同之處
CTA要求能夠清晰表達工作中的內隱知識及認知過程,這就要用到許多認知任務分析方法,包含關鍵性計劃方法、關鍵性活動和決策的評估技術、學習層次剖析法,以及概念、進程和技術原理等。筆者統(tǒng)計了一下,目前使用的CTA分析技術大概有百種之多。在比較多種模型后認為ACTA模型[1]比較適用于職業(yè)教育課程開發(fā)者抽取一線實踐專家的重要認知要素。
ACTA模型方法程序:
(1)通過訪談建立任務表:
目的:為了進一步的研究,對任務進行大概的描述,并強調其中的困難認知因素。
如何做:
●要求學科專家將任務分解成一系列步驟或子任務(最好是3-6個子任務)
●詢問專家哪些子任務需要“認知技能”,如判斷,評估,問題解決能力
●把子任務圖表化,列出認知技能的順序和需要。
(2)知識審計
目的:通過探索工作環(huán)境中的具體事例來調查任務所需的專業(yè)知識?
做法:圍繞專家的專業(yè)知識類別進行組織,包括(診斷和預測,情景意識,感知技能,訣竅的應用時機,即興發(fā)揮,元認知,識別異常和補償限制等)通過這些探究最終獲得完成特定任務需要哪些專業(yè)知識。
知識審計案例:
●過去與未來(指專家還是新手時遇到的困難和對未來發(fā)展變化的預測)
在工作情境中,是否有一個時間讓你突然明確做事的方法和方向?
●總體認知。(指專家對領域知識及其之間關系的總體認知)
你能舉一個關于這個任務重要的例子嗎?
●注意(指能探測出最有意義的模式或線索)
你有沒有經(jīng)歷過突發(fā)情況?有哪些方面是你注意到了,而其他人并沒有注意到的嗎?請舉一個例子
●情境智慧(依據(jù)情境所選擇的最有效方式)
是否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你更巧妙的完成任務,或者用更少步驟完成更多的工作——你覺得這些方法特別有用嗎?
●自我監(jiān)控(指專家對任務的認識以及如何做出決策)
你是什么時候意識到需要改變工作方式來完成任務?
表2 知識審計表
(3)情境模擬
目的:通過讓專家置身于特定場景中,探索專家的認知過程
如何做:確定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場景”,可以是訓練場景或者是構建的場景,向專家展示場景的同時,讓他們確認重要事件,并準備回答有關方案的問題。探究專家思考和行動過程,包括行動、評估、關鍵線索以及圍繞這一事件可能的錯誤[3]。
探究過程:若你置身于這個場景中,在這個時候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覺得這樣做可以嗎?你現(xiàn)在對這種情況的評估是什么?你做出這樣的評估和行動,是基于什么考慮?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經(jīng)驗的人可能會犯什么錯誤?
表3 情境模擬表
(4)認知需求表
目的:整理和分析數(shù)據(jù),形成完整的專家知識表征
●怎么做:
–收集前3次采訪的數(shù)據(jù)
–根據(jù)設計人員開發(fā)新課程或設計新系統(tǒng)所需的信息類型來安排數(shù)據(jù)
表4 認知需求表
課程:網(wǎng)頁設計與制作
課程對象:大二數(shù)字媒體應用技術(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yè)學生,學生此時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熟悉對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設計工具的使用,但是缺乏項目開發(fā)經(jīng)驗。
項目實施時間:1個星期
目的:熟悉界面設計的基本流程,了解當下的流行趨勢;掌握界面設計與靜態(tài)頁面表現(xiàn)的根本方法;會分析用戶的需求;掌握logo、banner、框架設計制作方法;
工作成果:界面設計必須做到符合下面三個方面
要求:1、簡潔、美觀2、交互性:符合用戶應用習慣4、滿足用戶需求:院系介紹、專業(yè)介紹,重點是要實現(xiàn)網(wǎng)上招生報名功能、線上就業(yè)服務
過程:
(1)創(chuàng)建任務表:任務表是學科專家對項目總的見解、任務的分化和彰顯認知過程的未知方面[4]。
表5 任務表
(2)圍繞專家的專業(yè)知識類別進行組織,通過這些探究最終獲得完成特定任務需要哪些專業(yè)知識。
(3)建立情景模擬訪談探究表
在知識審計階段,由于學科專家的隱性知識尤其是那些高度隱性的知識仍未挖掘出來,情境模擬的目的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
(4)建立認知需求表。
通過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網(wǎng)頁設計與制作》課程在界面設計知識模塊的項目課程實施時,做了一下設計:
表6 知識審計表
表7 情景模擬訪談表
表8 認知需求表
(1)教學目標:能夠完成對本系網(wǎng)頁的界面設計
(2)任務劃分:界面風格定位設計、界面框架結構設計、界面框架結構設計
(3)教學資源:影像資料、多媒體課件、效果圖、案例、思維導圖
(4)活動設計:
①用戶需求分析:
教師講解:做好UI設計的前提:建立立體結構思維
師生互動:好的用戶體驗是什么?
教學資源:
②產品目標、功能和內容分析
師生互動:網(wǎng)站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功能?網(wǎng)站有哪些內容?目標用戶?核心用戶?
③界面內容信息構建
師生互動:信息內容層級關系如何構建?
教師講授:通過實例分析一個網(wǎng)站首頁組成,得出:從網(wǎng)站內容出發(fā),確定信息內容的層級關系
④界面交互結構構建
師生互動:如何確定用戶的操作流程?
教師講授:通過繪制一登錄表單的思維導圖,得出:要從網(wǎng)站的功能出發(fā),確定用戶的操作流程
⑤繪制線框草圖
分組制作并比賽:要求繪制的線框草圖詳細清晰明了,小組互評優(yōu)缺點,并討論什么樣的是最合適的?
⑥繪制原型圖
教師講授:Photoshop與Illustrator中運用到的工具
小組討論:什么樣的尺寸合適,為什么?(提示:考慮顯示器分辨率)
⑦界面視覺結構設計
教師講授:視覺設計要遵循什么?
小組討論并制作(教師提示:界面視覺設計七星圖)
運用ACTA模型進行認知任務分析設計的項目課程,實施效果良好,滿意度較高。它能夠使學習者快速獲得專家層次的知識與認知策略。學生通過對真實項目過程進行體驗,使學生具有界面設計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基本技能、知識綜合歸納和解決相關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本領。但在采用時有以下建議:首先,課程設計者須具備本領域背景知識;其次,要訪問多個本領域的專家,收集不同專家的知識;最后,使用的環(huán)境需要是高認知的。
參考文獻:
[1]Militello,L.G.&Hutton,R.J.B.Applied Cognitive Task Analysis:A Practitioner's Toolkit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Task Demands[J].Ergonomics,2000(11):1618-1641.
[2]Hanser,L.M.Traditional and Cognitive Job Analyses as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killsGap[R].Berkeley: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California,1995.
[3]Llorente,J.C.Problem Solving and Constitution of Knowledge at Work Research Bulletin 92[R].Helsinki:Department of Education,Helsinki University,1996
[4]L.&Willis,N.Designing User Interfaces:Using Activity Theory[A].Thirty-fourth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Washington,DC:IEEE Computer SocietyPress,2001.5031-5042.